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新病害--水稻褐变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依据柯赫氏法则,对水稻新病害——水稻褐变穗进行分离培养及病原菌鉴定,按照Ainsworth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确定分离得到的菌种是链格孢(Alternartaalternata(Fr.)Keissl),通过回接证明了水稻褐变穗确实是由链格孢引起的。水稻褐变穗的症状在水稻出穗后不久遇强风易发生,粒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变浓褐或黑褐色,病斑不规则形,但水稻叶鞘几乎没有褐变。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黑龙江省八五八农场制约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仍是稻瘟病和褐变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水稻褐变穗近年来有越来越重发生仅次于稻瘟病的趋势。水稻褐变穗主要是交链孢霉菌和附球霉菌感染,该病害田间发生主要集  相似文献   

3.
水稻褐变穗病是近些年来发生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由于其与水稻稻瘟病相似,常被农民误认为水稻稻瘟病进行防治,防效不佳,并造成水稻品质和产量降低。根据水稻褐变穗病的发病规律,掌握该病害发生的环境要素和气象条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黑龙江省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稻稻瘟病、叶鞘腐败病及褐变穗是目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近两年水稻穗颈瘟发生尤为严重,叶鞘腐败病和褐变穗呈上升趋势。为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减轻因病害造成水稻减产损失程度,2006年八五四分公司水稻试验站针对这几种病害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氮肥和密度对水稻不同品种病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和基本株数相互作用,探讨密肥互作对绥粳4和龙粳40病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的插秧密度与水稻纹枯病呈现一定的相关性,随着水稻插秧密度增加,水稻纹枯病发病率增加;但是插秧密度与褐变穗和鞘腐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8月2日和8月20日分别两次调查病害,结果显示纹枯病和鞘腐病发病率、发病情况都在加重,褐变穗却有好转的现象,但各病害变化无任何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正>褐变穗为近几年新流行病害,该病主要发生在穗部,发病严重的稻粒空瘪,并有黑背米混杂。受害褐粒多数茶米、黑米率高,严重影响产量和米质,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然而,目前防治褐变穗的药剂很多,种植户在选择药剂的时候对防治效果不了解,因此就造成错选滥选现象,所以寻求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尤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垦区水稻面积的不断扩大,水稻病害的发生面积也在增加,如水稻稻瘟病、水稻褐变穗等病害,直接影响水稻产量和米质。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防治水稻病害,目前垦区大部分农场都使用飞机航空作业对水稻病害进行大面积有效防治,近3年来防治面积已累计达到100万hm2,收到了很  相似文献   

8.
水稻抗逆剂能提高水稻叶瘟、纹枯病、穗颈瘟、褐变穗的抗病性,这4种病害的发病率分别减少0.8、2.2、1.9、0.2个百分点;结实率提高5.7个百分点,产量增加492kg/hm2,增产率达5.93%。  相似文献   

9.
齐丽 《北京农业》2014,(33):134
水稻“褐穗”百姓习惯称为“黑穗”,由几种不同病菌感染而成。目前,在水稻生产中,百姓最为头痛的病害要数水稻立枯病和水稻稻瘟病,被人们视为水稻“癌症”级病害。可是最让稻农发晕的是水稻“褐穗”病,田间既表现部分颖壳呈现褐色即“褐穗”的相同点,又有症状和部位的不同之处,往往几种病菌相伴发生,不仔细观察,肉眼很难确定病害种类,如果在显症后进行防治,则会贻误预防的最佳时期,褐穗无法恢复正常,往往只能控制蔓延和再侵染。但是,如果广大稻农了解“褐穗”发病原因,在防治稻瘟病的同时,几乎不用增加成本,有目的地优化栽培管理和选择适当药剂,根治水稻“褐穗”不是一件难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不同药剂对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5%多抗霉素、2%加收米、25%咪鲜胺合用配方对水稻穗颈瘟、鞘腐病和褐变穗的综合防效比较好,分别比对照药剂(3.5%多抗霉素)高5.02%、12.65%和3.58%。  相似文献   

11.
在水稻拔节初期施用广大黄金甲与常规施肥的大田进行对比试验,广大黄金甲具有一定的抗倒伏能力。由于今年气候等条件,稻瘟病和纹枯病病害均没有发生,褐变穗有较小范围的发生,处理与对照相比褐变穗防治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对于产量,广大黄金甲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比为3.20%。  相似文献   

