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伍恒雨  刘勇  刘秀华 《湖北农业科学》2015,54(3):555-559,564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地资源空间分析及优化土地配置的基础。根据四川省广安区丘陵资源丰富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研究基于GIS平台,综合选取以"自然-社会-经济"为框架的10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丰富,以适宜进行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为主的占整个低丘缓坡资源的73.64%,其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2.
杨旺彬  罗华艳  钟韬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846-10848
在新形势下,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是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保障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的重要途径.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的选取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该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探讨县域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选取新思路,为同期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块选择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娜  左小清  杨益军  邵妍妍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512-11514,11517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对保护优质耕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保障城市建设用地的供给具有重大意义。大理市低丘缓坡资源丰富,可利用潜力巨大。该研究根据大理市实际情况,构建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因子权重与评分标准,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对大理市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理市85 606.33 hm2低丘缓坡土地中,适宜建设的占67.78%,不适宜建设的占32.21%。评价结果可为大理市重点区块及重点项目选址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江西省信丰县低丘缓坡可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荒滩等劣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城镇建设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运用特尔斐法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对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信丰县内低丘缓坡土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最适宜面积为4928.31公顷,适宜为9946.85公顷,临界适宜19259.08公顷,不适宜有18445.56公顷。评价结果可为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的建设开发提供依据,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综合开发未利用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正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作为建设用地势在必行。以福建南平邵武市为例,运用GIS和RS技术,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邵武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成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给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了凸显生态的重要性,从空间区位、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保护4个方面共选取15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方面,将G1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线性组合以降低评价的主观性。结果显示,邵武市可开发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比较丰富,适宜用作建设用地部分占可开发面积的75.68%,主要集中于邵武市的城区和东南部,沿着富屯溪两侧分布。该研究可为邵武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科学开发提供空间方位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低丘缓坡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城镇建设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对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川区内低丘缓坡土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最适宜区面积为0,适宜区为5 035.74 hm~2,基本适宜区71 274.57 hm~2,不适宜区有14 754.07 hm~2。评价结果可为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的建设开发提供依据,为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综合开发未利用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实施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建设开发,是缓解人地矛盾、优化土地配置的重要举措。选取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为研究区域,构建"地形-生态-区位-社会"框架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将其以属性值的方式赋值给各评价单元,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宜建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30 437.88 hm2,占研究区域的19.85%;建设用地最优拓展空间(包括非常适宜区、比较适宜区)的面积达到18 171.46 hm2,占低丘缓坡总资源的59.70%,主要分布在广安区内的北部、中部、西南部,其中集中连片大于500 hm2的区域适合物流、商贸园区等大规模建设。研究为西部地区合理开发低丘缓坡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喀斯特地区金沙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适宜开发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情况进行分析,以期能为该区的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特尔菲法对金沙县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评价因子进行筛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相关因子的权重值,并采用DTM模型分析确定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坡度值,依此建立低丘缓坡适宜性评价模型,然后在GIS软件平台上通过叠加分析的方法,得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宜农、宜林、宜建区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结果】在金沙县低丘缓坡资源中,宜农地所占面积相对较少,勉强、不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土地面积占绝大部分,高度适宜仅占总体面积的8.12%,中度适宜占总体的26.52%;宜林地所占面积较多,高度、中度适宜开发为林地总共占宜林地总量的63.33%;宜建地总体面积不多,高度、中度适宜占总体的21.14%、24.59%,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结论】金沙县低丘缓坡资源丰富,对其开发利用可以为金沙县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提供土地储备。  相似文献   

9.
低丘缓坡地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丘陵地区城市土地资源用地发展的新课题。因生态敏感性高、城建成本大、利用技术复杂等原因,低丘缓坡地开发的规划设计面临较大挑战。以宜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为例,探讨了在丘陵地区规划"生态嵌入型"工业园区的设计思路和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紧缺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低丘缓坡地是解决人地矛盾、优化土地配置的有效举措。以福建省邵武市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区位、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和RS技术,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邵武市低丘缓坡地进行适宜性综合评价,并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K-means clustering analysis)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为4类。结果表明,福建省邵武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19 512.71 hm~2,占邵武市总面积的41.83%;其中最适宜、较适宜面积达44 529.57 hm~2,占低丘缓坡资源的37.26%,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附近,涉及主要乡(镇)有城郊镇、水北镇等。该评价结果与规划文本相吻合,不仅能为邵武市开发低丘缓坡地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还能为各乡(镇)制定区域规划政策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山西农业科学》2017,(2):271-276
低丘缓坡荒滩的开发利用是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弹性评价因子与刚性评价因子构建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的耕地适宜性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依据邻域分析原理,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与编程的方法对耕地与建设用地均宜的图斑进行适宜性方向的优化选择,为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适宜性呈现宜耕区北部优于南部,宜建区南部优于北部趋势;均宜区面积共7 759.45 hm~2,其中,优先选择为耕地的低丘缓坡荒滩面积6 835.78 hm~2,优先选择为建设用地的低丘缓坡荒滩面积923.67 hm~2;宜耕区面积共20 066.33 hm~2,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宜建区面积共5 515.24 hm~2,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中心城区和乡镇驻地周边。  相似文献   

