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6.
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探索稻水象甲暴发的原因,为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稻水象甲的防控提供依据,调查其越冬场所、寄主植物、不同生境中的种群消长动态、年生活史、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等。稻水象甲越冬成虫于4月上旬末开始活动,4月中旬在杂草、小麦等旱地作物上取食,5月中、下旬随水稻移栽迁入稻田,之后进入产卵期;一代成虫羽化始期为7月中旬,自8月上旬起,一代成虫又开始向其越冬场所附近的杂草丛转移,逐渐入土越冬。稻水象甲在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一年发生一代,以滞育成虫在土表和浅土层中越冬,越冬的主要场所为稻田附近的林带和田埂。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稻水象甲生物学特性、寄主、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及桂南稻区的气候条件等几个方面,对其传入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认为稻水象甲入侵桂南稻区并定殖扩散的可能性极大,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发生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日本、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圭亚那、朝鲜等国家。它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水稻,是一种危险的检疫性害虫。为配合我国检疫及防治工作开展,防止稻水象甲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稻水象甲在日本于1976年首次在爱知县发生,其后迅速扩散分布于整个日本。如今北起北海道,南至冲绳县,所有的都道府县均有发生。枥木县自1982年发生以来,其分布逐年扩大,1987年发生面积约5.8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3%。最 相似文献
10.
从稻水象甲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看其对江西水稻生产安全的威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水象甲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检疫对象。我国自1988年发现该虫至今已有数省市出现分布,但江西尚未发生。本文从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探讨了稻水象申对我省水稻生产安全所构成的威胁并提出了检疫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13.
粳稻品种抗稻瘟病性与其生物学性状的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42份粳稻材料进行抗稻瘟病性(抗叶瘟、穗颈瘟)与其生物学性状(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分蘖率、单株有效分蘖数、空秕率、着粒密度,以及成熟期等)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不同品种(系)间存在着一定差异。抗叶瘟性与株高、穗长、每穗粒数、单株有效分蘖数、着粒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409、0.491、0.426、0.657、0.471;与空秕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91。抗穗颈瘟性与株高、每穗粒数、单株有效分蘖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7、0.462、0.362;与空秕率、分蘖率、着粒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343、-0.332、-0.476。试验表明,株高、单株有效分蘖率、每穗粒数、空秕率等性状,可做为主要标记,在粳稻品种(系)抗稻瘟病性选鉴上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新型水稻田除草剂SIOC0171的作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新型除草剂SIOC0171的作用特性,本文采用常规生测方法对该药剂的吸收传导性、环境温度对除草活性的影响、施药适期和后茬作物安全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IOC0171可以通过胚芽、胚根、根、茎、叶各部位吸收进入植物体内,除叶片和芽吸收后向下传导性弱外,其他部位吸收后均能在植物体内上下传导;在15~35℃环境温度条件下,温度变化对药效影响较小;施药适期为水稻5叶期以上,杂草1~4叶期;同时发现,当土壤中药剂残留量小于0.002mg/kg时对后茬作物油菜安全,小于0.01mg/kg时对小麦安全。 相似文献
17.
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 包括o, p′-DDT、p, p′-DDT、p, p′-DDE、p, p′-DDD)、六六六(HCHs, 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三环唑、戊唑醇、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乙草胺及异丙甲草胺等25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结果表明, 检出率最高的3种农药为当前常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87.21%), 杀菌剂三环唑(91.86%)及戊唑醇(72.09%), 其残留均值分别为0.039 7、0.073 4 mg/kg及0.027 6 mg/kg;已经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o, p′-DDT、p, p′-DDT、p, p′-DDE、p, p′-DDD)仍能检出, 检出率为36.05%~66.28%。3种模式田块中检出的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上滴滴涕的使用。杀虫剂吡蚜酮及杀菌剂三环唑在再生稻田的残留量均值显著高于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及一季中稻田;但其他农药在不同种植模式稻田中的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江汉平原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8.
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的典型交错地带中阳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的植物区系科、属、种的组成、属的分布类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这两个区域的植物区系组成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中阳县土石山地区,共计有种子植物64科,204属,354种。植物区系属的分布类型中,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有87属,占总属数43%。黄土丘陵边缘区仅有种子植物134种,分属93属,42科;分别占中阳县土石山区的37.85%,45.59%,65.63%。从维持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讲,晋西土石山次生林区应该是重点保护的区域。同时,发现黄土丘陵区泛热带成分分布的多种灌木均自然分布在极端干旱的阳坡地段,这种区系的分布类型与生态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天然次生植物区系特征的分析,对于深入研究该区域天然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