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生物测试法,观测了异色瓢虫十九斑变种对不同寄主上的不同蚜虫的定向和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帖梗海棠、毛白杨、柳树在正常的生长状况下,不会产生引诱异色瓢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在这些植物受到蚜虫危害以后,会释放出引诱异色瓢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而紫藤在正常的生长状况下和蚜虫危害后,都会产生排斥异色瓢虫的化学物质。  相似文献   

2.
丽草蛉对不同寄主植物和猎物的趋性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Y形嗅觉仪观测了丽草蛉对徂徕山常见寄主植物及寄主植物和蚜虫复合体的选择趋性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赤松、板栗、麻栎、栾树和荆条在正常的生长状况下,不产生引诱丽草蛉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而当赤松等这些寄主植物受到蚜虫危害后,释放出引诱丽草蛉虫的挥发性次生物质,丽草蛉对松树与松蚜、板栗与板栗大蚜、麻栎与栎大蚜、栾树和栾多态毛蚜和荆条与棉蚜混合体的选择率分别为50.0%、60.0%、58.3%、61.7%和68.3%。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危害处理油菜其叶片挥发物对多异瓢虫行为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不同处理油菜叶片挥发物对多异瓢虫成虫的行为反应。油菜叶片共分3个处理:对照(健康叶片)、蚜虫危害、模拟蚜虫损伤,各处理分别接蚜虫100和500头,将3种处理油菜叶片两两组合进行测定。【结果】蚜虫危害和模拟蚜虫损伤处理分别与对照组合测定时,选择蚜虫危害和模拟蚜虫损伤处理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处理蚜虫的数量越大,引诱作用越明显。蚜虫危害和模拟蚜虫损伤处理组合测定时,二者间选择比例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不做选择的比例,经过蚜虫为害处理的油菜叶片,是否有蚜虫的存在均能引诱多异瓢虫。【结论】经过蚜虫为害油菜叶片诱导的挥发性物质在多异瓢虫行为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属鞘翅目,瓢虫科,是吉林省森林内最常见的捕食性昆虫,对控制各类树木蚜虫及农作物蚜虫危害起着一定重要作用。本文对异色瓢虫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异色瓢虫防治栾树蚜虫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对比试验方法,选取本地区红星西街栾树作为防治对象,将防治树木分为试验区和化学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试验区为景西路-前进路段,化学防治区为前进路-黄华街路段,空白对照区为试验区和化学防治区的前两株栾树,一共四株。试验区采用异色瓢虫防治,对化学防治区采用化学防治手段,对比试验后栾树蚜虫的基数。结果通过对试验区和对照组蚜虫防治效果进行分析,试验区栾树蚜虫数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树叶上依然存在蚜虫,并且树叶生长受到影响,而化学防治区栾树的叶子蚜虫数量明显少于试验区,树木正常生长,防治效果明显优于试验区。结论异色瓢虫在防治栾树蚜虫方面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如果虫口基数较大,将会严重影响到防治效果,在未来防治过程中,需要我们确定好防治时间、异色瓢虫释放比例和释放位置,确保防治效果,化学防治在城市绿化蚜虫防治过程中依然是主流。  相似文献   

6.
异色瓢虫对枸杞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晓庆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442-2445
通过室内研究发现,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对枸杞蚜虫(Aphid sp.)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型模型,成虫24 h最大捕食量为135.60头;不同龄期异色瓢虫幼虫均捕食枸杞蚜虫,其中以4龄幼虫捕食量最大,24 h捕食量153.84头。环境温度25℃为异色瓢虫的最适捕食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异色瓢虫对枸杞蚜虫的捕食量明显下降。异色瓢虫的捕食量受种内干扰影响,随着异色瓢虫密度的增加,单头平均捕食量呈下降趋势。蚜虫的空间分布影响异色瓢虫的捕食,随枸杞枝叶数的增加,异色瓢虫捕食量下降。异色瓢虫对枸杞蚜虫有较强选择性,存在枸杞蚜虫与枸杞木虱两种捕食对象的情况下,异色瓢虫倾向于选择捕食枸杞蚜虫,Cain指数D值大于2。  相似文献   

