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优选白腐菌降解甘草渣中木质素及综纤维素的工艺条件并为制备功能饲料奠定基础,试验采用单因素和L_9(3~4)正交试验方法,以木质素和综纤维素降解率为衡量指标,优选温度、处理时间、初始pH值和含水量的最佳降解工艺条件组合。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处理时间为18 d、初始pH值为4.5、含水量为85%的试验条件下,甘草渣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降解率可达到31.23%、39.57%、40.68%。说明白腐菌具有较高的木质素和综纤维素降解率,并可以有效提高甘草渣中黄酮、多糖和甘草酸的含量,具有转变为功能饲料的优势与潜能。  相似文献   

2.
3.
为了确定碱处理法降解甘草渣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最优工艺条件,以促进甘草渣饲料化研究进程,试验以氢氧化钠(Na OH)和尿素为裂解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处理时间、裂解剂用量、料液比和反应温度四种条件对甘草渣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处理时间为3 d、裂解剂比例(Na OH与尿素比例)为5∶5、料液比为1∶12、反应温度为45℃的条件下木质素降解率可达23. 076 9%,纤维素降解率可达41. 059 3%,半纤维素降解率可达75. 176 6%,在此条件下糖含量增加了1 918. 37倍。说明采用碱处理法处理甘草渣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具有较高的降解率,同时可有效提高糖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并优化利用超临界CO_2对甘草渣木质素的萃取脱除工艺条件,试验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研究不同萃取条件(温度、压力、时间和料液比)对甘草渣中木质素脱除效果的影响,并设计正交试验以确定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80℃、压力为20 MPa、时间为40 min、料液比为1∶0.4的条件下,甘草渣中木质素脱除率可达最大,为75.918 0%。  相似文献   

5.
以稀酸预处理后的甘草渣为发酵底物,采用复合酶与酵母分步接种联合发酵的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甘草渣产蛋白饲料工艺为:复合酶120 mg/g、缓冲溶液p H值5.0、水解温度52℃、摇床转速50 r/min、水解时间23 h后,凉至室温接酵母100 mg/g、在温度为32℃的条件下发酵20 h。发酵产物蛋白质增加了2 616.7%、木质素降低了24.2%,纤维素降低了48.43%、半纤维素降低了91.43%。  相似文献   

6.
复合酶对苹果渣瘤胃降解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体格健壮的10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山羊,采用尼龙袋法对干苹果渣和加酶(3‰比例)苹果渣在瘤胃0,6,12,24,48,72h的降解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苹果渣组和加酶组瘤胃粗蛋白质和干物质(DM)动态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48h酸性洗涤纤维(ADF)降解率差异显著(P<0.05);72h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差异显著(P<0.05),提示干苹果渣的蛋白质利用率较高,酶可有效提高苹果渣中纤维的降解品质。  相似文献   

7.
白腐真菌对稻草中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可用作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多种,但具有共同营养的特点:蛋白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胡萝卜素含量低,而粗纤维含量高。有关秸秆处理的方法有多种,微生物处理秸秆是人们最早应用秸秆作为饲料的方法之一,它与物理、化学等方法处理相比,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不污染环境等优点。秸秆的粗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其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够被草食动物的瘤胃微生物充分降解利用,但由于木质素和纤维素之间镶嵌在一起形成坚固的酯键,阻碍了瘤胃微生物及单胃动物对纤维素的降解,导致秸秆消化率低。因此提高秸秆的消化率的关键是…  相似文献   

8.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纤维素酶的研究,纤维素酶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对于充分利用自然界丰富的纤维素资源,提高饲料原料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纤维  相似文献   

