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001-201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情况及其产量、米质等性状进行了介绍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8年河南省通过审定品种132个,其中籼型水稻77个、占比58.33%,粳型水稻54个、占比40.91%,籼粳杂交稻1个、占比0.76%;育种单位涉及科研、教学及推广单位、种业企业等,种业企业选育或参与选育的品种比例正逐渐增加;审定品种年度间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粳型杂交稻和籼型两系杂交稻产量最高;46.21%的水稻品种达到国标优质稻谷等级,粳型水稻优质达标率高于籼型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是限制河南稻米品质等级的主要因素,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48个宜香优杂交水稻品种的米质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水稻数据中心)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品种米质除了受自身的遗传因素影响外,环境条件对品质也有很大影响,同一品种的品质在不同省份有很大差异;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等级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选育优质稻优先考虑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长白、吉粳系列水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米质优良、抗病性较强等优点,本文选用近5年来已审定并在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有代表性的27个长白、吉粳系列水稻新品种,对其米质理化10项指标进行分析,系统地评价长白、吉粳系列水稻品种米质现状。结果表明,在长白、吉粳系列品种中,品质性状能够达到国家1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占总数的3.7%,达到2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37.0%。垩白度、垩白率和整精米率是制约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5,(6):75-78
对2004—2014年通过广西审定的94个感光杂交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审定的感光杂交稻品种年度平均单产介于7 278~7 816.5 kg/hm~2之间,从年度间变化趋势看,产量水平没有提高,但稻米品质有一定改善,综合米质的优质达标率总体表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湖南省评选出的221个优质稻品种(组合)的主要米质指标进行了分析,探析了品质性状与评定等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越大,等级越低;而粒型长宽比和胶稠度越大,等级越高。湖南省二、三等优质品种的出糙率要求高于国家相应标准,垩白度和胶稠度要求低于国家相应标准。30年来,湖南省评选的优质稻品种米质有较大改善,但垩白粒率、垩白度仍普遍偏高。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稻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垩白度与出糙率、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粒型长宽比、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型长宽比、整精米率与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云南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已审定水稻品种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为云南未来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对云南省1983—2021年审定的559个水稻品种的亲本、产量、米质和抗病性等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审定的品种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亲本多样性基本相当,亲本多样性并未随着审定品种数量上升而增加;杂交稻(非旱稻)和常规稻(非旱稻)单产呈小幅上下波动态势,旱稻单产呈增长趋势;近12年(2010—2021年)品种优质率为35.71%,优质1级品种数量极少,垩白度是影响米质提升最主要的因素;总体上,稻瘟病抗性有所降低,白叶枯抗性优于稻瘟病,近4年数据,抗纹枯病性好,感及高感纹枯病品种占比在15.00%以下,感及高感稻曲病品种占比在17.00%~52.00%间波动。  相似文献   

7.
稻米品质遗传和优质稻育种途径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稻米品质的要求将逐步提高。培育适合福建省要求的优质、丰产、多抗新品种是水稻育种工作者的紧迫任务。为提高优质稻育种效率,了解有关稻米品质的遗传规律和育种途径十分必要,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1米质性状的遗传米质性状可分为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4个部分。1.1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市场上稻米外观是优质米重要的性状,要求米粒透明度好,无垩白或少垩白,整精米率高。部颁舢型一级优质米标准是垩白米率少于5%,垩白大小小于5%,整精米率在59%以上,长宽比大于3.0。早期的研究认为…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4--2013年通过福建省审定的134个中、晚籼杂交水稻品种为试材,分析福建省中、晚籼杂交稻品种的品质现状。结果表明,福建省近几年新育成并审定的中、晚籼杂交水稻品种中,中、晚熟审定品种数量相当,品质相近。在主要品质性状中,有近97%的品种整精米率指标能够达到部颁优质米标准,但垩白度高仍然是导致福建省稻米优质米率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稻米垩白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勃  陈光辉 《作物研究》2009,23(5):310-313
优质稻米的最主要品质性状之一就是垩白性状指标,该指标直接关系到稻米的商品价值以及稻米品质构成,同时也是优质稻选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本文对前人关于水稻垩白形成的生理、经典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表明水稻的垩白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水稻"源"与"库"关系、籽粒灌浆动态以及胚乳内淀粉的合成与积累密切相关。灌浆期的温度、光照、肥水条件等对水稻垩白的发生也有影响,但是不同品种对外界条件的影响反应不一。在经典遗传上对垩白发生的原因也是说法不一。对水稻优质育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水稻新品种(组合)米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鉴定评价福建省各地近年选育和引进的水稻新品种、新组合的品质性状,为福建省水稻品种区试、示范、审定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促进福建省水稻品种稻米质量提高,2003年福建省种子总站依据NY20—86《优质食用稻米》,NY/T83—88《米质测定方法》对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委托的稻谷样品的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1.
川优1611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优质不育系川106A与优质抗病恢复系泸恢1611配组育成的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2019—2020年参加四川省水稻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其米质达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2级,于2021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对通过四川省审定的13个川香29A所配三系杂交稻中籼迟熟组合的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3个组合的整精米率平均为58.5%,其中有12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长宽比平均为2.8,有5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垩白粒率平均为38.2%,有7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垩白度平均为7.6%,有6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胶稠度平均为63mm,有11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直链淀粉含量平均为22.4%,有9个组合达到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以上。在13个组合中只有3个组合的综合米质指标达国颁优质稻谷3级标准,制约综合米质达标的主要因子是长宽比、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在各项品质指标中,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川香29A所配组合的稻米品质,应注重选用粒型细长、垩白粒率低和垩白度小的恢复系来进行配组。  相似文献   

