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高产育种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唐映军 《种子》2003,(1):8-9
采用多元回归、多元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黔西北山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三要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小麦高产育种应走大穗较多穗型求高产的育种途径,为本区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钟声  阮培均 《种子》1995,(6):24-26
该文对1983 ̄1994年南方冬麦区小麦良种区域试验毕节试点6轮参试品种(系)的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性状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期内育成小麦品种的穗粒数和穗粒重均较高,系丰产潜力提高的2个重要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4个产量性状与数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粒重〉穗粒数〉亩有效穗数〉千粒重,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江淮地区是我国水稻和小麦重要的生产基地,明确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之间的差异特征及形成机制,探索区域粮食生产的限制因子,可为缩减江淮地区周年产量差的技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稻–麦周年生产体系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产量水平田块之间的产量差与气候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与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间存在显著的产量差,分别为3315.9、1537.5、4645.6 kg hm–2和7498.6、3977.9、9840.9 kg hm^–2。水稻、小麦及周年农户水平较试验水平还有46.2%、29.7%和37.3%的增产潜力,较高产纪录还有104.5%、77.0%和79.0%的增产潜力。每穗粒数是造成水稻产量差的主要因子,穗数和每穗粒数是造成小麦产量差的主要因子。与农户水平相比,水稻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粒数分别增加30.4%和116.1%;小麦试验水平和高产纪录的穗数和每穗粒数平均分别增加40.9%、70.0%和21.8%、19.6%。缩小产量差水稻主要依赖于增加每穗粒数,小麦靠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同提高。生育期累积辐射和积温较低是导致水稻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而生育期降雨过多是导致小麦产量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根据研究提出了“强稻稳麦”是提升江淮地区周年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14个中韩粳稻品种为材料,在云南省水稻高产环境下进行试验,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中国品种其产量潜力明显高于韩国品种,高2t/hm^2,相关分析表明,结实率高的品种可以获得高产。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干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值,其中以穗粒数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1.6437。对所有中韩粳稻品种而言,穗粒数是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只有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有效穗而大力改进穗部性状,即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川东北丘陵区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川东北丘陵区小麦产量构成特点,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方法对2014-2015年度在四川东北部丘陵区进行的新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子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通径分析结果趋于一致。因此,川东北丘陵区小麦产量提高应在适宜的有效穗基础上,把增加千粒重和穗粒数作为重要突破口,使3者保持最佳协调关系,提高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成对比较假设测验及通经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小麦新品种川育20和对照品种川麦107在四川省区试和国家区试中的四川、云南、陕西、贵州、重庆、湖北、河南7省市的67个不同地点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稳定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川育20属于丰产稳产型品种,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在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多元回归方程Y=-399.16 +12.78X1+3.8 X2 +7.44 X3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0.738 04),千粒重次之(0.534 15),穗粒数最小(0.294 15),因此,增加有效穗数,提高千粒重,可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研究历史品种产量潜力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小麦育种水平。2007—2009连续2年度将来自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的代表性59个品种分别种植在四川成都、云南丽江、甘肃武威和新疆昌吉,在肥水供应充足、控制病虫害和倒伏的条件下分析了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品种的产量随育成年份显著增加,年遗传增益分别为0.73%、0.34%、0.58%和1.43%。产量遗传增益四川品种表现与产量构成因子关系不密切;云南品种主要表现为减少穗数和增加穗粒数;甘肃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穗粒数;新疆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主穗粒重和收获指数,并与成熟期提早及株高降低有一定关系。各地区品种中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均来自CIMMYT种质,其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CIMMYT种质的引进和有效利用,在四川和云南,CIMMYT种质的主要贡献是提高品种的条锈病抗性;而在甘肃和新疆,其被利用的主要特性是矮秆、高产、穗粒数多及广泛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山东省及黄淮麦区建国以来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演变趋势以及当前高产新品种(系)相应性状的表现。随品种更替,产量水平不断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增幅最大,穗粒数在点播条件和大田条件下的演变趋势有所不同。株高降低,株型结构日趋合理,收获指数逐渐提高。从历史演变和品种现状综合分析表明,穗重是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提高穗重应注意千粒重和穗粒数二因子协调发展,千粒重改良的潜力和作用可能更大些。对山东省及黄淮麦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麦小穗缺位及不孕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产量中产阶段主要解决穗数不足的问题,而进入高产阶段则主要解决穗重的问题,穗重取决于千粒重和穗粒数,而豫南地区选用大粒品种风险较大,因此,提高穗粒数,减少小穗缺位、小穗不孕、小花退化是小麦高产阶段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旱地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对养分投入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玲  王朝辉  李生秀 《作物学报》2010,36(7):1192-1197
以9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其产量及主要农学性状与养分投入水平的关系。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在低、高水平养分投入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高20%和40%,生物量提高17%和35%,单位面积穗数增加11%和25%,穗粒数增加8%和10%。高产品种的生物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其随养分投入增加而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低产品种。千粒重不受养分投入水平的影响。旱地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生物量、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均随养分投入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提高,并且存在品种间差异。高生物量、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是旱地高产品种的重要特征,它们对养分投入的敏感响应是高产品种养分投入提高后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小麦新品种陕354高产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锟  裴阿卫 《作物学报》1998,24(6):930-934