9.
10.
酒糟中纤维素的降解及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糟(干糟)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易被消化,因此成为酒糟再利用进程中的一大难题。试验采用白腐菌对纤维素进行降解以降低酒糟中纤维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纤维素降解率达到9.5%,能够提高酒糟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界中,木质素的完全降解是真菌、细菌及相应微生物群落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真菌起主导作用。研究发现,可以利用白腐真菌的生物学特性来降解染料[1-3]。目前,白腐菌被认为是最为理想的降解木质素的真菌。大量研究表明,白腐真菌可使秸秆中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中添加纤维素复合酶饲喂山羊的效果,结果表明,小麦秸秆中添加0.1%纤维素复合酶饲喂山羊后,对山羊氮代谢没有显著影响(P0.05);试验组山羊日增重比对照组增加了37.7%,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山羊的采食量变化不大(P0.05),试验组山羊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19.7%,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纤维素复合酶由辽宁星河生物有限公司提供。1.2试验场地及设计在沈阳市辉山牛奶公司二洼奶牛分场进行,供试牛1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3组牛接受3种处理:第1组为纤维素复合酶组;第2组为增脂灵组;第3组为对照组。18头供试牛全为中国荷斯坦牛,平均年龄5.28岁,平均胎次为3.22胎。18头泌乳牛均处于产后100d之内。1.3试验日期自1998年4月9日开始,6月14日结束。预试期7d,试验期59d。1.4试验方法加酶组每头日喂量为50g,分3次喂给。增脂灵是用于提高奶牛…  相似文献   

14.
真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质素是一种以苯基丙烷为基本结构的不规则三维网状高聚物.典型的木质素是以松柏醇、芥子醇和对一香豆醇3种不同醇作为先体结构物质组成其基本结构单元的, 这些木质素结构单元常常以它们的糖苷形式贮存在细胞中,合成木质素时从糖苷中释放出来参与化学反应.木质素无营养价值,不能被瘤胃微生物降解,也不能被动物消化利用.文章综述了真菌降解木质素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甘草(Glycyrrhiza)为双子叶植物豆科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 L.)的根及根茎。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生物碱、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1]。目前,甘草及其复方制剂广泛用于治疗畜禽疾病,且效果明显[2,3]。《中国兽药典》2005版第二部中收载甘草颗粒制剂具有祛痰止咳的功能,并应用于治疗猪、禽咳嗽等疾病[4]。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和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为发酵菌种,研究混合发酵对玉米秸秆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及最优发酵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测定菌种比例(拟康宁木霉∶黄孢原毛平革菌)、接种量、营养液添加量及发酵天数对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筛选出混合真菌发酵的最优条件,并进一步采用响应面法评价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秸秆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的影响,最后采用Design Expert 8.0.6软件分别建立混合真菌发酵玉米秸秆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条件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混合真菌发酵玉米秸秆的最优发酵条件为菌种比例1.0∶4.1,接种量25.2%,营养液添加量72.2%,发酵天数11 d。在此条件下,玉米秸秆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分别达到36.80%和28.87%。  相似文献   

17.
稻草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测定方法的研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测定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方法很多,如纤维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有浓酸水解定糖法、硝酸乙醇法、氯化法等;木质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有浓酸水解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法和同位素标记法。由于红外光谱法和同位素标记法对实验室要求较高,所以应用并不普遍。我们常用的是浓酸水解法。本试验应用中性洗涤剂法、2M HCl水解法、72%H2SO4水解法及灰化法综合运用,一次性进行木质素、纤维素的测定,并将灰化时间缩短至3h,所得结果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正>饲草紧缺已成为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饲草资源,挖掘农作物秸秆的潜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已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在饲草资源极度缺乏的农区,用纤维素复合酶处理农作物秸秆饲喂绵羊效果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蜗牛苜蓿是一年生苜蓿,原产于澳大利亚,属于冷季型豆科牧草。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 000 m以上,一般品种的苜蓿在青海省海拔2 800 m以上的地区生长不能越冬。该地区缺少豆科牧草,家畜普遍缺乏蛋白质营养,探讨一年生苜蓿青贮技术,提供家畜优质蛋白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青海省湟中县上门峡引种栽培的蜗牛苜蓿做了添加纤维素复合酶青贮试验。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青贮原料为初花期刈割的蜗牛苜蓿;纤维素复合酶由宁夏夏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其他试验所需材料包括拉伸膜、裹包机(澳大利亚生产)、捆草机(意大利生产,型号为C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