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培矮64 S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培矮64S在湛江地区有明显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和可育期;不育期较长且育性稳定,连续不育天数为68 d;可育期内自交结实率较高,但可育期较短;育性转换敏感期为抽穗前20~10天,最敏感期为抽穗前17~13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约26.1℃.培矮64S在湛江自然生态条件下可以安全制种,也可自交繁殖,但自交繁殖产量不能保证.  相似文献   

2.
培矮64S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爪畦型、广亲和温敏两系不育系,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效果最好的两系不育系之一。本课题历来以创恢为重点,配制丰、抗、优的杂交组合为目的,筛选了一批优良的恢复系。1997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了8份二系不育系,并对培矮64S的育性表现进行了重点观察和初步测配,为以后在温州进行两系配组和制种作准备。  相似文献   

3.
通过利用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分期播种试验在不同的自然温度条件下的育性观察结果,进行育种与温度相关性分析,结合散布图、套袋结实率及自交结实率,可以判定温敏雄性不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及敏感期长短,不育基因表达所需的临界日均温及育性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温敏不育系的可育性与敏感期日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010年不育系培矮64S在海南、湖南2个不同的气候区域的育性表现,分析其育性差异,确定其适宜的制种区域。[方法]在长沙设定8个播期,分别为:3月20、30日,4月10、30日,5月15日,6月1、10、20日,在海南设13个播期,分别为1月28,2月12、27、3月14、29日,4月13、28日,5月13、28日,6月12日,7月1、12、27日。常规管理。记录参试品种的抽穗期,以抽穗前0~25d(相当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照长度等气候要素为指标分析不同气候因子对花粉育性的影响,确定光、温敏感期。[结果]同一不育系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其敏感期存在很大差异。培矮64S在湖南长沙敏感期处在后4期内,即第Ⅴ、Ⅵ、Ⅶ、Ⅷ期内(0~13d);在海南海口的敏感期处在前4期,即第Ⅰ、Ⅱ、Ⅲ、Ⅳ期内(13~25d)。自然条件下,在海口,培矮64S花粉不育度均>99.5%,自交结实率都<0.5%,制种比较安全;在湖南,培矮64S花粉不育度在21.3%~100.0%,制种安全系数较海南低。[结论]不育系培矮64S在长沙制种安全系数较海南低。  相似文献   

5.
不同来源培矮64S育性转换光温反应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来源的5份培矮64S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特性。【方法】利用人工气候箱对5份培矮64S的自交结实率和花粉可育度进行研究,并分析育性转换发生变化的原因。【结果】在长日高温条件(14.5h/28℃)下,5份材料几乎完全不育,但在14.5h/24℃,除2份材料仍然保持较好的不育性外,其它材料都有一定的结实,其中4号材料的结实率达到9.05%,花粉可育度达到27.83%,与其它4份材料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另外,对历年培矮64S在气候箱内鉴定的自交结实率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不同年度间繁育的培矮64S光温反应特性也存在差异。【结论】培矮64S表现出明显的地区间和年度间的差异。4号材料的不育起点温度发生变化,不符合不育系的光温反应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两系培矮64S的特性及制种技术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7.
黎建文  唐建初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8):106-106,160
本文通过对培矮64S育性敏感安全期的研究,表明为确保F1种子纯度,培矮64S系列组合制种的母本育性敏感期以安排在7月15日到8月25日为宜;同时在我省制种区域上以湘南制种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8.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低温下育性表达规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藉人工气候室的人控光温条件,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培矮64S在22.0~23.0℃的低温下的育性表达规律进行了连续2年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23.0℃的低温仅能导致培矮64S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而22.5℃和22.0℃的低温则不仅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下降,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培矮64S的育性温度敏感终止期为幼穗分化第6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育性温度最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4~5期(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培矮64S具有光敏性,其临界光长处于13.50~13.38h之间,光敏温度范围为23~28℃;对于农艺性状已经稳定的高世代培矮64S而言,其控制育性表达的遗传基础尚不纯,表现在来源相同的不同株系间或同一株系内不同单株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低温强度加大,这种差异就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周伟  宁金花  孙系巍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034-10035,10039
[目的]研究2010年不育系培矮64S在海南、湖南2个不同的气候区域的育性表现,分析其育性差异,确定其适宜的制种区域。[方法]在长沙设定8个播期,分别为:3月20、30日,4月10、30日,5月15日,6月1、10、20日,在海南设13个播期,分别为1月28,2月12、27、3月14、29日,4月13、28日,5月13、28日,6月12日,7月1、12、27日。常规管理。记录参试品种的抽穗期,以抽穗前0~25 d(相当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照长度等气候要素为指标分析不同气候因子对花粉育性的影响,确定光、温敏感期。[结果]同一不育系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其敏感期存在很大差异。培矮64S在湖南长沙敏感期处在后4期内,即第Ⅴ、Ⅵ、Ⅶ、Ⅷ期内(0~13 d);在海南海口的敏感期处在前4期,即第Ⅰ、Ⅱ、Ⅲ、Ⅳ期内(13~25 d)。自然条件下,在海口,培矮64S花粉不育度均99.5%,自交结实率都0.5%,制种比较安全;在湖南,培矮64S花粉不育度在21.3%~100.0%,制种安全系数较海南低。[结论]不育系培矮64S在长沙制种安全系数较海南低。  相似文献   