12.
周豹  赵俊三  袁磊  杨宏瑞  张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28-11531,11535
针对云南省低丘缓坡土地特征,引导低丘缓坡土地进行城镇建设开发,构建低丘缓坡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首先,通过评价因子的“弹性/刚性”性质的界定与处理,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然后运用ArcGIS进行单因子评价以及叠加综合分析,生成适宜性评价图;最后通过综合考虑用地成本等现实因素修正评价成果,确保评价成果的科学合理性。并以云南省宾川县为例,探讨了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这套评价体系对于低丘缓坡土地的开发建设具有针对性强、评价结果较合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土地需求量越来越多,陆地资源正在逐步减少,真可谓寸土寸金。根据舟山市政府土地利用规划,丘陵地大多属于后备耕地资源,因此现实中丘陵地利用率还相当低,而陆地资源中低丘占了绝大部分。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课题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舟山群岛新区丘陵土地情况的实际调研,通过对丘陵土地可使用情况的客观分析,尽可能地挖掘舟山丘陵(主要指低丘缓坡)的使用价值,立足于新区建设制定了舟山市丘陵地集约利用与开发策略,强调适度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通过丘陵地的充分利用来破解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需求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技术,探讨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划分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等级,确定适宜性评价体系,将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分为特殊因子和一般因子,选定各评价因子并进行质量量化。以云南省罗平县为例,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获取了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以上犹县为例,基于GIS平台,在综合考虑低丘缓坡开发要求的自然、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模型(AHP)对上犹县低丘缓坡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上犹县适宜开发、允许开发、限制开发和不适宜开发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分别为2 154.7、2 875.21、569.55和678.47 hm2,分别占评价面积的34.32%、45.80%、9.07%和10.81%,初步实现了低丘缓坡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定量化、系统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6.
黄江  包广静  林丽 《农学学报》2014,4(10):62-68
为了研究云南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对策,本研究立足于云南省低丘缓坡山地空间差异,从垂直差异和水平差异2个层面分析低丘缓坡资源利用的空间差异,从垂直空间差异来看,云南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主要体现出不同海拔分布极不均匀、不同海拔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量等气候资源差异显著等特点,从水平空间差异来看,体现出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开发成本差异明显、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显著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笔者提出了基于空间差异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政策,对云南低丘缓坡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云南是我国西部最为典型的山区省份之一,其山地多、平坝少的地理特征,决定了"保耕地"与"保建设"的矛盾非常突出。2011年上半年,云南省创造性地确立了"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发展战略(简称"城镇上山"战略),旨在有效地保护坝区有限的优质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并为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提供新的建设空间,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双赢,保障边疆农村社会的稳定。云南省实施这一战略有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坡度在8°~25°间的缓坡土地开发潜力巨大,全省坡度8°~25°的缓坡土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1%,约相当于2009年末全省城镇用地规模的140倍;大多数县(市、区)坝区周边或主要城镇周边分布着不同规模的低丘缓坡地,具有丰富的山区后备建设用地资源,利于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上山"战略。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科学用地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合理用好各类低丘缓坡资源。合理划分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林业用地,形成有较多林业资源保障的生态地区,逐步提高低丘缓坡土地在水土保持的保障作用,提高为各类建设的供地能力,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沿海丘陵地区山坡地的基本特点与开发现状,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提出了沿海地区山坡地开发重点和发展策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于其他相似地区山坡地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云南是我国西部最为典型的山区省份之一,其山地多、平坝少的地理特征,决定了“保耕地”与“保建设”的矛盾非常突出。2011年上半年,云南省创造性地确立了“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发展战略(简称“城镇上山”战略),旨在有效地保护坝区有限的优质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并为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提供新的建设空间,实现保护耕地与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双赢,保障边疆农村社会的稳定。云南省实施这一战略有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坡度在8°~25°间的缓坡土地开发潜力巨大,全省坡度8°~25°的缓坡土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1%,约相当于2009年末全省城镇用地规模的140倍;大多数县(市、区)坝区周边或主要城镇周边分布着不同规模的低丘缓坡地,具有丰富的山区后备建设用地资源,利于因地制宜地推进"城镇上山"战略。  相似文献   

20.
宜丰县低丘缓坡地宜建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江西省宜丰县低丘缓坡地的宜建性进行了评价,旨在为该县重点区块及重点项目选址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