12.
在水稻拔节初期施用广大黄金甲与常规施肥的大田进行对比试验,广大黄金甲具有一定的抗倒伏能力。由于今年气候等条件,稻瘟病和纹枯病病害均没有发生,褐变穗有较小范围的发生,处理与对照相比褐变穗防治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对于产量,广大黄金甲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比为3.20%。  相似文献   

13.
水稻拔节初期叶面喷施谋攻、道立锋、爱可和拿敌稳4种药剂,均对水稻纹枯病和褐变穗等病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且对水稻有增产作用,增产率分别为8.9%、14.5%、11.7%和7.7%。  相似文献   

14.
2%加收米水剂在水稻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种植水稻多年,水稻稻瘟病的生理小种发生了变化,对常规的防治药剂产生了一定的抗性,达不到理想的防效。所以水稻综合病害呈现加重的趋势,并且多种病害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水稻稻瘟病、鞘腐病、褐变穗、纹枯病等相互作用。病害是否大面积发生主要看天气是否适合,如果在孕穗期、抽穗期、齐穗期出现持续性大雾,高温、  相似文献   

15.
鞘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可导致水稻褐变穗最终造成米质下降,已成为卖粮难的瓶颈,本试验是随着农户防病意识的增强应运而生的.通过试验,评价参试杀菌剂对水稻鞘腐病病害的防治效果,为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稻褐变穗病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主要穗部病害。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测定等方法确定黑龙江省水稻褐变穗病害病原种类。对采自黑龙江省14个市县水稻产区的水稻褐变穗病病样作单孢分离,共获得119个菌株。根据菌落与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归类后获得3类菌株,主要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共112株,其次为镰孢菌属(Fusarium sp.),共5株,再次为青霉菌(Penicillium sp.),共2株。选取不同地区3种具有代表性20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菌株,5个镰孢菌属(Fusarium sp.)菌株,2个青霉菌(Penicillium sp.)菌株作致病力测定,其中20个链格孢属菌株均导致水稻发病,而镰孢菌属和青霉菌属菌株均未致病。对112个链格孢属菌株作形态学鉴定,并测定其代表性菌株ITS序列,确定水稻褐变穗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经生物学特性研究,该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大米马铃薯煎汁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最适宜pH为6.5,最适光照条件为24h黑暗,病原菌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pH为7,光照条件为24h黑暗,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和牛肉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有称颖枯病、谷枯病、黑穗病、穗褐变病、褐变穗等,是由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为主的多种真菌引起的穗期病害。在新疆水稻四大主产区时有发生,发病率在5%~20%。研究新疆水稻穗腐病发生规律、为害特点等,为有针对性的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抗病品种、调整抽穗期、药剂防控等措施,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为害。【结果】经鉴定该病的侵染源主要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次要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结论】防治该病的最佳方案是种植抗病品种,防治上在水稻始穗前5~7 d,采用50%米鲜.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和25%米酰胺乳油(1 600倍液)等药剂叶面喷雾防治,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水稻褐变穗为近几年新流行病害,主要受害部位是在米粒上出现褐色斑点,严重时变浓褐或黑褐色,病斑呈不规则形,重者形成空瘪粒。一般发生田块损失在10%~20%,而且出米率降低,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低毒高效的杀菌剂来防治水稻褐变穗,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5种杀菌剂对黑龙江省水稻褐变穗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筛选出了5种杀菌剂对水稻褐变穗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肟菌·戊唑醇、咪鲜胺主要抑制病菌菌丝的生长,其EC50分别为0.047 5、0.145 3、0.884 1μg·mL-1;吡唑醚菌酯、乙蒜素、多抗霉素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0.000 2、0.000 5、0.041 2μg·mL-1。吡唑醚菌酯既能抑制水稻褐变穗病菌菌丝的生长,又能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水稻应用拿敌稳减氮防病抗倒伏效果,结果证明拿敌稳和安泰生混合使用能很好地防治水稻中后期的病害,对水稻纹枯病、褐变穗和稻瘟病的防效分别能达到72.10%、82.75%和84.45%,对水稻产量也有一定的提升效果,增产9.55%~11.46%,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