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水象甲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水象甲是水稻检疫性害虫。安徽省2001年首次在桐城大关镇发现,通过多年大面积普查和田间定点调查、药剂防治试验,初步明确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稻水象甲在我市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初见期在3月下旬,盛发期在5月中旬,成虫在田间从田边到田中间呈递减分布,成虫6月上旬终见;一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上旬大量转株为害,6月中旬后期陆续化蛹。防治药剂以阿维菌素、有机磷的复配剂、毒死蜱和辛硫磷颗粒剂为主。 相似文献
2.
稻蝗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孙从法,赵秀山,王新娟,崔雪梅,蔡家彬(临沂地区农业局276001)稻蝗是山东省稻麦两熟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据调查,山东省为害水稻的蝗虫有15种,其中稻蝗属6种,以中华稻蝗发生量大、为害重,是稻蝗的优势种。1990~1992年我... 相似文献
3.
水稻稻负泥虫俗称背屎虫,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在喜德县两河口镇三合村3组、瓦库村1组发生,特别以瓦库村1组危害最重.其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水稻,危害时沿叶脉取食叶肉,造成白色纵痕,严重的造成全叶变白,以致破裂、腐烂,造成缺苗,远看稻田一片白色,且延缓水稻成熟,影响产量,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达到50%以上.笔者近3年在两可口镇驻点进行防治,对该地区稻负泥虫的发生规律进行初步分析,并结合发生规律进行了防治,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供大家相互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扬地区豆野螟发生规律与测报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野螟在江苏一年发生4~5代,主害代为第2、3代(7~8月)。低龄幼虫为害以花为主,3龄后以荚为主。第2、3代常温下历期为:卵2.5~4天,幼虫5.5~9.5天,预蛹1~2天,蛹5~16天,成虫3~14天。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33℃、8.67℃,有效积温为137.48、172.22℃/天。过冷却点分别为-3~-5℃、-11~-13℃。幼虫在田间为聚集分布。防治指标花害率为20%,百花有虫10头,荚害率5%。 相似文献
5.
6.
研究了浙江地区中华稻蝗生态习性、发生消长规律与影响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对药剂防治等多种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浙江中华稻蝗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主要为害早稻和单播单季晚稻,以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抽穗期受害重,成虫单体日食叶面积平均为6.26±1.08cm2;初步探明了中华稻蝗产卵习性和生殖力,雌成虫每头平均产卵3.5±1.2块,产卵量35.1±11.86粒;生境、药治、天敌、气象等因子综合影响其种群消长,其中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中华稻蝗上升的主要原因。大田防治以2 ̄3龄蝗蝻为适期,锐劲特、三唑磷防治效果在90%以上;提出了"挑治为主、普治为辅、巧治低龄"的治蝗新策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浙江水稻主产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中华稻蝗发生为害,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8.
10.
<正>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象甲属,为孤雌生殖,成虫啃食水稻叶肉,幼虫食害稻根,植株矮小,分蘖减少,极易拔起。为害严重时,稻根被吃光,植株枯死。根据大田调查,不专治稻水象甲,一般发生田块损失率为18.5%,较重发生田块损失在33.5%,严重田块损失在80%以上,甚至绝收;水稻生长发育迟缓,延迟成熟期,较严重的田块成熟期推迟10 ̄15天,严重发生田块推迟2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1.
12.
稻黑蝽属半翅目蝽科,主要为害水稻.近年来,随着农田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作物布局和使用农药品种改变,为稻黑蝽发生为害、繁衍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害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13.
14.
正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深入调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栽培面积已经达到547.7万亩,由于大面积种植、异常气候因素以及不规范的操作,导致虫害逐年加重,发生重的一般可减产15%~30%,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保护生态环境,降低防治害虫的费用,保证水稻的产量、品质和安全性,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大面积控制稻螟蛉危害势在必行。鉴于此,我们把稻螟蛉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正式列入研究课题,通过多年试验示范筛选及细致的田间观测,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