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was employed to detect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anthracnose ( Spheceloma ampelinum de Bary) resistant gene in the native wild grapes ( Vitis L. ) of China. RAPD marker OPJ13-300 was linked to anthracnose resistant gene using 90-3 cross F1 V. quinquangularis Rehd (shang-24) × V. vinifera (Longyan). The marker was verified in 90-3 cross F1, Chinese wild grapes and V. riparia and European grape cuitivars. This work has provided a solid basis for 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to disease resistance and cloning of disease resistant genes.  相似文献   

2.
By natural field identification, the resistance of Chinese wild Vitis to Uncinula necator and its inheritance in F1 generation were studied with 35 clones of 9 Chinese wild Vitis species, 171 F1 individuals of 4 inter-species cross between Chinese wild Vitis and Vitis vinifera cultivars, and 16 individuals of selfpollinated Chinese wild Vit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enotypes of resistance to Uncinula necator in Chinese wild Vitis and its F1 generation were rich and diverse. Based on the segregation of resisitance to Uncinula necator in the progenies resulted from both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and self-pollination, of Chinese native wild Vitis species and clones were controlled by polygenes showing dominant independent heredity. Minor resistant genes were also exist in Chinese wild susceptible Vitis species and clones.  相似文献   

3.
欧亚种葡萄对黑痘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自然感病,研究了9个葡萄品种(欧亚种及欧山杂种)对黑痘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Vitis vinifera)及欧山杂种葡萄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很大差异。在供试品种中,以白克列海特和北醇的抗病性最强,88-03和88-04的抗病性最弱。  相似文献   

4.
中国野生葡萄及其F_1代抗白粉病的遗传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野生葡萄9个种35个株系及其与欧洲葡萄品种种间杂交4个组合的杂种171株和自交后代16株的抗白粉病遗传表现。结果表明,中国野生葡萄及其F1代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抗白粉病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中国野生葡萄对白粉病的抗性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显性独立遗传,在感病的中国野生葡萄中也存在着微效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野生葡萄抗白粉病基因的RAPD标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 RAPD)技术 ,对抗病×感病的葡萄种间杂交组合白河 - 35 - 1×佳利酿的亲本及其 F1 代的 2 4株杂种进行了抗白粉病的遗传分析 ,从 196个随机引物中获得了 1个与中国野生葡萄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的 RAPD标记 OPV0 3- 1380 ,并在中国野生葡萄华东株系和欧洲葡萄品种中进行了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6.
葡萄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起源于中国的野葡萄12个种23个株系、欧美杂种6个品种、河岸葡萄3份、15个欧洲葡萄品种共47份材料为试材,采用RAPD技术对葡萄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从520个随机引物中获得16个多态性好的引物用于RAPD分析,共获得DNA条带258个,其中多态性条带186个,DNA条带大小介于100~3 500 bp之间。应用STATISTICA获得了47份葡萄材料树谱图,供试材料可分为6类。欧洲葡萄、欧美葡萄杂种、河岸葡萄与中国野葡萄亲缘关系较远。在中国野葡萄中,山葡萄与其他种亲缘关系较远,刺葡萄次之。  相似文献   

7.
葡萄种子单宁含量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国野葡萄毛葡萄 (V.qinquangularis Rehd)与欧洲葡萄品种 (V.vinifera L.) 2个杂交组合亲本及 F1 代种子单宁含量的分析表明 ,葡萄种子单宁具数量遗传特征 ,F1 代值多分布于中亲值附近 ,且毛葡萄比欧洲葡萄略有遗传优势。  相似文献   

8.
