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流行病学特征对大肠杆菌病的防控,从昆明市花鸟市场采集虎皮鹦鹉粪样,从中分离鉴定大肠杆菌,并对12种毒力基因及22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从虎皮鹦鹉粪样中共分离鉴定出47株大肠杆菌;feoB、traT、fimA基因携带率都为100%;不携带cvaC基因。41.67%的毒力基因检出率在50%以上。对耐药基因而言,除氨基糖苷类药物的aac(3)-Ia基因、β-内酰胺类药物的OXA、SHV基因未检出外,其余耐药基因均呈阳性。试验结果可为虎皮鹦鹉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
青岛市某鹦鹉场所饲养的鹦鹉于1996年8月爆发了一种以神经症状、腹泻、产蛋量下降等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12.5%以上。经流行病学调查、临诊检查、病原分离和鉴定,诊断为新城疫,并发或继发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病。经采用紧急防疫措施、高免抗体治疗等,同时辅以抗生素治疗、补液盐调解鹦鹉体内电解质平衡,获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1.发病情况某鹦鹉场饲养虎皮鹦鹉(也叫澳州长尾鹦鹉,Budgerigarflegling)4000对。该场于1996年2月从一些小繁育场购进种鹦鹉,8月中旬(12月龄)时,突然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嗜睡…  相似文献   

3.
怎样饲养虎皮鹦鹉孙继和(江苏南通市罐头食品厂226005)虎皮鹦鹉又名娇凤,是驰名中外的笼养鸟之一。它羽毛艳丽,生性温柔,姿态静逸,因此,喜欢养虎皮鹦鹉的人越来越多,但光有养鸟的兴趣还不行,还要讲究技术,掌握饲养方法。虎皮鹦鹉可以成对饲养,也可以成群...  相似文献   

4.
鹦鹉常指的是虎皮鹦鹉,又称娇凤或长尾爱情鸟,是人人喜爱的笼养观赏鸟.养鹦鹉是近年我国发展起来的一条致富路,国内鹦鹉交易需求量很大,但应注意疾病的防治,其中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养鸟业严重的疫病之一.本病是由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5.
虎皮鹦鹉疑似新城疫病例报告廖小英广西柳州市柳侯公园动物园545001虎皮鹦鹉、鹌鹑、野鸡、孔雀等对新城疫都有易感性,虎皮鹦鹉新城疫在我区鲜见报道,94年8月初本园笼养200多只虎皮鹦鹉发生疑似新城疫,现报告如下:临床症状虎皮鹦鹉从8月初开始发病,主要...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虎皮鹦鹉源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 polyomavirus,BFPyV)福建株(命名为FJ-2016株)结构蛋白VP1基因特征,本研究针对BFPyV VP1基因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J-2016株VP1基因全长序列,目的片段经胶回收后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显示,BFPyV FJ-2016株VP1基因全长为1 032 bp,编码343个氨基酸。所编码VP1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5.77,不稳定指数为40.91,是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74.72;总平均疏水性指数为-0.366。将获得的VP1基因序列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为:MG148345。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不同时间、地区和品种BFPyV的VP1基因十分保守,相互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1%以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不同时间和地域BFPyV相互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但可细分为两个大的遗传进化分支(Clade 1和Clade 2)。从宿主品种来看,虎皮鹦鹉源BFPyV各分离株的遗传进化与分离时间及地域无明显关系,虎皮鹦鹉源BFPyV分离株在Clade 1和Clade 2分支均有分布。本研究首次证实福建地区虎皮鹦鹉中存在BFPyV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为丰富不同地区BFPyV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虎皮鹦鹉如何配种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皮鹦鹉如何配种繁殖张洪春,李金兰(山东省招远市农技推广中心265400)1.防近亲。配对的种鸟不但要健康,而且要血缘关系较远的。因为一旦近亲交配,其种蛋孵化时易发生死胚或死雏,而且后代个体会变小,体质较弱。2.适时配对。虎皮鹦鹉在出壳后5~8个月发...  相似文献   

8.
虎皮鹦鹉发声行为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虎皮鹦鹉发声行为的性别差异,采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虎皮鹦鹉的鸣叫行为做了研究,结果表明,雄性虎皮鹦鹉的叫声明显比雌鸟的复杂多变,但是鸣声幅度比雌鸟的小;随着虎皮鹦鹉的成长,雌雄鸟的叫声越来越复杂,幅度越来越高。说明虎皮鹦鹉的叫声具有明显的性双态性,并且叫声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成熟,30日龄虎皮鹦鹉的鸣声复杂程度已接近成鸟水平。  相似文献   

