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当中,通信工程建设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使得相关的网络业务类型与数量开始与日俱增。当通信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当中没有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的时候,必然难以达到通信的相关需要。作为通信工程当中十分关键的技术类型,5G移动通信技术与软交换技术非常重要,所以,加大5G移动通信技术与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当中的应用力度可谓一项首要任务。本文通过阐释5G移动通信技术、软交换技术及其网络构造等相关概念,提出了5G移动通信技术和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当中合理的应用策略,从而有效提升了5G移动通信技术和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当中应用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0 前言 物联网概念: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信息,经过通讯网络传输,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分析、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人们普遍认为,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类传感器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机器与机器之间按需的信息获取、传递、储存、认知、分析和使用。物联网主要关键技术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大数据技术及云计算技术等等。  相似文献   

3.
新疆兵团精准农业六项技术是实施科教兴兵团战略的重要成果。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主要由①精准种子工程技术、②精准播种技术、③精准灌溉技术、④精准施肥技术、⑤精准收获技术、⑥田间作物生长及环境动态监测技术等组成。自1999年兵团提出以来,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实践,逐步形成包含精准农业核心技术体系、精准农业技术指标体系、精准农业技术规程体系和精准农业技术装备体系四个子系统构筑的比较完善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该体系在棉花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加快了兵团农业的现代化进程。2004年,兵团棉花种植面积708.11万亩,总产87.78万吨,皮棉亩产123.96 kg,最高亩产236.8 kg。  相似文献   

4.
兵团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在棉花上的大面积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9年兵团领导提出六项精准农业技术五年来,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的实践,逐步形成包含精准农业核心技术体系、精准农业技术指标体系、精准农业技术规程体系和精准农业技术装备体系四个子系统构筑的比较完善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这个体系在棉花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加快了兵团农业的现代化进程。1选题的意义及总体目标1997、1998年兵团棉花连续两年皮棉单产水平稳定超过100 kg,兵团棉花的单产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面对中国入世后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如何在较高水平上持续发展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是一种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以其为核心的现代化技术。物联网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其能够实现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也支持通讯功能。物联网技术指的是利用RFID、红外感应、GPS等技术,通过连接物品与网络,实现自动识别、监管等功能。因此,其在茶叶领域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无论是病害诊断还是物流体系完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都大有好处。本文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探讨其在茶叶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代精准农业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正进入以知识密集为主要特点的知识农业发展阶段,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精准农业已成为现代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形式。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近期可重点发展节水视觉系统、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在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可发展精准设施农业,在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大农场开展精准农业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7.
研究基于3G混合网络和WIFI无线技术实现琯溪蜜柚果园移动视频监控系统。系统充分利用3种不同3G网络资源优势,在3G移动终端上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无缝式的无线监控系统,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网络视频监控的弱势,可为果园管理提供更高效、系统的解决方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精准农业与大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琦 《大豆科技》2002,(5):26-27
本文论述了我国大豆目前的生产状况,介绍了“精准农业”中的技术支持系统,提出在大豆生产中实施“精准农业”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和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泛开展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与智能化软件、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创新、农业、农机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和农业机械制造与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等活动,取得科研、成果转让双丰收。  相似文献   

10.
新疆兵团一师三团采棉机应用精准农业 AFS(Advanced Farming System)地理卫星测产系统 ,实施田间地块的产量测定和土壤分析 ,在采摘棉花的同时 ,为农民提供播种、施肥、灌溉等“农作处方”。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理念 :收获只是农作的开始。我国从 1999年开始 ,先后在少量农业机械上应用示范精准农业系统。该系统是当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精准农业系统之一。精准农业就是把微电子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上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采集并处理农业地理信息 ,实现机、电一体化 ,达到监控技术智能化 ,农田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智能化。其在采棉机上主要部件…  相似文献   

11.
数据挖掘在玉米精准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桂芬  马丽  曹丽英 《玉米科学》2009,17(3):134-138
随着农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农业数据的增长,对于海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使得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领域特别是精准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介绍了数据挖掘在玉米精准作业中的应用,包括玉米决策支持系统、玉米估产、玉米精准施肥、土壤性质空间分布分析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农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的简介,分析农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的特点和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最后对农业移动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主要利用RS-485总线、无线移动网络(GPRS)、互联网(Internet)和数据库技术等实现热带农业环境数据远程采集平台系统。通过后台系统对环境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与推理,从病虫害数据库中实时智能检索并预测近期可能发生的病虫害,为我国热带农业决策、生产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发展, 网络平台在旅游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借助网络平台来推动。本文结合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网络平台对促进旅游发展的优势, 并针对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展海南休闲农业旅游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二代测序技术在水稻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代测序技术是测序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具有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的优势,为水稻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解决方案。概述了以使用合成法测序和连接法测序为原理的二代测序技术的特点和发展,并总结了其在水稻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以及转录组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就当前测序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彭秀媛  王枫 《园艺与种苗》2020,(2):50-51,5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大幅改善,正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但当前我国仍在农业发展理念、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农村交通设施、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指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The development of crop-management technologies for peasant agriculture must fit the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features of small farming systems. Only through research that is multidisciplinary and agroecologically orientated, is it possible to understand fully the agro-socioeconomic circumstances that determine the management criteria and levels of resource use by small farmers. Results from these agroecological studies, coupled with the farmers' practical knowledge, can serve as a starting point to develop pest-control technologies which are adapted to the farmers' resource base and local conditions. Throughout the process, technology generation must start and end in the farmers' fields.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launch a new platform for advocating three functions of paddies including economics,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cross-field integr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hydr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hildren’s picture book, which is novel. We translate literatures of paddy agriculture to popular content.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is applied to develop digital value-added content for enhancing effects according to computer graphics technologies. For developing the Internet channel, we take web-based architecture coupled with Java3D and Flash visualization as the main solution for engaging attention of virtual communities. With a web browser, we present paddy knowledge that is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popular content related to three functions of rice paddies. Furthermor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he tiled display wall is employed to build up a fixed-site channel. In this paper, the demonstration of promoting interest in paddy fields has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 exploring this digital paddy, not only children could be encouraged to learn, but also the public could accumulate the knowledge related to paddy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9.
《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2013,27(1-2):361-381
SUMMARY

Precision agriculture is a new and developing discipline that incorporates advanced technologie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farm inputs in a profit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sensible manner. Yield monitoring and variable rate application are the most widely used precision technologies. Versatile guidance systems utiliz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management zone approaches are also being developed to further increase productivity by reducing error, cost, and time. These technologies provide tools to quantify and manage variability existing in fields across an array of cropping systems. A review of precision farming technologies that are currently being us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round the world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