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水稻生长期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分析了上饶县水稻种植期的气候条件,当地的气温、光照和有利的水利条件十分适宜水稻种植,分析研究了洪涝灾害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出科学种植建议。为今后农民合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种植水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NDVI的水稻遥感估产——以重庆三峡库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重庆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NDVI为遥感特征参量,分析水稻关键生育期的长势并对产量进行预测.考虑到NDVI数据饱和的局限性,选取库区各区县0.2~0.8范围内的NDVI值与作物产量建立水稻估产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估算出的水稻产量表明,各关键生育期的相关性系数均在0.75以上,且与实产数据对比表明,各区县预测精度均在90%以上,可见利用MODIS-NDVI能够有效的进行水稻监测和估产.  相似文献   

3.
根据水稻生长期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分析了密山市水稻种植期的气候条件,当地的气温、光照和有利的水利条件十分适宜水稻种植,总结影响水稻产量的气象灾害,提出科学种植建议,以为今后农民合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种植水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影响水稻高产的原因有很多,但气候条件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一般把作物的产量分解为趋势产量、气候产量和随机误差三部分。其中趋势产量和随机误差对年际间产量的波动影响不大,它是年际间渐变的,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的是气候产量部分。通过气候产量(3点滑动平均法)和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和各月份的光照、温度、降水对比来寻求水稻生殖生长期间气象条件对高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水稻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水稻产量、质量的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结合气候、温度以及土壤等条件,科学栽植水稻,进行科学管理,对于提升单位土地面积水稻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水稻种植基本条件要求水稻属于禾本科草本类粮食作物,现有的水稻品种绝大多数都是由野生的水稻经过人工选择、培育与自然选择的共同作用转变而来的。水稻对光照、温度、水分、养分具有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影响水稻产量的气象因子主要有:光照、温度、降水、风速等,简述了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并分析了这些气象因子影响水稻产量的原因,提出了各地应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本地条件的生产之路.  相似文献   

7.
水稻的品质以及水稻的产量受水稻倒伏的影响很大,通过对水稻矮化育种来提高水稻品种的抗倒性,使水稻产量增高,以此增加其经济系数。而如果想让水稻产量继续增加,就必须在其生物产量上下功夫,提高水稻生物产量的关键手段是提高水稻株高,但如此一来就会容易产生倒伏。所以矮化育种抗倒就成了水稻能够再提高产量的一个关键课题。出于对水稻各倒伏因素的处理方法考虑,水稻茎秆的物理性状能对水稻倒伏产生重要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水稻茎秆的机械强度也是水稻抗倒伏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育种选项。根据实际研究,我们测量了基部茎秆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初步建立水稻抗倒伏评价体系,有利于水稻抗倒伏生理机制与评价,对提高水稻抗倒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水稻高产的关键因子及机理.水稻高产的关键因子包括遗传特性、环境因子以及群体结构3个方面.遗传特性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内因.光照、温度、湿度、CO2浓度、土壤养分和水分等因子与水稻光合能力密切相关,从而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发育.适宜的群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调节光照、温湿度和CO2浓度在群体内的分布,有利于水稻的高产.  相似文献   

