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选择优良赤桉抗风家系,对114个40月生赤桉家系进行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树皮厚度和无损木材性状Pilodyn值进行测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冠幅、风害等级、Pilodyn值、树皮厚度、保存率等8个研究性状中除胸径间差异为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性状间差异性极显著(p0.01)。不同赤桉林木单株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型变异系数超过15%,风害等级变异系数达到77.84%,赤桉家系间性状各性状中家系遗传力均高于单株遗传力,其中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Pilodyn值和风害等级均受高等强度的遗传控制(遗传力大于0.40)。风害等级遗传、环境、理论表型变异系数最大、单株材积次之。风害等级与树高遗传相关、环境相关、理论表型相关关系中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材积遗传、环境相关性极显著,与胸径、Pilodyn值遗传相关呈极显著相关性(rp=-0.341,rp=-0.476)。对各性状不同权重系数进行综合评定选择的15个优良家系,再进一步从生长(遗传增益10%)及抗风性能(遗传增益-10%)方面选择出3个优良家系为20026、20027、2002。遗传增益分析表明选择的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参试家系平均值,而提高了家系的抗风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选择优良赤桉抗风家系,对1年生赤桉家系的生长性状和台风风害等级等进行了测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赤桉各家系树高(H)、地径(D)、单株材积(V)、冠幅(CD)、保存率(SR)以及台风风害等级(WD)在林木单株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型变异系数超过11%。除了赤桉地径和材积的区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在家系间差异各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除了树高外,赤桉家系间的遗传力均高于单株遗传力,赤桉林木大小的树高、地径和材积性状受高等强度的遗传控制,遗传变异系数GRV以地径最大(33.5%),材积最小(2.8%),而风害等级为17.9%;各家系性状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很强的家系和家系内单株选择潜力。赤桉各生长性状树高、地径、地径以及冠幅相关性很强(p0.01)同样其遗传相关系数也均超过0.5。风害等级与家系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以风害等级与材积最大(0.414),回归方程也表明抗风性与其生长性状关联程度不大,相反林木植株越速生(即材积越大),更易遭受风害。采用遗传主成分分析并结合保存率最终选择出优良家系15个,生长性状均高于家系平均,其中赤桉家系10025、10055、10010平均树高、地径、材积生长性状均高于生产对照DH3229无性系,而且具有较强的抗风性(较低的风害等级)。遗传增益分析表明选择的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参试家系平均值,而提高了家系的抗风性(降低风害等级遗传增益),综合分析表明选择的家系适应性比较强(保存率90%以上),生长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3.
柠檬桉(Corymbia citriodora)是一个天然分布于澳大利亚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外来树种;中国种植该树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却尚未对该树种进行系统的遗传材料引进和测定,缺乏对遗传材料遗传多样性的了解,限制了其应用潜力的发挥。本研究以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柠檬桉5个种源/84个家系、国内采集的6个地点/30个家系为遗传材料,在广西南宁测定了0.5年生和1.0年生树高和病害指数等重要性状。分析表明,新引进的澳大利亚种源在速生性、抗病性上均显著优于国内采集材料,但二者在种源、家系等遗传层次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柠檬桉树高、感病指数的遗传力随树龄增加而提高,1.0年生时分别为0.270和0.269;1.0年生树高与感病指数间的呈强负相关(-0.776),利于进行速生、抗病性的改良。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新引进澳大利亚种源,柠檬桉的速生、抗病性都可得到显著提高,结果还可为确定柠檬桉的改良中性状选择、选择时间和预期改良进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南方红豆杉珍贵用材遗传改良进程,基于速生且优质干材的珍贵用材选育目标,选择了6省9个优良种源点的46个优树,在福建省明溪县开展优树子代测定试验,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优树家系与单株配合选择。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子代间的树高、地径、冠幅、当年抽梢长度等生长性状及杈干率、高径比、侧枝数量、侧枝密度、最长侧枝长度和最大侧枝直径等形质性状差异显著。3年生幼树生长形质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5027~0.8570,单株遗传力为0.1973~0.7988。筛选出10个优良家系生长形质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为-34.71%~20.45%。从8个优良家系内选出31株优良单株,其平均遗传增益达到-86.26%~38.79%,这些优良家系和个体可用作种子园建园材料或无性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山地木麻黄材性遗传参数的估算及材性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研究,了解其材性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山地木麻黄优良种源选择和种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海南临高种源试验地18个山地木麻黄种源为试验材料,对造林后7年时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4个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山地木麻黄的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在18个种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纤维长宽比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纤维宽度在种源间差异不显著(p≥0.05)。18个种源间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及纤维长宽比的变幅范围分别为0.48~0.70 g/cm3、0.68~0.87 mm、15.98~20.02 m和39.15~50.07,平均值分别为0.62 g/cm3、0.80 mm、17.39μm和46.41。除了纤维宽度的种源遗传力比较小,接近于0外,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的种源遗传力分别为42.10%、18.10%和10.90%。当入选率为20%时,山地木麻黄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的种源选择增益分别为4.87%,1.26%,8.33×10-9和0.64%。相关分析表明,木材密度、纤维长及纤维长宽比3个材性性状间都呈现显著遗传和表型相关。利用指数选择法对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3个材性性状进行综合选择,筛选出4个材性优良的山地木麻黄种源,分别为17877、19490、19489、18849。  相似文献   

