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2年5月,从南京郊区豇豆花叶病植株上分离到1株病毒分离物C-1,接种试验的结果证明,它可以侵染12种豆科和藜科植物。它在豇豆上引起系统花叶、叶片卷曲、明脉和畸形等症状。它在苋色藜、昆诺藜和蚕豆上表现为局部病斑。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1~2天。病毒极易摩擦接种传病。桃蚜、棉蚜和豆蚜都能传染这种病毒。人工接种的豇豆病株,在花器的各个部分、幼嫩的豆荚组织和末成熟的种子内都带有病毒。病株上采收的种子传毒率可达8.1%。病毒存在于种子的胚和子叶内,种皮内没有测到病毒。病毒粒体线条状,长700~750纤米。病株叶片表皮细胞内有纺锤状的内含体。免疫电镜和SDS~双扩散法测定,病毒分离物C-1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MV)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根据以上这些性状,病毒分离物C-1可鉴定为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中的豇豆蚜传花叶病毒。用微量沉淀法测定,病毒粗提纯液制备的抗血清的效价为1:512。SDS-双扩散法测定,南京地区严重发生的豇豆花叶病中,85~86%是由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引起的。从福建、山东、辽宁等省采集的样本中,也证实这种病毒在豇豆上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2.
侵染苜蓿的豇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矮缩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毒分离物G-14,在测定的9科40种植物中,此分离物可侵染6科19种植物,易由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黑蚜(A.atrata)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等不传毒,可由首蓿叶象岬(Hypera variabilis)传毒;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21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nm。电镜观察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体。经琼脂双扩散血清学测定,该分离物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由此鉴定G-14为CPMV。提纯病毒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有3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4800,24500,22400道尔顿;琼脂糖电泳测得有二个核酸组分。  相似文献   

3.
 从河北省赤豆实生苗上获得一个分离物,它系种传的,引起赤豆产生疱状花叶,易经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ivara)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其钝化温度为55-60℃(十分钟)稀释限点为10-2-10-3,体外存活期为1-2天。寄主范围狭窄,系统侵染大豆(Glycine max)、绿豆(Phaselous aureus)、豇豆(Vigna sinensis cv.花豇豆)、棉豆(Phaseolus lunatus)、赤豆(P.angularis)等豆科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quinoa)和番杏(Tetragonia expensa)。病毒粒体线条形,略弯曲,755×13nm.A260/A280比值为1.224。病组织超薄切片中有风轮状内含体。SDS-免疫双扩散试验表明它与黑眼豇豆花叶病毒(BICMV)血清学关系十分密切。综合以上特征,我们认为赤豆花叶病毒河北省分离物为BICMV。河北省赤豆种子携带该病毒百分率为3-5%,它是田间主要毒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1983年6月,在南京郊区的长豇豆上采到1株表现植株矮缩症状的C-7病毒分离物。接种试验证明,它不能摩擦接种传病,但可以由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和桃蚜(Myzus persicae)以持久性方式传病。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分离物可以侵染长豇豆、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豌豆、赤豆、利马豆、苜蓿、红三叶、地三叶、绛三叶、葫芦巴,紫云英和苕子等15种豆科植物和曼陀罗1种茄科植物。这些植物大都出现植株矮化,叶片扭曲,卷缩或僵缩,不能开花结实等症状。豆蚜的传病性状中,获毒饲育的最短传病时间为3小时,接毒饲育最短传病时间为10分钟,循回期是24小时左右。但是,传病率最高的获毒饲育时间是2~3天,接毒饲育时间在1天以上。接种1头蚜虫就具有传病能力,5头蚜虫能达到100%的传病率。蚜虫可以终身传毒,蜕皮不影响其传毒力,但传毒有间歇性。根据它的基本性状,病毒C-7分离物是一种豆科植物的黄化型病毒,可能是属于大麦黄矮病毒组(Luteo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5.
从苋菜上获得一株黄瓜花叶病毒分离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梅生 《植物保护》1996,22(2):21-21
从苋菜上获得一株黄瓜花叶病毒分离物1992年作者在北京朝阳区双桥附近的蔬菜地里,采集到一苋菜病株,其症状为花叶、叶片皱缩。经汁液摩擦接种,苋色藜产生局部枯斑。毒源经4次单斑分离保存于心叶烟上。该分离物摩擦接种6科17种植物,可侵染其中5科12种,引起...  相似文献   

6.
 从市场出售的甜菜(Beta vulgaris)种子中首次得到了直径约30毫微米的等轴病毒粒子的分离物。接种试验证明,它不能由摩擦接种传病,也不能由桃蚜(Myzus persicae)传播,但可由种子传毒,种子带毒率高达87.5%。受侵染的甜菜植株不表现症状,体内含毒量很低,病株汁液须经部分提纯并浓缩后才能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和用琼脂双扩散法检测到病毒。在病株叶片的超薄切片中,未发现病毒粒子和细胞学的变异。在氯化铯溶液中,病毒粒子的浮力密度为1.37克/毫升左右。该分离物能与甜菜潜隐病毒抗血清产生沉淀反应,但与黄瓜花叶病毒无血清学关系。根据上述基本性状,该分离物归属于甜菜潜隐病毒(Beet Cryptic Virus)。  相似文献   