对15个葡萄品种进行RAPD分析。从6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多态性引物用于DNA扩增,共扩出71条DNA带,其中多态性DNA带47条,占总数的66.2%。通过聚类分析,分成4大类,美洲葡萄类群康可、奇妙无核自成一类,与欧亚种、欧美杂种分开;其中森田尼无核、无核白遗传关系近,最先聚在一起。该结果显示,欧亚类群遗传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证明RAPD技术能在DNA分子水平上揭示葡萄遗传背景及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中国野生种葡萄以及山欧杂交品种VvmybA1基因型,并对不同材料VvmybA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对山欧杂种VvmybA1的基因型和表达分析,揭示白色杂交品种‘熊岳白葡萄’果皮无花色苷合成的分子机理。【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在DNA水平上利用分子克隆手段和绝对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葡萄属的不同样品VvmybA1基因型。采用相对荧光定量PCR手段,对山欧杂交品种果实转色过程中VvmybA1和UFGT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①检测的中国野生种葡萄材料不存在VvmybA1a等位基因;②与欧亚种葡萄相比,中国野生葡萄VvmybA1基因在启动子、内含子以及第三个外显子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碱基的缺失、插入和替换,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许多野生种葡萄VvmybA1基因的内含子、外显子和启动子区域存在一些特有序列或突变,这些位点可筛选作为鉴别葡萄种和品种的分子标记;③在‘公酿1号’、‘北红’、‘熊岳白葡萄’等山欧杂交葡萄品种以及分类地位未定的‘宿晓红’葡萄中检测到VvmybA1a等位基因,并且‘熊岳白葡萄’为VvmybA1a纯合类型;④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葡萄果皮转色过程中,‘公酿1号’葡萄果皮VvmybA1和UFGT的表达量增加,然而在‘熊岳白葡萄’果实成熟期未检测到VvmybA1和UFGT 的表达。【结论】证明VvmybA1a等位基因是欧亚种葡萄以及其杂交种独有的基因型,不存在于中国野生种葡萄中,推测‘宿晓红’葡萄具有欧亚种葡萄血缘;葡萄属不同种的VvmybA1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揭示,山欧杂交品种‘熊岳白葡萄’果皮不能合成花色苷是由于VvmybA1a纯合,VvmybA1不表达。  相似文献   

10.
王军  段长青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8):1643-1654
欧亚种葡萄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一般认为欧亚种葡萄栽培亚种是由其野生亚种驯化而来,这个驯化过程包括对色泽引人的大果穗、含糖量高、两性花类型的选择和无性繁殖技术的发现,欧亚种葡萄的驯化问题主要涉及驯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数量。本文综述了欧亚种葡萄的驯化和生态地理起源与分布分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欧亚种葡萄(Vitis vinifera L.)的驯化及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欧亚种葡萄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果树。一般认为欧亚种葡萄栽培亚种是由其野生亚种驯化而来,这个驯化过程包括对色泽引人的大果穗、含糖量高、两性花类型的选择和无性繁殖技术的发现,欧亚种葡萄的驯化问题主要涉及驯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数量。本文综述了欧亚种葡萄的驯化和生态地理起源与分布分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葡萄无核基因SCAR标记GSLP1-569,葡萄抗黑痘病基因RAPD标记OPS03-1354和抗霜霉病基因RAPD标记S416-1224,对欧洲葡萄无核品种×中国野生葡萄、无核品种自交共6个组合的127株胚挽救苗进行了无核、抗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果表明,在127株胚挽救苗中,检测出拥有无核基因SCAR标记GSLP1-569的杂种27株,其中4株杂种同时拥有无核基因SCAR标记GSLP1-569和抗黑痘病基因RAPD标记OPS03-1354;拥有抗黑痘病基因RAPD标记OPS03-1354的杂种28株,拥有抗霜霉病基因RAPD标记S416-1224的杂种19株,其中10株杂种同时拥有OPS03-1354和S416-1224。获得的无核、抗病葡萄杂种将为进一步选育出新品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巨峰葡萄、广西毛葡萄为对照,研究了“V-32”、“V-59”、“V-64”3个欧亚葡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3个欧亚葡萄品种的物候期与巨峰葡萄基本相近,单株产量均高于巨峰葡萄、广西毛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低于巨峰葡萄但高于广西毛葡萄;欧亚葡萄品种“V-32”、“V-64”的黑痘病抗性均高于巨峰葡萄,略低于广西毛葡萄。