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土地利用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土地利用系统的总体分析,建立了该县土地利用系统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以该模型模拟了四种不同水平下土地利用系统的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适宜的土地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切实掌握土壤水盐状况及其空间规律是该区土壤盐渍化防控和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择黄河三角洲垦利县,通过野外调查实测与室内化验分析获取土壤水盐含量数据,利用统计分析、GIS插值、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土壤水盐状况及其空间变异规律.结果显示:研究区总体盐分含量以中度为主,含盐量由表层至底层呈上升趋势,且各层土壤含盐量呈显着正相关性;含盐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县域东部滨海区,含盐量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县的西南部;土壤含盐量随着距离渤海渐远呈下降的趋势,含水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从黄河向两岸延伸,土壤含盐量均随距离黄河渐远呈上升的趋势,含水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土壤含盐量从大到小的不同植被类型依次为光板地>碱蓬>柽柳>马绊草>芦苇>茅草>水稻>棉花>小麦>玉米;土壤含盐量从大到小的不同地貌类型依次为洼地>微斜平地>缓岗>河滩高地.该研究基本摸清了研究区春季时相的土壤水盐状况及空间变异规律,为黄河三角洲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Arcview和Arc/info为基本工具,以垦利县为代表,建立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生产环境数据库.采用Arcview管理空间数据,Visual Foxpro管理属性数据,二者通过公共字段共享数据,实现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无缝链接;并按照均匀一致的原则,以1∶5万地形图为基础,将研究区域划分为2 312个1 km×1 km的网格(评价单元),选取21个相关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该地区苜蓿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生成相应的分区图,并对苜蓿生态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做了分析.该评价系统克服传统的评价工作中忽略社会经济因素的价值和作用的缺陷,并根据地域特征,把区位指标引入评价系统中,使得该评价结果更全面、更科学.  相似文献   

4.
王庆琨  刘喜广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95-6596,6600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协调区域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和土地分类指数变化模型,分析垦利县1986~1999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构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对垦利县1986~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和区域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重庆市开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05年开县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最小方差法,在全面分析了开县38乡镇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对开县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全县可划分为北部生态林重点保护区、中东部重点城镇发展区、中西部综合农业发展区、南部耕地重点保护区四个土地利用区.这不仅揭示了开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而且也为全县的农业区划和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依据2005年开县土地利用数据,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最小方差法, 在全面分析了开县38乡镇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的基础上, 对开县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研究. 结果表明: 全县可划分为北部生态林重点保护区、中东部重点城镇发展区、中西部综合农业发展区、南部耕地重点保护区四个土地利用区. 这不仅揭示了开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 而且也为全县的农业区划和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道路的大规模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巨大,影响着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和周围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东营市为研究区,通过对表示道路网络干扰强度的RV(Roadless Volume)指数进行分析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道路影响等级分区内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道路影响等级下滩涂和湿地的面积随等级的增加而减少,其中从1级到2级下降的幅度最大;草地、水域和盐碱地的面积随影响等级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降幅十分明显;耕地的面积从总体来看也呈减少趋势,但幅度相比以上生态用地而言并不十分强烈;建设用地的面积随道路影响等级的增加有上升趋势。通过以上分析说明,道路网络的不断扩展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影响显著,其中对生态用地的干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孙玉杰  徐惠  黎德松  龚敏飞  杨绍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95-4197,4280
以1996-2008年高淳县土地变更数据为资料,分析了12年中土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2年来全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幅度下降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影响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全县GDP每增长1亿元,需新增建设用地23.29 hm2、减少耕地45.32 hm2;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减少耕地173.13 hm2。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生态区划评价研究——以宁远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宁远县概况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划分原则和"聚类分析"的数学方法对其所辖区域进行土地利用生态区划评价。  相似文献   

10.
采用星座聚类数学模型分析和指标综合值求取相结合的方法,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县区土地利用分区,并以卢龙县为例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分析各土地利用区特点,确定土地合理利用方向,以提高县区土地的利用率,保持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重要性及其与县域经济的关系进行阐述,分析了影响绩溪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因素,最后提出土地结构优化后的维护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发展,人地关系出现紧张局面,如何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土地利用的良性循环在当前显得十分迫切。以镇宁县为例,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两个角度,分析研究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及其转换程度,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评估和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韩书成  李冬梅  濮励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41-12243
以县(市)为基本分区单元,选择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变化、土地供给与需求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相关综合性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江苏分成南部适度控制供给优化开发利用区、西南及中南部引导供给重点开发利用区、北部刺激需求扶持开发利用区和中部环湖及沿海控制供给重点保护区四大战略区,并提出了各区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漳州市为案例研究区域,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构成特点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总体特征的基础上,从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以及社会接受性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漳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评价,并针对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黄雪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62-16863,16867
以三峡库区丰都县为例,运用动态聚类分析模型,将丰都县土地资源利用分为3个区:长江河谷经济区、低山丘陵农业区、低中山农林牧业区;并分析了各区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分区土地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何林帮  李钢  王孝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614-18616
就连云港市目前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2009年所制的2006~2020年度连云港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探讨连云港市区城乡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  相似文献   

17.
以台儿庄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搜集2005、2009、2014年3个年份的土地利用状况数据为基础,研究2005~2014年该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及程度在时间和区域空间的变化,以期对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台儿庄区近十年来农用地总量减少4.23 km~2,建设用地增加6.03 km~2;各乡镇街道中运河街道变化较大,结构变化指数为30.45,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高于全区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19.
区域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人地关系系统,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进行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关联度研究,对促进岳阳县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有效实施,实现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岸带区域资源丰富,吸引着世界3/5的人口居住于此.然而,海岸带区域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对海岸带的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势必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鉴于此,海岸带土地利用研究对海岸带土地科学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RS和GIS为技术手段,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2000年、2009年和201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