7.
花生矮化病毒(PS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7月,从山东薛城的花生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S-34,以汁液摩擦接种测定了9科48种植物,PS-34可侵染6科15种植物,在苋色藜上表现系统花叶。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治期3-4天.提纯后经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29nm.提纯病毒的抗血清和花生矮化病毒日本株系(PSV-J)的抗血清交互测定,都与PS-34有明显的沉淀线反应。故将病毒分离物PS-34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组的花生矮化病毒(PSV)。因苋色藜和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花叶,与在寄主反应上明显不同.因此,确定其为一种新的花生矮化病毒PSV-C株系.  相似文献   

8.
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花叶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豆花叶病在北京相当严重,病株达10-40%。病株分离物用常规汁液摩接法接于赤豆幼苗,初生透明褪绿小点或轻微斑驳,后表现花叶及疱斑,重者叶扭折畸形,叶缘缺刻,株矮,荚小而少。同一病毒接种于豇豆(Vigna sinensis L.)上,与赤豆上的症状无明显的差别。这个病毒的物理属性为:致死温度60-65℃ 10分钟,稀释限点1:3000-1:4000,体外存活仅24小时。病株所结种子有传毒能力,视寄主不同而有所差异,赤豆种子发病率仅1.6%,而豇豆种子发病率为17.2%。桃蚜、豆蚜、棉蚜及菜缢管蚜皆能传播此病毒。寄主范围为多种豆科作物,如豇豆、藊豆、大豆、蚕豆及芸豆、豌豆,黎科的菠菜,十字花科的桂竹香、紫罗栏等。除在桂竹香上生褪绿小点外,余均表现系统花叶症。但不侵染紫云英、绿豆、山扁豆、三叶草、苜蓿、黄瓜、南瓜、烟草、藜、千日红、苋及芹菜等。据此,作者等认为它不是黄瓜花叶病毒的株系,亦不同于日野的赤豆花叶病毒(豇豆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与典型的长豇豆花叶病毒有较多的共同点,因此认为是长豇豆花叶病毒(AbMV)种羣中的一个新株系。  相似文献   