综合分析认为,欧亚葡萄品种“V-32”、“V-64”具有抗病、高产稳产、果汁色泽好等特征,有望开发成为广西酿酒葡萄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国野生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的差异,为中国野生葡萄的加工利用及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变叶葡萄、刺葡萄、华东葡萄、桦叶葡萄、毛葡萄、秋葡萄、桑叶葡萄、山葡萄、腺枝葡萄、燕山葡萄和蘡薁等11个野生种98个株系的葡萄果实为试材,以欧亚种品种‘赤霞珠’为对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对不同野生种成熟葡萄果皮中的黄烷-3-醇类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桑叶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含量高于对照,其余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含量低于对照,其中桦叶葡萄和变叶葡萄最低,仅为对照的64%。供试野生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组成与对照相似,均由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棓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组成,并以表棓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为主;这4种组成单元均可以末端单元和延伸单元的形式参与聚合黄烷-3-醇的形成。11个野生种葡萄果皮中90%以上的黄烷-3-醇类物质以聚合体的形式存在;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聚合黄烷-3-醇的平均聚合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山葡萄果皮聚合黄烷-3-醇的平均聚合度高达50,而桦叶葡萄果皮中聚合黄烷-3-醇的平均聚合度仅为25左右,而其余野生种则介于25—45。对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的代谢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毛葡萄和秋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的积累更偏向于F3′5′H代谢路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野生种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而刺葡萄与其他野生种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结论】刺葡萄、桦叶葡萄、桑叶葡萄、山葡萄和腺枝葡萄均有黄烷-3-醇含量高于‘赤霞珠’的株系,这些株系均可作为提高黄烷-3-醇的育种材料。此外,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中国野生葡萄种质资源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SCAR标记的核桃早实性相关基因片段[1](AFLP早实分子标记转化成的SCAR标记)的末端序列,为验证其功能和早实核桃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RACE技术对SCARE标记的核桃早实性相关基因片段设计特异性PCR引物,并扩增其末端序列.[结果]分别获得了长度为453 bp和463 bp的片段,通过与NCBI核酸数据库中已经发表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该基因3'末端含有358个核苷酸非编码序列.其核酸序列与葡萄假定蛋白相应部位同源性为55.26;,与葡萄重叠群相应部位同源性为38.38;,与线虫枯粒Y38F2AR基因全序列相应部位相似性为40.86;,和野猪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相应部位的相似性为39.75;,具有poly(A)尾.5'末端含有248个核苷酸非编码序列,其核酸序列与葡萄重叠群基因组鸟枪全序列相应部位同源性为39.07;,与拟南芥基因组DNA 3号染色体相应部位的同源性为42.22;,与嗜热四膜虫假定蛋白基因序列相应部位相似性为44.53;,和斑马鱼DNA序列DKEY-120E17克隆2号连锁群全序列相应部位相似性为42.30;.[结论]试验采用的3'和5'末端快速扩增技术(3'RACE和5'RACE技术)能很好地扩增核桃早实性相关基因的末端序列.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宜昌市于2015年3月26日引进一批五年生的夏黑葡萄(Vitis vinifera L.×V.labrusca L.cv.Summer Black),当年定植,当年结果 ,其表现早熟、丰产、果实大小一致、果皮紫黑、肉质硬脆、酸甜适度等优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葡萄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离和克隆‘藤稔’葡萄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基因(VvKO)、GA2-氧化酶基因(VvGA2ox2和VvGA2ox4)、GA3β-羟化酶基因(VvGA3ox4)和GA20-氧化酶基因(VvGA20ox1)等5个重要赤霉素合成相关基因的ORF序列,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与表达分析。