6.
为防止地力衰退和病虫害危害加剧,选择蕴含丰富基因资源的种源/家系林进行优良家系的筛选,选取生长及白蚁危害等级等指标,对广东江门的种源/家系林117个尾叶桉家系的生长和虫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117个家系中有41个家系没有白蚁危害,最终确定8个生长快且抗虫的家系入选为优良家系;117个家系的平均单株材积遗传力达到0.3640,8个入选家系的遗传增益达到8.66%。  相似文献   

7.
以收集自云南、广西和贵州的30个种源250个家系为材料,在滇西地区进行西南桦种源家系联合选择试验.结果表明:在1.5、2.5年和3.5年时西南桦树高、胸径在种源间和家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且各生长性状在种源内的变异大于种源间,胸径的变异大于树高;各年龄西南桦树高生长均与种源所在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综合各年龄阶段的生长表现,应用聚类分析初步筛选出30号(滇昌宁)、31号(滇龙陵)、3号(滇墨江)、4号(滇景洪)和19号(桂德保)等5个优良种源,并依据3.5年生时的生长表现筛选出30个优良家系.研究结果为滇西地区西南桦人工林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种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台风影响频发,为选育桉树抗风和速生品种,本研究估算广东鹤山9年和11.5年生56个尾叶桉家系(含母本和对照)生长、抗风等性状的杂种优势、育种值及配合力。结果表明:两个不同年度各性状在杂种家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以单株蓄积为指标筛选优良杂交组合,两个年度均排名前3的是37号和40号,分别是家系128号9年生平均0.207 9 m^3和11.5年生0.336 9 m^3的1.33和1.79倍以及1.28和1.52倍,11.5年生超过128号的家系共6个,6个家系平均超亲优势达到15.99%;两个年度单株蓄积育种值均超过0.05且抗风性育种值为正的仅4个家系;以11.5年生调查数据和最优56号家系为选择标准,超过其平均单株蓄积0.345 7 m^3和抗风等级值4.33的杂种单株有173株。本研究发现,2号、15号、21号、22号、和64号是具有较高母本一般配合力的亲本,而2号、21号、22号、29号和56号这5个父本的一般配合力较高,通过优化组合可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子代;生长结合抗风指标选择到的3个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家系和173株优株,是今后高世代育种重点利用对象,也可为台风区人工林建设提供更多资源产品。  相似文献   

9.
对3年和4年杉木2代种子园优良无性系单交子代测定林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家系(组合)间生长性状差异显著,生长性状受到中等强度遗传控制,主要生长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54~0.64,生长表现与立地交互作用明显.单交子代林总体生长表现优异,3年测定林参试家系平均树高3.63 m、胸径4.71 cm、材积0.004 167 m3;4年平均树高4.82m、胸径7.40 cm、材积0.012 86 m3.以胸径和树高生长表现对该子代林进行联合选择,所有单交子代均优于2代种子园混系,3年测定林初选出5个速生最优家系,材积遗传增益为67.9%;4年测定林初选出6个速生最优家系(组合),材积遗传增益为59.0%.筛选的优良家系是高世代种子园营建、优良无性系选育和造林应用的优良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开展巨桉种质源引进,增加遗传多样性,对建立在滇中南地区11 个巨桉种源的173 家系开展生长性状的年度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性状在所有林龄内的种源和家系间均呈极显著差异,参试性状在区组间的F 值逐年减小,区组间16 月生、28 月生和41 月生时差异极显著,53 月生时差异不显著。胸径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23%~46%之间,树高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19%~30%之间,单株材积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在60%~75%之间,参试性状遗传变异系数略低于表型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林龄间和各参试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林龄内性状间相关性在0.84~0.94 之间;随各林龄时间间隔增长,林龄间性状相关性有下降趋势。整个生长期内,来自昆士兰州Copperlode、昆士兰州Bambaroo 和四川乐山的种源长势良好,来自昆士兰州Ravenshoe、昆士兰州Tinaroo 和昆士兰州TullyGorge National Park的种源长势较差。  相似文献   