9.
利用辽宁省开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9-2009年的中熟组水稻区域试验数据,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出气象产量,结合辽宁省开原市气象局同时期的气象资料,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气象因子——气温、光照、积温、降水等与水稻气象产量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10℃有效积温、8月平均气温与气象产量呈正相关;分析了开原市气象产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开原市气象产量年际波动较大,且气象产量存在不断降低的趋势,说明研究时段内的气候变化不利于水稻产量提高;其他气象要素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开原地区的温度并不能完全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最适要求,但由于该区光照资源非常充足,光温的互补性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从而使气象产量增加,而长时问的降水或连阴雨天气会导致该区光照不足从而使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温度、光照、水分等主要气候条件对水稻生育期各阶段的影响,以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静 《现代农业科技》2012,(13):25-26,31
温度与光照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2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总结了其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认为水稻产量构成与温度、光照等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水稻高产应该是品种、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信阳地区1991—2004年的气象数据和水稻产量数据的分析,发现2003年水稻的减产是由于7—9月光温条件的剧烈变化所造成,产量相比近五年平均(2000—2004年)降低了28.28%。产量构成因子中结实率和每穗粒数所受影响最大,二者分别降低了23.71%和7.82%,而有效穗数与千粒重与其它年份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扬花至灌浆后期的光照不足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关联度达到0.7011。分蘖孕穗期的低温寡照、孕穗后期高温和扬花期低温也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20,(15)
正我国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在水稻种植中有着充足的经验。温度、湿度、光照等都会对水稻的种植造成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水稻这种高产作物开始向着北方发展。盘锦市的地质条件以及气候都十分适合水稻的种植,如果要让水稻的产量更高,就需要根据盘锦市的环境条件、气候因素等内容采用对应的水稻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结实期温度和光照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因子。水稻结实期是稻米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水稻籽粒的灌浆及淀粉的充实,提高稻米产量及品质。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有关结实期温度和光照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实期温度胁迫导致稻株抗逆性变差,光合速率降低,同化产物积累量下降,从而造成产量下降及品质变劣;光照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动力,结实期弱光胁迫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减少光合同化产物的积累、转运和分配,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且温光复合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大。因此,可采取播期调整、加强肥水管理、抗逆品种应用和喷施生长调节剂等栽培措施缓解结实期温度和光照胁迫对水稻的影响,为水稻优质高产抗逆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一定磷钾条件下研究不同氮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在配施P2O5,K2O各105Kg/hm^2时,水稻全生育期适宜施氮量为175~200Kg/hm^2之间,施氮量在200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水稻高产气象生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影响水稻产量高低的气象因子包括光照、温度、降水、风速等。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所具有的充足的光照时间、较强的光照度、含短波光比例较高的光质、较低的日平均气温和较大的昼夜温差、较少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以及适宜的风速,使当地水稻生长期延长,光合效率提高,有机物质积累增加。各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组合成有利水稻高产的气象生态环境,促使水稻高产因素充分表达,使当地成为闻名世界的水稻超高产区。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日本晴水稻作为研究材料,分析了黑暗和光照条件下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主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IAA、JA、ACC、KT和2,4-EBL均抑制水稻幼苗主根的生长,抑制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幼苗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敏感性不同,IAA、JA、KT和2,4-EBL对黑暗条件下生长的水稻幼苗主根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而ACC对光下生长的水稻幼苗主根的抑制效果更明显,据此推测,光影响水稻幼苗对植物激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水稻栽培技术,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通过不同密度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栽插密度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中的三个处理中,中浙优1号产量在密度1.5~1.7万蔸/亩的范围内各密度处理间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以处理A最大。中浙优1号较为适宜的栽插密度在1.5万蔸/亩,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可发挥最大增产潜力。通过试验,为今后的超级稻栽培种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锌肥对盐碱土水稻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锌肥不同施用量对盐碱土水稻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锌肥对水稻前期生长作用不明显,对水稻后期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每盆施锌肥0.4 g处理组水稻产量最高,比对照高23.0%,比每盆0.8 g处理组水稻产量高17.2%。每盆施锌肥0.2~0.6 g各处理组水稻产量均高于对照,差异均极显著(P<0.01);每盆施锌肥0.8 g处理组水稻的有效穗数降低,穗子变小,实粒数减少,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稻田千金子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防治经济阈值,为稻田千金子科学防除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密度(0、1、2、5、10、20、40和80株/m2)千金子对水稻田间透光率、水肥吸收和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采用模型拟合法分析不同密度千金子与水稻产量损失率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经济危害允许水平推导千金子的防治经济阈值.[结果]随着千金子密度的增加,其株高显著增高(P<0.05,下同),并通过株高优势争夺水稻田间光照,当千金子密度≥10株/m2时,离地70 cm处的透光率显著降低至10.00%以下,离地25 cm处田间透光率低于1.00%.千金子可同时竞争稻田土壤的水肥营养,进而影响水稻生长,导致水稻有效穗数、穗长、实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锐减,产量损失率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产量性状间,除穗长和空秕粒数无显著相关性外(P>0.05),其他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P<0.01)水平.二次曲线模型y=-0.0151x2+2.2760x+0.8114能较好地拟合千金子密度与水稻产量损失率间的关系.根据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和二次曲线模型,人工防除千金子的经济阈值为5.39株/m2,10%氰氟草酯EC化学防除的经济阈值为0.76株/m2.[结论]千金子可竞争水稻的田间光照和土壤水肥,影响水稻的产量性状,导致水稻严重减产.采取化学防治稻田千金子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