【方法】采用电子克隆方法克隆相关基因,构建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基因枪转化洋葱表皮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用半定量和荧光定量RT-PCR方法研究各基因的时空表达。【结果】成功克隆了5个基因的完整ORF序列,对上述基因在葡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在组织器官间的表达有强弱差异。其中,VvGA2ox2主要在果实中表达,VvGA2ox4主要在叶片和果实中表达,而VvKO、VvGA3ox4和VvGA20ox1则在花、叶片和果实中均有一定的表达。VvKO、VvGA2ox2、VvGA2ox4和VvGA3ox4与GFP融合蛋白仅在核内产生绿色荧光;而VvGA20ox1与GFP融合蛋白在细胞核和细胞质膜上均产生绿色荧光信号。【结论】克隆的5个基因与葡萄的花、果实以及营养器官的发育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中4个基因仅呈现出细胞核内作用的特点,而VvGA20ox1则表现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膜定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葡萄花发育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和克隆葡萄品种‘香悦’Vitis vinifera AGAMOUS (VvAG)、Vitis vinifera APETALA 3 (VvAP3)、Vitis vinifera FLOWERING LOCUS C (VvFLC)、Vitis vinifera FRUITFUL (VvFUL)、Vitis vinifera FLOWERING LOCUS T (VvFT)、Vitis vinifera APETALA2 (VvAP2)和Vitis vinifera SUPPRESSOR OF OVER EXPRESSION OF CO 1 (VvSOC1)7个重要花发育相关基因的ORF序列,并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与表达分析。【方法】采用特异引物RT-PCR方法克隆基因,并用半定量PCR法研究各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基因枪转化洋葱表皮细胞,25℃暗培养24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对上述基因在葡萄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发现,它们的表达不存在组织器官的特异性,但有表达强弱差异。其中,VvFT、VvFUL、VvAP3在葡萄幼果中表达量最高,VvAG与VvAP2在花中表达量最高,而VvSOC1与VvFLC在幼叶中表现出最高的表达水平。VvSOC1、VvFT、VvFLC和VvAP2与GFP融合蛋白仅在核内产生绿色荧光,表现出转录因子的典型特点;而VvAG、VvFUL和VvAP3与GFP融合蛋白在细胞质膜和细胞核上均产生绿色荧光信号。【结论】这7个基因与葡萄的花与果实以及营养器官的发育都存在相关性,7个葡萄花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都呈现出细胞核内作用的特点,但VvAG、VvFUL和VvAP3也表现出在细胞膜区域定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通过温室幼苗接种鉴定、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几个欧亚种葡萄品种的自交和杂交后代群体的霜霉病感病性及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利用感病的欧亚种葡萄品种进行自交或杂交,在其后代群体中也能出现一些抗病单株,虽然它们的比例较少;后代群体中抗病植株的比例与亲本的感病性呈反相关。温室幼苗接种鉴定结果与田间自然鉴定结果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叶片抗病性与果穗抗病性呈正相关。本文对利用欧亚种葡萄品种间霜霉病感病性的差异进行优质抗病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明芝麻栽培种与野生种种间杂交的亲和性,分析杂交后代遗传特征。【方法】以26个基因型(Sesamum indicum L.)与刚果野芝麻(Sesamum schinzianum Asch)和野芝1号(Sesamum radiatum Schum & Thonn)野生种为杂交亲本,借助胚培养技术获得种间杂交后代。采用SSR标记和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分析杂交种F1的遗传特性。【结果】通过胚培养技术获得2 430个种间杂交F1株系,对部分材料的检测表明杂种阳性率为95.83%。刚果野芝麻×栽培种的正反交杂交率分别为34.62%(A)和11.54%(C),野芝1号×栽培种的正反交杂交率分别为100%(B)和19.23%(D)。F1花粉粒存在部分不育和高度不育两种类型,F1自交结实率分别为2.32—2.57粒/蒴果(S. schinzianum×S. indicum)和0.30—2.45粒/蒴果(S. radiatum ×S. indicum)。【结论】S. radiatum与栽培种的杂交亲和率高于S. schinzianum。以野生种为母本与栽培种杂交,杂交种F1在株高、根系结构等性状方面超亲表现明显;株系高抗枯萎病;部分F1株系有低自交结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