11.
龙倩  毛红  石扬文  潘震  杨小红  陈波涛 《种子》2015,(3):71-73,78
对来自于贵州省黎平县国有东风林场杉木二代种子园的21个自由授粉家系进行了子代测定,结果表明:5~7年自由授粉子代的部分家系生长表现比1.5代种子园混系(ck1)差,多数家系生长量低于优良种源优树(ck2);5年、7年杉木二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生长性状差异显著,6年试验林的树高显著而胸径和材积差异不显著;7年的树高、胸径、材积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490、0.448、0.449,生长性状受中等程度的遗传控制;根据选择标准和综合考虑,评选出3个优良家系和2个劣势家系;3个优良家系7年平均单株材积为0.056 106 m3,现实增益比群体均值、1.5代种子园混系、优良种源单家系分别提高了27.1%、35.4%、14.4%,材积遗传增益分别提高13.0%、17.0%、6.9%;伐除2个劣势家系,种子园遗传增益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红松半同胞家系变异分析及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选出优良的红松材料,本研究以1989年营建于闹枝林场的86个红松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树高和胸径)和结实性状(单株球果数目,千粒重,单塔出籽量和鲜塔重)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各测定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指标的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4.95%~60.25%;各指标家系遗传力均超过0.98,高变异系数、高遗传力有利于优良家系的评价以及选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生长性状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结实性状与生长性状间相关性多数未达显著水平。以2015年各家系生长和结实性状为评价指标,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选择,按10%的入选率初选出9个优良家系,入选家系的树高、胸径、单株球果数目和单塔出籽量分别比总平均值高2.88%、35.72%、66.67%和2.83%,遗传增益分别为2.87%、35.75%、70.63%和2.79%。初选优良家系可为红松优良家系推广应用及种子园的升级改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种子》2020,(6)
以铁橡栎4个种源的33个家系为研究材料,通过对种长、种宽、种形指数、单果重及千粒重等5个性状的测定,分析铁橡栎不同种源及家系间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变异。结果表明:铁橡栎种子的5个性状在种源及家系间均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种子的形态受遗传特性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其中以单粒重及千粒重变异幅度较大,种长、种宽及种形指数3个性状更趋于稳定,种源间变异小于家系间的变异。种子的形状主要受遗传控制,且随着种子质量的增大及经纬度的升高呈"长圆形-圆形-扁圆形"的变化之势。种子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在不同种源及家系间均无明显的地理变异及垂直变异。影响铁橡栎种子形态特征的首要因子是种子的单粒重、千粒重和形状(种形指数),其次是纬度和海拔。综合种子形态特征及聚类分析的结果认为,8、10、12、14、16、19、22、26、29和31号家系共10个家系属种子质量较好的家系,其单粒重及千粒重分别为1.21~2.36 g和1 222.73~2 228.53 g,分别较总体平均值高1.1%~142.9%和3.6%~88.8%。种源则是弥勒和个旧种源较好。  相似文献   

14.
灵昆鸡产蛋性状与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灵昆鸡产蛋性状选育效果,本研究以灵昆鸡32 个混合家系2 个世代的552 只母鸡为研究材料,通过观测所有个体的300 日龄产蛋量(EN300)、500 日龄产蛋量(EN500)、蛋重(EW)、蛋形指数(ESI)、蛋壳厚度(EST)、蛋壳强度(ESS)、蛋白高度(AH)、蛋黄颜色(YC)、哈氏单位(Hu)、蛋黄重(YW)共10 个性状的表型值,并利用半同胞估计法,估算各性状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3 个参数。结果表明上述所有观测性状的遗传力依次分别为0.208、0.192、0.529、0.468、0.505、0.421、0.297、0.031、0.024、0.187,其中蛋重遗传力最高,为0.529,哈氏单位遗传力最低,为0.024;2 个世代个体的300 日龄产蛋量、蛋壳厚度、蛋黄颜色、哈氏单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2 个世代间,300 日龄产蛋量、500 日龄产蛋量、蛋形指数两两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系数均为正相关,蛋重、蛋黄颜色、蛋黄重两两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系数均为正相关,蛋壳厚度、蛋壳强度、蛋白高度两两性状间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系数也均为正相关。这些性状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表现出相同趋势。  相似文献   