10.
丁东升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4):639-639,650
分析了两优培九制种发生育性转换的原因 ,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湖南稻曲病的防治用药及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防治稻曲病的最佳药剂以及防治适期。[方法]以杂交水稻组合88S/0293为供试材料,在水稻破口前5d和破口抽穗初期各施药一次。通过田闻药效试验研究味同药剂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结果]30%爱苗乳油225ml/hm^2、43%好力克悬浮剂270ml/hm^2和25%富力库微乳剂450ml/hm^2防治效果最好,其次为20.67%万兴乳油300ml/hm^2和2.5%纹曲宁乳油3750ml/hm^2,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稻曲病防治效果差。30%爱苗乳油、43%好力克悬浮剂、25%富力库微乳剂对水稻有明显的增产作用。爱苗对稻曲病的防治适期为水稻破口前5d施一次药为佳。[结论]该研究为稻曲病的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防治稻曲病最佳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筛选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防治稻曲病的最佳适期。[方法]分别于水稻剑叶露尖期、剑叶耳始见时、上两叶耳距2~3cm时、孕穗期、破口期、抽穗期、齐穗-扬花期按750 g/hm2喷施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统计防治效果,筛选稻曲病的防治适期。[结果]30%烯唑.咪鲜胺悬浮剂在水稻不同生长期喷施,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有明显差异。以剑叶露尖期施药防治效果最低,不到20.00%;以剑叶耳始见时施药防治效果最高,达77.06%;上两叶耳距2~3 cm时、孕穗期、破口期、抽穗期、齐穗-扬花期的防治效果依次降低。[结论]剑叶耳始见时施药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防治水稻穗期灰飞虱的适宜时间,以水稻品种甬优12号为试材,分别在水稻破口前5 d (8月26日)、破口期(8月31日)、齐穗期(9月7日)、齐穗后5 d (9月12日)和齐穗后10 d (9月17日)喷施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 g/hm2+40%毒死蜱乳油1125 mL/hm2,研究不同施药时期对水稻穗期灰飞虱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在破口前5d或破口期施药,对降低水稻灌浆盛期的灰飞虱虫口密度无显著影响;而在齐穗期~齐穗后10 d 施药,能有效控制灌浆期灰飞虱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采用25%吡蚜酮225 g/hm2+40%毒死蜱1125 mL/hm2防治水稻穗期灰飞虱时,防治适期为水稻齐穗后10 d内,即9月7~17日。  相似文献   

14.
籽粒水量与鲜食糯玉米适宜采收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4个糯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籽粒水量与采收期的关系。结果表明,糯玉米籽粒水量与蒸煮品质动态变化具有显著的一致性,籽粒最高水量日期的前2天是糯玉米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提高新安S的制种产量和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在2009年盛夏异常气候条件下,对光温敏型核不育系新安S进行4个不同种植点(四川眉山、江苏盐城、安徽合肥及巢湖)的田间调查,确定其育性波动的敏感期及导致育性波动的因子。[结果]4个种植点新安S的育性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明显波动,其育性波动的敏感期为抽穗前的11~21 d,即幼穗分化第4~6期。导致新安S育性波动的因素除连续3 d日均温低于23.5℃外,1~2 d低温的多次积累、日极端低温和日照时数不足等也不可忽视。[结论]该研究确定了新安S的适宜播种期及安全抽穗期。  相似文献   

16.
特优多系 1号系漳州市农科所选配成的籼型杂交稻新组合 ,199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丰产性好 ,较汕优 6 3增产 3.34%~ 7.76 % ,平均单产约 6 730 .2kg/hm2 ,出糙率 81.3% ,精米率 73 .7% ,直链淀粉含量 2 1.6 % ,蛋白质含量 8.7%。栽培技术主要是适时播种 ,培育适龄带蘖壮秧 ;合理密植 ,插足基本苗 ;合理施肥 ,科学管水 ;及时防治病虫草鼠害。制种技术主要是合理安排父、母本播期 ;稀播培育多蘖壮秧 ,插足基本苗 ;科学施 ,及时去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