9.
 从北京郊区患有类似花叶病害的菜豆株上分离到一种线条状病毒(长约700至750nm)并于1983至1986年间加以研究。在温室内接种可以侵染菜豆、蚕豆、豌豆、大豆、决明、苋色藜及昆诺藜而不能侵染被接种的任何茄科植物.同标准的菜豆普遍花叶病毒(BCMV)相比,它不侵染茄科植物例如黄花烟(Nicotiana rustica)和矮牵牛(Petunia hybrida)在菜豆叶上也不产生坏死枯斑.此外它能侵染蚕豆、大豆、豌豆及决明而BCMV则不能.BCMV能侵染豇豆而这一分离物则不能.此分离物的物理性状为:钝化温度=56-580℃(十分钟),硫释限点=10-3至10-4,180℃下存治期为3天,A260/280=1.12.菜豆受侵叶组织易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内含体包括一种片层叠合体.在电镜下超薄切片中可以看到风轮状体.极易用汁液摩接及用桃蚜(Myzus persic(接种.此病毒的衣壳蛋白亚基的分子量经测定为32,000道尔顿.此病毒与下列病毒即菜豆普通花叶病毒,菜豆黄色花叶病毒,黑眼豇豆花叶病毒,豌豆种传花叶病毒,三叶草黄脉病毒,莴苣花叶病毒及甜菜花叶病毒的抗血清均无反应.由于它在菜豆的"一窝猴"品种的叶片上产生沿脉黄色小点,因此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独立的病毒,称之为菜豆和性黄色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引致大白菜孤丁病的环斑型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在北京春季留种白菜叶的黄色斑驳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为59—1号,这个毒源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但桃蚜接种不成功,接种在胶州白菜上产生花叶、抽心等孤丁病,在油青菜上产生黄绿色花叶,在黄苗榆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环斑,在三生烟上产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斑,在心叶烟叶上产生局部黑褐色边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院蘿叶上产生枯斑,不侵染黄瓜。致死温度为70℃,稀释终点为1∶10,000—1∶100,000,体外存活期为11—13天。这一病毒相近于 Valleau 及 Johnson 的番茄环花叶病毒(Tomatoring mosaic),不过致死温度较低。根据寄主反应特性,应该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的一个株系,从白菜孤丁病的毒源来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二号。1960年秋从北京黄花烟的环斑中分离到一个毒源编号61—12,从白菜孤丁中分离到一个毒原编号61—20。这两个毒源虽然来源不同,但表现的寄主反应及其他特性完全一样,因此是同一个株系,它们都可以用汁液摩擦接种,不能用桃蚜传布,接种在胶州白菜上发生花叶,缩叶,坏死斑等孤丁症,在油青菜上发生深浅绿花叶,在黄苗榆烟叶上只有局部黑色边缘,近圆形的坏死斑,无系统侵染,在三生烟上发生系统性花叶及坏死性蚀纹及环斑,在心叶烟上产生局部深褐色边缘的圆形坏死斑,在蔓陀蘿上产生枯斑。致织死温度在90℃以上,稀释终点达1,000,000体外存活期在32天以上,在干燥低温下,在组中经42天仍保持其活力。这个毒原与典型 TMV 的抗血清起反应,因此认为是 TMV 的一个株系,但与59—1号显然有所不同,按白菜孤丁毒原的排列,称之为白菜孤丁3号。目前在北京地区已经发现的有白菜孤丁一号(芜菁花叶病毒),二号及三号(TMV)。一号是由蚜虫传布的,二号及三号不能由蚜虫传布,二号发现于,春季留种菜上,三号发现于秋季大白菜及烟草上,这些株系的相应关系及其自然传布方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菌两类噬菌体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感染白叶枯病的稻叶、种子和田水中先后分离到24株噬菌体,测定了它们在琼胶平板上形成噬菌斑的大小、血清学反应、热钝化温度、铁盐的钝化作用、寄主范围、一级生长曲线以及在电镜下观察它们的形态。根据测定结果,可将它们区分为两个类群。第一群称为XOP 1型,以OP-3为代表,其噬菌斑直径为3~5毫米,热钝化温度为58℃/10分钟,易为三价铁盐所钝化;寄主范围较窄;潜育期为40分钟,上升期3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35个。第二群称为XOP 2型,以OP-12为代表,噬菌斑小,热钝化温度68℃/10分钟,对三价铁盐不敏感,潜育期80分钟,上升期5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8个。它们都是蝌蚪形,但OP-3的尾部细长而不能收缩,OP-12的尾部短粗而能收缩。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The effects were determined of paraquat dichloride and Lissapol NX, consutuents of the commercial formulation Gramoxone W, on the rate of oxygen uptake by cultures of Fusarium cutmanmt and Trkkoderma viride. When applied separately, paraquat dichode was less inhibitory than the wetting agent; when applied together, the inhibitory effect wa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ose obtained separately. Synergism was also observed between paraquat dichloride of commercial purity and a solution containing the additives used m Gramoxone W but without the paraquat dichloride. This effect is thought to be due to increased permeation of paraquat dichioride into fungal mycelia in the presence of a wetting agent. Older cultures were less affected than younger ones by the coniponents of Gramoxone W.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additives used in formulating herbicides may be critical in determining fungitoxicity.
Effets des constituants du Gramoxone W sur les taux de respiration de champignons du sol  相似文献   

13.
 君子兰软腐病是君子兰花卉最重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茎、叶。发病后轻者影响生长,失去观赏价值,重者全株毁灭。  相似文献   

14.
PCR应用技术进展简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虽然PCR技术自1985年诞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遗传工程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15.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目前在我国传播迅速,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花卉线虫病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线虫对花卉的危害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花卉的广泛交流和品种的不断丰富,线虫病害问题亦日益突出,造成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降低。为此从1987-1989年,我们对北京市花卉线虫病害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调查,确定出线虫病害的寄主种类。  相似文献   

17.
稻区杂草上的梨孢菌与稻瘟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发现的稻曲病菌白化菌株其分生孢子座白色,厚垣孢子表面光滑,大小为3.5-6.0×3.5-6.8μm。在麦芽糖-稻芽浸渍液中可产生较多的分生孢子。pH值为6时生长最好。普通培养基中加入几种供试碳源和氮源均有利于菌落生长,以蔗糖为碳源,浓度为2%或以L-天门冬酰胺为氮源浓度为0.2%~0.3%时时其菌落生长有促进作用。培养过程中可产生对稻种萌发有抑制作用的毒素,而固体培养时产毒能力高于液体培养。白化菌株回接到水稻上可重新产生白色稻曲球。该菌和稻曲病菌的酯酶同功酶和RAPD扩增谱带明显不同。可见白化菌株具有独立于稻曲病菌的新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与抗病害扩展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单小花定位孢悬液注射接种法研究的结果表明,大麦品种抗赤霉病扩展力的强弱与穗轴被害程度、被害小穗数有直接关系,而与株高、穗型、穗芒长度的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9.
气候条件对油菜菌核病的影响及防治阈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油菜菌核病是里相河农下区首要病害,常年发病指数约20%,损失产量15%-30%。对兴化,扬州油菜菌核病连续8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是导致并加重菌核病的决定因素,而日均气温对菌核病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浙江嘉兴市及余杭市晚稻谷粒上发现一种新细菌性病害,该病在扬花期始现,最初在内颖或外颖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变成黑褐色,褐斑主要出现在内颖上,有时内外颖同时褐变,受害枝梗上常出现较多的秕谷。本研究旨在明确该病的病原及与日本已报道的水稻谷粒内颖褐变病原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