本文通过分析密度试验和高产示范试验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陕354小麦新品种具有9000kg/hm^2以上的产量潜力;获得9000kg/hm^2以上产量结构为:亩穗数40万,穗粒数40粒,千粒重40g;产量因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最大,穗粒数次之,要夺得高产900万/hm^m^2,最高总茎数1200-1350万/hm^2,有效穗数525-600万/hm^2,应着重把冬前群体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增加冬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产量育种的方向及其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长江中下游地区近期育成的和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品种,在目前中高产水平下(400-450kg/666.7m2),总体以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较大,666.7平方米穗数对产量的作用也较大,但其与环境相关值较高,每穗粒数对产量的作用似较小,但其表型相关值较大;千粒重和666.7平方米穗数对产量的影响主要由本身的直接作用所至,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似主要被通过666.7平方米穗数和通过千粒重的间接作用所分解;不同产量水平下试验品种的三因素表现为,在相对产量由低中产到较高产量时,666.7 平方米穗数增加较多,每穗粒数变化较小,千粒重提高较多,而在高产组次中,666.7平方米穗数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每穗粒数增幅较大,千粒重急剧提高。至此,作者初步认为,本地区未来高产小麦育种,虽选育穗粒重齐头并进类型,或以大穗大粒为主类型,或穗粒并重类型似均有可行性,但根据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在策略上宜稳定穗数,增加粒数,主攻(提高)粒重。同时,还探讨了相适宜的产量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武爱香 《小麦研究》2001,22(2):30-31,5
绿菌素是一种微生物制剂,它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小麦全生育期应用菌素,既可以促进小麦根、茬、叶、蘖的生长发育,使田间出苗率提高,有效分蘖数增加,又可以促进穗分化和灌浆,从而增加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使小麦产量提高27.2%以上,由此说明,应用绿菌素是小麦高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岩 《小麦研究》1996,17(3):17-19,16
本文介绍了1994年1995年两年的研究结果;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千粒重和穗粒重,而粒数又受有效小穗数的多少和每小穗粒数所制的,其中穗数多少,又与有效分蘖存在密切关系。有效分蘖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粒数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穗数与粒数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北项研究在小麦育种中合理地协调产量三要素的关系,选育高产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贵丰一号小麦高产栽培的研究,明确了该品种的适宜穗数范围(净作)为25-28万/667m^2,由于单位面积穗数较为稳定,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要夺取高产,应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降低群体,主攻单产,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强光合生产力,扩大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穗粒数和粒重,使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最统筹兼顾这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区试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法,对山东省2008~2009年度小麦高肥组区试165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6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6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666.7m2穗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偏相关均极显著负相关;三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这与偏相关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根据分析结果和山东省生态条件及目前种植条件特点,小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应以选育和选用多穗型大群体品种为主,同时要稳定穗粒数,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7.
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皖麦44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是皖麦44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稳定穗粒数的同时,增冲穗数,提高千粒重,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出皖麦44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黄淮南片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黄淮南片2011~2012年度冬水组试验的28个小麦品种(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偏相关分析显示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顺序为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与穗粒数、穗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顺序为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结果表明,黄淮南片高产小麦的选育在种质创新程度上偏低,产量水平稳定在6500~9000kg/hm2。根据黄淮南片小麦生态条件特点,应该选育多穗型品系,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下游的生态条件,小麦动穗原始体分化具有极大的潜力,存在着攻大穗争粒多夺高产的可能性。本项研究,通过对小麦的颖花的分化、成长、结实观察,明确选用大粒饱满种子,改撒播为条播,实现早播、早苗,争取牡苗、早蘖,增施有机肥料,实行重前控中补后施肥法,是减少颖花退化,提高颖花成长、结实的有效途径。小麦的产量是由穗数、粒数、粒重构成的。近年的小麦高产栽培实践表明,在合理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保花增粒,提高粒重,才能在产量上有所突破;而争粒是小麦继续高产的关键。小麦的籽粒是着生在复总状花序的小穗上,因为是无限花序,颖花的分化比较多,但结实率都比较低。为了掌握和充分发挥这一生物学特性,为小麦高产服务,作者于1979~1982年在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花分化、成长、结实的观察研究,以明确不同技术措施与成粒之间的关系,为大面积生产改大穗提供依据。现将观察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近10年来河南省推广的黄淮南片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情况,揭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对2005—2014年适宜河南省推广的63个国审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河南省推广的国审小麦新品种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长7.6533 kg/hm2。主要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公顷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数。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都为正值:千粒重>穗粒数>穗数。根据分析结果结合河南省生态条件及当前的栽培习性,小麦育种和高产栽培应注重公顷穗数与穗粒数的协调,将大穗和大群体有效结合,稳定千粒重,同时注意三因素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高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