7.
朱强 《现代农业科技》2014,(11):123+128
异色瓢虫是徂徕山林场常见天敌之一,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异色瓢虫对徂徕山林场2种重要蚜虫板栗大蚜和松蚜的选择效应。结果表明,当2种蚜虫种群数量同步增加,则取决于瓢虫原来的生境和饲喂条件,当板栗大蚜或松蚜种群上升时,则喜好取食种群数量大的蚜虫。  相似文献   

8.
异色瓢虫的人工饲料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994 ̄1995年间,上海进行的异色瓢虫人工饲养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室内以人工饲料喂养该种瓢虫成虫时,取得良好效果,在蚜虫缺乏季节,它能完成正常发育,但对雌虫产卵量和孵化率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田间试验表明,用异色瓢虫防治草莓蚜虫,在瓢蚜比例为1:100时,可以不用打药而能有效地控制蚜害。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秋季经自然低温驯化后北方种群越冬代异色瓢虫是否滞育,室内条件下测定了越冬代异色瓢虫吉林和北京种群的取食及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前对异色瓢虫喂饲豌豆蚜、20%蜂蜜水或清水3 d,两种群各处理每对异色瓢虫在饲喂蚜虫当日即可取食,且随饲喂天数的增加,各处理均保持较高的取食量,试验周期(20 d)内两种群各处理每对异色瓢虫取食蚜虫总量均超过4 000头,种群内各处理逐日取食量和总取食量均无显著差异;连续饲喂20 d,两种群异色瓢虫均可正常繁殖,吉林种群各处理雌虫产卵前期(12.1~12.5 d)均略长于北京种群(11.0~11.4 d),而平均单雌产卵总量(292.6~317.2粒)略低于北京种群(331.9~355.8粒),但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以从生物学角度来判断北方秋季野外采集的越冬代异色瓢虫均未滞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994~1995年间,在上海进行的异色瓢虫Harmoniaaxyridis(Pallas)人工饲养及防治棚栽草莓蚜虫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室内以人工饲料喂养该种瓢虫成虫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蚜虫缺乏季节,它能完成正常发育,但对雌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等方面受到一些影响。田间试验表明,用异色瓢虫防治草莓蚜虫,在瓢蚜比例为1:100时,可以不用打药而能有效地控制蚜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龄期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控制作用。[方法]研究不同龄期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结果]2种瓢虫的日均实际捕食量随着蚜虫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从龄期看,在烟蚜密度相同时,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均为成虫对烟蚜的捕食量最大,其次依次为4龄幼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通过比较功能反应中的各参数可知,2种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随着龄期的增加而提高,七星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从1龄幼虫的0.562 0增加到成虫的1.174 1,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从1龄幼虫的0.595 1增加到成虫的1.170 5;2种瓢虫相比,幼虫时期,七星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小于异色瓢虫,而成虫则相反。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对烟蚜的寻找效应是随着猎物的增加而降低。[结论]试验结果为烟蚜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经调查,保定地区农田瓢虫种类主要有多异瓢虫、异色瓢虫、菱斑巧瓢虫、二星瓢虫、龟纹瓢虫、七星瓢虫、黑缘红瓢虫、深点食螨瓢虫、圆斑弯叶毛瓢虫、黑背毛瓢虫、长突毛瓢虫、黑襟毛瓢虫、红环瓢虫、暗红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共16种。其中优势种为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  相似文献   

