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精准扶贫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能将培育工作落到实处,解决当前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效强化培育效果,因地制宜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该文简单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并基于精准扶贫对培育路径展开探讨,通过严格筛选学员保障培育质量,因地制宜地设置培训目标和方案,结合当地农业发展需求更新培训内容及方法,完善培训及认证管理制度,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等途径,有效提升当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切实推进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2.
<正>有消息称,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量将达到2000万。未来我们农业、农村、农民、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问题都要以这2000余万新型职业农民来推动引领。其实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想要胜任国家赋予的责任,除了目前的培训,更要相关的培训机构给予长期的不定期指导和再培训,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型职业农民还要有动态思  相似文献   

3.
正为加快职业农民培育,今年以来,我国大力开展部级层面示范性师资、农业企业家培训,省级组织农业职业经理人、青年农场主培训,市县级组织新型经营主体骨干、产业扶贫带头人等培训,构建起立体化培训新格局。这是笔者从近日召开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87-88
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对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在培训过程中,通过提升技能、更新观念、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帮扶对接等方式,促进了产业精准扶贫,助力了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16,(23)
正随着2016年秋收的结束,果农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更好地贯彻中央精准扶贫文件精神,结合兴隆县县情,特意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业中设立了果树专业。选择村里从事果树经营的技术骨干、大学生村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担任本次授课任务的教师多数由全县技术干部中遴选产生,还聘请了承德市校教师,他们不仅具备高级技术职称,还有相当高的实践技能和基层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扶贫的7种典型模式,即:驻村帮扶带动、示范基地带动、技术培训推动、科技特派员带动、院地合作推动、科技项目带动和产业专家服务团模式,并提出了重视扶贫规划编制、科技扶贫应精准施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培育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进一步做好科技扶贫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民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围绕产业特色,健全完善制度、精准遴选学员,创新培训模式、规范有序管理、强化跟踪服务,积极探索培育新途径、新模式和新举措,全面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8.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升。本文剖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培育对象素质低, 参加培训不积极;培育体系不科学,培育方式不全面;培育内容不精准,培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以江西农业工程职业 学院为例,系统构建了“一结合,两提升”的新型职业农民模式,以期成为具有典型性、推广性和示范性的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8月22日,德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班水稻种植专业三班开班,此班旨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以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目标,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整体水平。共有65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为期15天,8天  相似文献   

10.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上海市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提供了人才支撑。基于857份参加2017—2018年上海种植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员的调研数据,对上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存在培训对象综合素质偏低,培训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培训组织与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展望了未来种植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培训的需求方向。建议围绕区域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方案;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加大培训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正>为适应脱贫攻坚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把只懂传统生产经营的农民转变成"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2019年1月15—17日,宣威市龙潭镇举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蔬菜栽培管理培训。龙潭镇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管理人员、种养大户等60人参加了培训。宣威农广校和龙潭镇分管  相似文献   

12.
<正>近两年来,平江县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多层次、多类别开展科技培训工作,为平江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1.重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培训项目、移民培训项目、高产创建项目和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等涉农项目  相似文献   

13.
从2016年至今,灯塔市已连续4年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灯塔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被灯塔市农业农村局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整个培训我们以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为主,主要参加生产技能、经营管理培训。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这就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农业科技培训是广大农民与先进的科学技术间的桥梁和纽带,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为此,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其乡村人力资本。基于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处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以人力资本为视角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困境及其产生原因。要突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须立足区域产业发展优势,实施职业农民精准培训,加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搭建培育载体,保障培育质量,营造培育环境,从而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快速有效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农村扶贫战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将精准扶贫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机结合,实现精准培育,提高农民自身整体素质,使扶贫工作的方式发生改变,巩固扶贫效果。  相似文献   

16.
2.4万     
<正>今年贵州省计划投入资金5465万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2.405万人。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围绕省粮油、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精品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等领域开展。  相似文献   

17.
正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三化"同步发展全局,解决未来"谁来种田"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抓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和命脉。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是使农民身份转变为职业农民,推动职业农民在广大农村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工作。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应结合县域农业生产实际和产业发展特色,设置培训专业和相关课程(如特色经济林果种植、生态种养等),扎实抓  相似文献   

18.
2020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下达了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任务,市级培训机构,重点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和专业种养加能手等培训,开发市域师资,提高培训能力。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农民培育有哪些思路和举措,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2015—2018年间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对永顺县芙蓉镇响塘村进行产业扶贫的措施与经验,并从围绕脱贫战略搭建班子、依托科技扶贫凸显亮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整合科研资源放大优势效应4个方面提出了以科技引领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解决现代农业人力支撑的关键力量,是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基于西南地区农业大省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的调查,运用内生转换模型(ESRM),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收入效应,探讨不同类型和不同农业区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收入效应差异性。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新型职业农民类型与区域差异情况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业收入平均值明显提高了2.71万元,农业收入高于平均水平的农户更有可能选择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的经历和村级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均对农户选择培育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地点距离和家中有村干部则会抑制其选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明显正向收入效应,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农业区域培育收入效应存在一定差异。在类型方面,社会服务型的培育收入效应高于生产经营型和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区域方面,成都平原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收入效应高于盆周山区和丘陵地区。因此,建议进一步规范培育机制、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分类培育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差异化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