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1951—2009年瓦房店地区冰雹常规资料和冰雹灾情普查资料进行分析,利用MICPS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拼图,结合瓦房店地区的地形特点,对2014年5月20日发生在瓦房店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朝阳、丹东、沈阳是辽宁省冰雹多发地,而瓦房店地区是辽宁省冰雹灾害多发地之一;瓦房店地区冰雹出现最多的是6月,其次是9月。高空槽线、低层切变线天气系统造成的辐合上升运动是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西南急流为短时强降水提供水汽,加大强降水的量级;"列车效应"是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因素,促使冰雹、雷暴等短时强对流天气强度加大;地形、山脉迎风坡的抬升作用是此次冰雹天气发生的动力条件;背风波引起的上升运动,使河谷地区产生新的对流云,是该地区大面积降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雷达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自动站非常规观测资料,对江西省2021年3月30—31日中北部地区的一次高架雷暴降雹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导致层结不稳定,暖气团沿“冷垫”爬升与低空850 hPa切变线共同作用,触发了强对流天气,加之适宜的0℃层和-20℃层的高度,有利于冰雹增长;(2)多单体风暴使强对流维持时间延长,强回波质心深厚密实且较高,具有高架雷暴的特征;(3)此次冰雹落区的VIL在50 kg/m2以上,50 dBz以上的强回波顶高和底高相差3 km以上,且出现明显的三体散射、钩状回波等特征,对冰雹预警有较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中的表现特征,利用山西北部大同地区CINRAD/CA波段多普勒雷达,对2012年7月5日广灵县冰雹和2011年7月21日左云县短时强降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冰雹天气低层逆温层较厚,短时暴雨逆温层浅薄;(2)冰雹天气强回波区所在高度在-20℃等温线之上,短时暴雨在0℃层等温线以下;(3)冰雹天气65~60 dBz回波所在高度超过短时暴雨4~5 km左右;(4)冰雹天气低层有弱回波区、中高层有悬垂回波;(5)中气旋、中尺度辐合区及风暴顶辐散是冰雹天气的特征,深厚的湿层及急流长时间维持是短时暴雨特征;(6)冰雹天气低层风向顺转中层逆转高层顺转,短时暴雨风向整层顺转;(7)降雹过程有持续高VIL值及对应大的梯度变化值,而短时暴雨VIL跃升量很小。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213-21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兰州机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4年4月14日兰州地区出现的一次多单体风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院本次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在中低空切变线附近,暖脊和冷槽前部,显著湿区中及高低空急流相交点的左前侧。这样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水汽条件及强烈的位势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冰雹大风天气产生的环境条件较好;高空急流的抽吸作用及0℃和-20℃层高度适宜,有利于冰雹的产生;雷达回波上也有明显的降雹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21年6月10—11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GFS再分析资料对海东地区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6月10日傍晚至夜间海东地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以冰雹天气为主,局地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局地性强的特点,前期以降雹为主,后期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天气;对流层和地面均有干冷空气入侵,这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地层的地面辐合线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较好的抬升机制;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回波有列车效应,在冰雹发生时段内回波强度强、回波顶高较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多且在强回波发展地区存在逆风区,说明维持时间较长且冰雹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对2020年6月中下旬绍兴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绍兴市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包括500 hPa高空槽、700 hPa、850 hPa切变及高低空急流;水汽条件主要源于黄海及南海;从动力条件来看,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呈现中高层辐散、中低层正涡度辐合的动力结构,并且整个对流层均分布着垂直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2020年7月23日发生在拉萨市区短时强对流天气中的冰雹和地闪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地闪频数与冰雹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雹阶段正地闪频数增加,负地闪减弱,正地闪占比最高;降雹阶段主要集中在20~60 kA之间的高电流强度;降雹时的雷电流陡度主要集中在5~10 kA/μs。  相似文献   

8.
2021年7月13—15日,辽宁出现明显降水天气,其中鞍山岫岩和丹东凤城出现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此次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强的副热带高压阻挡下,500 hPa高空槽移动缓慢;700、850、925 hPa持续强劲的西南风低空急流为此次暴雨的主要触发系统;超低空急流最大风速出口区辐合及迎风坡地形抬升为暴雨提供了辐合抬升的动力条件;由于低空急流持续输送作用,暴雨区低层水汽通量较大,水汽十分充沛;热力条件较好,低层高温高湿,强降水区上空为能量锋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保定市2020年6月25日下午一次强冰雹过程的环境条件、降雹超级单体特征和物理量进行分析,找出此次冰雹天气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前倾槽环流背景下,属西北气流型冰雹天气;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高低空急流和地面冷锋的配置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和动力条件。(2)高CAPE值、低层适当水汽条件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3)强降雹超级单体除具有三体散射现象、入流缺口等雷达回波中尺度特征外,持久深厚的中气旋存在造成了显著的有界弱回波区和高悬垂强回波区,超级单体内部涡旋特征的出现和维持有利于支撑空中大冰雹的增长。(4)通过分析微波辐射计资料发现,强降雹超级单体临近时气压涌升,温度骤降,液态水含量明显跃增;整层大气呈“上干下湿”结构,这种不稳定层结有利于对流风暴的发展加强;降雹开始后,边界层大气呈“上下湿、中间干”的3层结构说明有干冷空气向下侵入。  相似文献   