15.
麻疯树优树子代苗期主要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进麻疯树良种选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挖掘麻疯树的遗传改良优良特性,提供种子园、采穗圃等建设优良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在贵州巧马采育林场和罗甸国营林场开展了主要野生或半野生麻疯树优树子代苗期试验.贵州册亨、贞丰鲁容及鲁贡、望谟乐元及乐康、罗甸和广西隆林、田林8个种源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不显著,同一种源不同家系差异不显著.巧马试验点80个优树子代的苗高差异显著,地径差异极显著,罗甸试验点24个优树子代的苗高和地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苗高变异程度均大于地径,两地的变异系数CV为42.79%和18.59%,而地径为CV17.75%、8.88%.罗甸国营林场试验点的苗高和地径家系遗传力都较高,巧马采育林场试验点的地径家系遗传力高于苗高,两地的苗高家系遗传力为0.29、0.68,地径为0.41、0.68.优树子代的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引起,地径变异程度具有较高遗传控制.麻疯树的良种选育应直接从优树选择开始,通过苗期种源试验对麻疯树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进行选择无效.  相似文献   

16.
闽楠种源家系种质早期生长评估及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闽楠福建种源在粤北地区的生长适应性并选择适合在该地区推广栽培的种源家系种质,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乐昌市龙山林场8年生闽楠种源家系试验林18个闽楠福建种源125个家系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和冠形率进行评估和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闽楠5个性状在种源间和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区组间也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高与冠形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种源地纬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排名前5的种源分别是福建清流(FJQL)、福建屏南(FJPN)、福建永安(FJYA)、福建尤溪(FJYX)和福建漳平(FJZP)。闽楠5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将18个种源分为3类:第一类综合表现最优,包括福建清流(FJQL)1个种源;第二类综合表现较优,包括福建永安(FJYA)、福建屏南(FJPN)、福建政和(FJZH)、福建邵武(FJSW)、福建漳平(FJZP)、福建尤溪(FJYX)6个种源;第三类较差,包括剩余的11个种源。以单株材积为选择标准,选出排名前20的家系为优良家系。结合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入选优良家系的情况,为粤北地区闽楠推广栽培选出了福建永安(FJYA)、福建政和(FJZH)和福建尤溪(FJYX)等3个优良种源、入选的20个优良家系来自于福建清流(FJQL)、福建永安(FJYA)、福建屏南(FJPN)和福建漳平(FJZP)等地。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源黑荆树收集圃营建技术及生长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禄丰县建立27个种源183个家系的黑荆树收集圃,开展种源/家系试验,经过15年的观测,不同种源的家系在树高、胸径、树皮厚度生长量具有明显差异;树高、胸径、树皮厚度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53、0.56、0.55;三者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617~0.867之间。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厚荚相思不同家系间种子性状的变异规律及与其子代苗期生长性状的关系.对厚荚相思种子园中不同家系种子的主要性状进行了测定及育苗试验.结果表明:21个不同家系间种子各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发芽率>种脐长>千粒重>种形系数>种子长>种子宽.家系间的苗高与地径生长均存在着显著差异.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614和0.844.这些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种子各性状与苗木生长的相关未达显著水平.而种子各性状间也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厚荚相思苗木早期生长与种子大小和重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9.
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估计壳长、壳高和壳宽的广义遗传力,并进行家系综合评价,以马氏珠母贝第4代选育群体为亲本,构建了17个马氏珠母贝全同胞家系。16月龄时分别从每个家系随机取样30个个体,测定壳长、壳高和壳宽,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不同家系的生长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17个家系平均壳长、壳高和壳宽范围分别为37.81~54.66mm、38.86~54.81mm和12.11~16.59mm,家系间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F11家系具有最大的平均壳长(54.66±4.98)mm和平均壳高(54.81±3.83)mm,F19家系具有最大平均壳宽(16.59±2.18)mm。壳长、壳高和壳宽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56.32%、58.71%和42.89%,属于中度遗传力。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家系的表现为F11>F19>F20>F1>F30>F32>F13>F3>F27>F10>F14>F23>F29>F25>F31>F26>F28。结果说明马氏珠母贝第4代选育群体具有较大遗传方差,可持续通过选择技术改良群体。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 pengzesis)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彭泽鲫合理的育种方案。以九江市水产研究所培育的彭泽鲫23个全同胞家系的个体为实验材料,测量这些家系中1冬龄个体的生长性状(总长、体长、体高、体厚、体重),并用动物模型对数据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彭泽鲫1冬龄总长、体长、体高、体厚、体重5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64±0.17、0.51±0.16、0.79±0.18、0.57±0.16、0.65±0.17,均属于高水平遗传力。这5个性状之间表型相关(0.79~0.94)和遗传相关(0.95~1.00)均较高。采用个体选育或者个体选育与家系选择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彭泽鲫进行遗传改良都能获得较好的遗传进展,且对某一生长性状进行选育时,其他性状也会得到间接改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