13.
三种捕食性瓢虫的种间竞争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甦  谭晓玲  徐红星  张帆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9):3980-3987
【目的】明确多种捕食性天敌田间混合释放后的种群动态,探索瓢虫种间干扰的行为学基础和在生态位上的竞争关系。【方法】在田间农业生态系统中混合释放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及多异瓢虫,对种群发展动态连续监测;在室内对3种瓢虫的1龄幼虫对卵及4龄幼虫之间互残现象进行观察;对自然生境中3种瓢虫的猎物资源进行确认和资源等级划分,并计算各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系数。【结果】3种捕食性瓢虫在混合种群释放后个体数量均线性上升,异色瓢虫的上升速率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各瓢虫均倾向于取食异种瓢虫的卵和幼虫,其中异色瓢虫攻击取食卵的能力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异色瓢虫4龄幼虫在互残后的存活数量显著大于其余2种瓢虫,且伤残比例仅为龟纹瓢虫的22.3%及多异瓢虫的29.8%。基于田间观测结果,异色瓢虫共取食17种猎物,占总量89.5%,龟纹瓢虫共取食12种猎物,占总量的63.2%,多异瓢虫共取食9种猎物,占总量的47.4%。计算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和多异瓢虫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13,0.393和0.304;所得生态位重叠系数异色瓢虫与龟纹瓢虫为0.992,龟纹瓢虫与多异瓢虫为0.983,异色瓢虫与多异瓢虫为0.964。【结论】异色瓢虫与其它捕食性瓢虫在田间释放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作用。异色瓢虫可以通过较高的种间互残及攻击防御能力提高自身在营养水平低下情况时的生存概率。异色瓢虫的生态位宽度高,且与其它瓢虫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因此异色瓢虫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同生态位其它捕食性瓢虫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4.
王涛  张悦  孙玉刚  王金秀  韩军  郭喜军  张发明  曲爱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86-17287,17290
[目的]探究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杨树主要蚜虫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的捕食选择趋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特定空间内,测定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2种蚜虫不同密度值下的捕食量。[结果]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种群数量同步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1~0,EI值是在0~-1范围内依次减少,且数值变化幅度较少,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喜好捕食白毛蚜略高于白杨毛蚜;当白杨毛蚜数量不变、白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1~∞,EI值在0~+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毛蚜;当白毛蚜数量不变、白杨毛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J值变化为在+1~0范围内依次减少,EI值在0~-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白杨毛蚜。捕食量结果同选择指数。[结论]异色瓢虫显现变种白杨毛蚜和白毛蚜的捕食选择趋性取决于2种蚜虫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5.
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捕食作用及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文娟  李桂亭  李鹏  卢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50-4751
测定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符合HollingⅡ模型,其244、8、72h的功能模型分别为Na24=1.021 5N/(1+0.004 06N)、Na48=1.065 0N/(1+0.003 62N)、Na72=1.037 3N/(1+0.002 12N),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251.892、94.124、90.20头;随着果荚数的增多,天敌对猎物搜寻过程中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捕食作用逐渐降低,捕食作用率同空间异质性呈现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其数学模型为y=83.833-10.100x。  相似文献   

16.
异色瓢虫的交配及配后的保护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对异色瓢虫的交配及配后的保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完成交配时间为110.89 min,雌雄虫生殖器结合39 min后雄虫的身体开始晃动,完成一次交配雄虫晃动的总时间为75.11min,雄虫晃动的回合数为129.57个,每个晃动回合包括几个至十几个身体左右晃动的单元,晃动持续直至交配结束.交...  相似文献   

17.
果园蚜虫的发生及应用异色瓢虫控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果园蚜虫发生种类多且为害时期长,应用化学防治会使水果内含有残留农药。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蚜虫的优势种天敌,且对蚜虫有广泛的控制作用。在果业生产中,就地取材保护利用异色瓢虫,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果园蚜虫,而且能够保证人们安全食用果品。异色瓢虫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控蚜的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8.
佳木斯南郊越冬异色瓢虫色斑型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琳  可晓斌  王卓微  周丽娜  王景元  罗志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53-16654,16699
于2010年10~12月间,在佳木斯南郊四丰山风景区及佳木斯大学4个学区共设5个异色瓢虫采样点,对越冬型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进行色斑型多样性调查。调查发现南郊有16个异色瓢虫色斑型分布,其中黄底型11个,黑底型5个,黄底型占68.75%,黑底型占31.25%,其中黄底型以19斑型、18斑型居多。对比2006、2008年采样数据可以得出,不同年份异色瓢虫色斑型所占比例差异不显著,但随着环境的变化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利用ISSR技术对东北帽儿山地区13种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从4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用于异色瓢虫的ISSR扩增。共扩增出127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0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4.49%。根据ISSR扩增结果,利用NTSYSpc2.10e软件进行Jaccard相似系数分析,13种不同色斑型异色瓢虫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36~0.60,平均相似系数为0.51。通过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50处,13份瓢虫材料可分为2大类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显明变种、四斑变型和二窗无脊3种斑型瓢虫是异色瓢虫遗传变异的主线。ISSR分析表明,异色瓢虫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笔者还根据聚类结果对瓢虫鞘翅底色变异的可能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