13.
辽粳系列水稻品种米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粳系列水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稳产性好、米质优良、抗病性强等优点,本文选用已审定并在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有代表性的18个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对其米质理化9项指标进行分析,系统地评价辽粳系列水稻品种米质现状。结果表明,在辽粳系列品种中,品质性状能够达到国家1级优质米标准的品种占总数的27.7%,达到2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22.2%,达到国家3级优质米的品种占总数的11.1%,未能达到国家优质米标准的占38.8%,垩白度和垩白率为影响目前辽粳系列品种米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评价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品种稻米品质现状,选取32个代表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的水稻品种,对品质特性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剖析了各项品质的指标对品质的贡献率及综合评价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在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水稻品种综合品质达到部颁优质米二、三级标准的水稻品种所占比例较大,而第三积温带水稻品种的稻米综合品质评价情况相比其他积温带更为优良;外观品质垩白率、垩白粒率和营养品质等相关指标表现较好,但加工品质中的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差。  相似文献   

15.
近五年福建省级审定水稻主要米质指标和稻瘟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2004~2008年通过福建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的主要米质指标和稻瘟病抗性,结果表明,110个品种总体平均米质指标较好,且呈逐年改善的良好态势,但仍需加强垩白粒率、垩白度的改良和稻瘟病抗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童浩  徐庆国 《作物研究》2013,(5):521-525
水稻品质改良已成为当前育种工作的主要趋势,优质米品种选育和米质研究是当前及今后水稻育种的重点。综述了水稻种子α,β-淀粉酶活性的差异与稻米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种子蛋白组分间的差异与稻米米质的相关性。探讨了水稻品种间品质差异与α,β-淀粉酶活性和蛋白组分的关系,并对其在育种中的意义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稻米品质性状的现状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近年来辽宁省审定的61个水稻品种为试材,对品质性状的现状及性状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水稻品种间品质性状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外观、营养、蒸煮品质的部分性状上,加工品质性状制约了品质性状的进一步提升。在性状的关系上,外观品质与蒸煮品质优质性状结合能力较强,透明度与垩白粒率优良性状的结合能力相对好。在全部品质性状中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籽粒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直链淀粉、碱消值是影响稻米品质表现的主要性状,在部分品质性状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为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晨  张林  陈琳 《作物研究》2022,(4):347-353
为了分析四川省新审定的中籼迟熟水稻品种的主要特性及存在的问题,为水稻育种研究提供参考,对“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四川省审定的82个中籼迟熟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品质和抗病性等表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7.6%的审定品种为三系杂交稻;科研事业单位参与选育了85%的品种,企业自主选育仅占15%;各品种区试产量为8.21~13.2 t/hm2,平均产量8.92 t/h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5.79%;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大小表现为有效穗数>千粒质量>穗粒数>生育期>结实率;三等以上优质品种比率为39.02%;垩白是影响品种优质米达标率的关键因素;审定品种均为中感或感稻瘟病品种,稻瘟病级别与产量水平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四川省新审定品种有呈大穗型向穗粒兼顾型转变的趋势,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明显,但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种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还需加强低垩白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应用,关注两系杂交稻的选育以及抗病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浅谈吉林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系)米质分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吉林省2007年~2011年新育成并参加省区域试验的611个品种(系)的米质分析,结果表明:晚熟品种的米质状况最好,中熟和中晚熟品种的品质相对较差。在品质性状上,糙米率、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有92%以上品种能够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但是垩白粒率、垩白度、整精米率是制约吉林省水稻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一、二级标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前,优质稻生产的质量与产量尚未得到完全统一,换句话说,就是优质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尚未达到普通米质水稻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优质稻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如何,是否有利润可图,是影响优质稻米生产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以1992年被评为四川省优质税稻第1名、荣获四川省首届“稻香杯”奖的优质稻新品种昌米011为代表品种,以本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普通米质常规稻和杂交稻以及其他优质稻为对照,进行了产量比较试验、市场价格调查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研究。(一)昌米011与普通米质常规相的经济效益对比1993年四川省西昌市高视乡、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