10.
抚顺“090621”冰雹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春英  张昱  马晓颖  金鑫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84-1758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沈阳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物理量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了2009年6月21日抚顺东部地区出现冰雹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地面低压带、500hPa冷涡底部东南象限中,500hPa冷涡移动触发低层切变线形成。冰雹发生前大气有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输送条件。850hPa低空冷空气的侵入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冰雹天气,高低空急流配合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多普勒雷达资料表明,强对流天气有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发展强盛时有弓形、钩状和V形缺口等特征,强回波区为50~60dBz,最大达67dBz。径向速度有辐合区和逆风区。逆风区出现于冰雹前1h,是冰雹出现的强信号。液态水含量为20~40km/m^2,最大垂直液态水含量为50km/m^2。出现冰雹的对流单体回波顶高9.11km。垂直风廓线。中风向、风速出现较大垂直切变。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9月2日至3日发生在抚顺地区的“美莎克”(2009号)台风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携带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台风系统输送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触发对流不稳定,这有利于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展;东北冷涡的位置以及携带的冷空气强度直接影响台风造成的降水强度;强降水发生在高低空急流耦合上升区。(2)强降水时段对应冷中心和垂直速度的极大值时段;冷中心越强,锋生越强,垂直速度越大。(3)低层台风系统与850hPa急流相配合带来充足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达到最大值的时段出现了强降水的最大小时雨强,充分的水汽供应是大范围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对比分析了连云港地区8次典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强度达到45~55dBz和56~65dBz的冰雹云回波顶高度比强降水云回波顶高出3.7、2.6km;在降雹前30min左右,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最大值都高于65kg/m^2,而其他对流性天气最大值仅达到48kg/m^2;冰雹天气的西南气流层分布浅薄,对流层中部干燥,形成上干下湿的形势,有利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强降水天气的VWP显示湿层深厚,对流层中下层大多为西南急流以及东南暖平流,为强降水天气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相似文献   

13.
利用MICAPS 2.0资料对2007年4月22日浙南地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西南急流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4月20—21日温度偏高,有利于大气不稳定能量的积累,浙南地区大气层结不稳定;弱冷空气渗透,850 hPa切变线以及地形抬升作用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8月14—15日出现在吉林省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入口右侧对反气旋环流的生成和发展有促进作用,与正散度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500 hPa西风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台风共同作用,对西南急流强度的增大和冷暖空气交绥极为有利;850 hPa风切变区几乎与台风倒槽重叠,说明低空急流位置和维持时间直接影响短时强降水;大的降水落区与高能区外围和能量锋区过渡区始终保持一致;台风水汽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水汽来源,而间接来源则是中国南海与西太平洋的水汽;低空抬升运动一直存在,与200 hPa高空处的辐散相对应,进而形成高低空抽吸效应,对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大连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温度对数压力图和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特征方面对2009年10月13日大连北部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500hPa冷温槽前部,因500hPa冷槽转竖触发低层切变线而形成。冰雹发生前大气有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输送条件。中低空切变线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冰雹天气,高低空急流配合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强对流天气由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发展强盛时有钩状和V形缺口等特征,强回波区50~60dBz。  相似文献   

16.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雷达资料对2015年7月18日子洲气象站观测到的短时暴雨从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前倾槽”的形势下,呈上干冷下暖湿的结构,为强对流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强降水发生区位于850 hPa湿舌中,比湿达12 g·kg-1,中低层暖平流使层结不稳定度增强,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暴发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有利于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地面辐合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抬升和触发机制。强对流发生前由正变温转为负变温,气象要素中尺度特征变化明显,一小时变温对中尺度天气有较好的指示意义。雷达图上表现为多个中小尺度单体陆续移动经过子洲,造成强降水天气,组合反射率大于50 dBz回波与大于10 mm降水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的VIL值及其突变对强降水和冰雹有较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地面自动站资料、数值预报资料和雷达回波产品,结合高低空、地面实况,对长春市2017年7月16日出现的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副热带高压,850hPa冷式切变线和地面低压是这次降水的主要天气尺度系统;降水过程中强烈的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垂直上升运动,表现出中尺度系统降水特征;雷达回波图中具有典型的热带强对流降水回波特征,存在明显的中尺度辐合和逆风区,证明中尺度系统是造成此次过程的直接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8.
陈立德  梁红  李洪海  张绍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32-15734
利用沈阳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及m icaps常规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发生在沈阳的雷雨大风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8月8~9日的沈阳地区雷雨大风冰雹天气主要影响系统是500 hPa冷槽、850 hPa低涡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以及地面冷锋。地面冷锋的抬升作用是该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机制;飑线出现在冷涡的西南方;与地面锋面活动有关,发生在地面冷锋前的暖区内。弓形回波发生时通常伴随着地面大风,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的大值区和VIL的突增现象可以指示短时暴雨、冰雹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卢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24-15828,15834
利用辽宁逐日降雨量、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1年7月29~31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降水主要发生在暖区、850 hPa切变附近。低空强烈的水汽辐合,300 hPa高空强盛辐散风场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副高相对稳定,降水区移动缓慢,造成此次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严重。此次过程的水汽来源为南海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中的大量水汽沿偏南风输送到河套以东地区的低压中,该低压中水汽沿偏南气流输送到辽宁,辽宁位于水汽输送大值轴上,随着水汽输送大值轴东移,辽宁降水陆续结束。300 hPa流场分布呈分散形状,高层辐散有利于动力抽吸作用增强,使得次级环流加强,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增强和维持。500 hPa高空槽对应的高空槽云系与850 hPa切变线对应的一条由尺度不是很大且较分散的对流云团的结合,在辽宁中部一带激发出强降水云团,导致该地区出现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以及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2013年7月23日伊犁河谷昭苏地区发生的局地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冰雹天气是由高空低涡、地面冷锋和地面雷暴小高压共同影响造成的,属于低涡冷锋型;地面冷锋、高空低涡为强对流发生的触发机制;降雹当日探空图反映不明显,没有大的不稳定能量,但存在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降雹主要是由孤立发展的强对流单体造成;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骤增和大值的维持与降雹强度及降雹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