9.
鸟多瘤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鸟多瘤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鸟类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于1981年首次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澳洲长尾小鹦鹉(虎皮鹦鹉)的雏鸟中被观察到[2]。疫病因多发生在2-3周龄的雏鸟,即羽毛逐渐丰满阶段,所以当时被称为澳洲长尾小鹦鹉丰羽疾病(BudgerigarfiedglingIn。,BFD)。该病病原很快被确定,并被命名为澳洲长尾小鹦鹉丰羽病病毒(BFDV)。现在这种病毒已经传播到全世界,对虎皮鹦鹉和其它外来品种鸟的饲养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多瘤病毒在不同种的非澳洲长尾小白鹉、鸥鸟和家养鸟中逐渐被发现,有的学者认为,鸟…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0月,我区某户饲养的鹦鹉幼雏连续2个月不断发生死亡。10月14日畜主携2只死鹦鹉幼雏、3只病雏来站就诊,经诊断为大肠杆菌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鹦鹉饲养过程中常见的细菌病主要包括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禽霍乱、传染性眼炎等。通过对鹦鹉常见疫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探讨了鹦鹉常见细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的类型以及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引起鹦鹉常见细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鸡副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药性链球菌。  相似文献   

12.
2008年7月末,我国青岛即墨地区患病的虎皮鹦鹉幼雏出现体重下降、脱羽和羽毛变形萎缩、鸟喙变形及胸腺结构变异等症状,怀疑为鹦鹉喙羽病(PBFD)。利用PCR对濒死鹦鹉进行鹦鹉喙羽病病毒(PBFDV)的检测,并对扩增的C1基因进行了测序与分析。结果表明,有两只检测为PBFDV阳性,B last分析发现,QD-CN08株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PBFDV分离株C1基因同源性为82%~93%,进化树分析表明与日本的毒株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鹦鹉喙羽病,此病为中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8月,青岛某鹦鹉养殖户饲养虎皮鹦鹉250对,出现鹦鹉精神不振,拉黄绿色便,每天死亡大小鹦鹉30多只。通过临床检查、病理变化以及细菌学检查,确诊为葡萄球菌与曲霉菌混合感染。1临床症状虎皮鹦鹉出现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发病和死亡鹦鹉嗉囊有食物,发病鹦鹉出现稀泻,黄绿色粪便,鸟窝潮湿。有的呼吸不畅,有的鹦鹉皮下胶冻样水肿,腹部膨大。发病初期死亡雏鹦鹉、育成鹦鹉,死亡20~30只/d不等,随着病程延长鹦鹉种鸟出现死亡,最多1d死亡鹦  相似文献   

14.
鹦鹉幼雏病的诊疗夏苇赵林(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430071)龚少宇刘俊(湖北省云梦县畜牧局,432500)鹦鹉幼雏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长尾小鹦鹉,其它品种鹦鹉亦能感染,老鸟不显临诊症状。从1994年至今,湖北云梦和山东青岛不...  相似文献   

15.
鹦鹉热衣原体为人畜共患性病原体,人被感染后称之为鹦鹉热或鸟疫。1982年,西宁市人民公园由江苏邳县引进150余对虎皮鹦鹉与本园鹦鹉同舍饲养,9月上旬鹦鹉起病,20余日死亡过半,为了查明原因及与人群的关系,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进行了病原体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初步认为新分离的病  相似文献   

16.
1虎皮鹦鹉的养殖技术 虎皮鹦鹉又叫娇凤、彩凤、阿苏儿,原产于澳大利亚,后经人工培育现已成为世界性的笼养鸟,各国都有饲养。这种鸟羽毛华丽,易于饲养,可大量繁殖供人们玩赏。  相似文献   

17.
<正>泰州市动物园鸣禽馆,虎皮鹦鹉笼舍发生寄生虫感染,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笼舍内室为水泥地面,外室为泥土地,并设有饮水的水池和洗浴的沙土堆。有23只成年虎皮鹦鹉,今年新繁殖12只幼鸟。笼舍每日以过氧乙酸、百毒杀等交叉消毒,每日喂谷子、青菜、瓜子、苹果、玉米等。并在水中补充多种维生素。1发病情况2013年9月2日,发现虎皮鹦鹉群体食欲减退。有2只幼鸟生长发育不良,精神沉郁,行动迟缓,飞不起来。长时间俯卧不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虎皮鹦鹉源鹦鹉幼雏病病毒(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 polyomavirus,BFPyV)福建株(命名为FJ-2016株)结构蛋白VP1基因特征,本研究针对BFPyVVP1基因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获得FJ-2016株VP1基因全长序列,目的片段经胶回收后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显示,BFPyV FJ-2016株VP1基因全长为1 032bp,编码343个氨基酸。所编码VP1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5.77,不稳定指数为40.91,是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74.72;总平均疏水性指数为-0.366。将获得的VP1基因序列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为:MG148345。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不同时间、地区和品种BFPyV的VP1基因十分保守,相互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1%以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不同时间和地域BFPyV相互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但可细分为两个大的遗传进化分支(Clade 1和Clade 2)。从宿主品种来看,虎皮鹦鹉源BFPyV各分离株的遗传进化与分离时间及地域无明显关系,虎皮鹦鹉源BFPyV分离株在Clade 1和Clade 2分支均有分布。本研究首次证实福建地区虎皮鹦鹉中存在BFPyV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为丰富不同地区BFPyV分子流行病学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尾鹦鹉雏鸟病(广东省家禽科研所广州石井510430)近年来,长尾鹦鹉雏鸟病已在我国饲养鹦鹉较多的省区,如湖北、山东等地广为传播,并引起了相当的危害和损失。为了更好地控制该病的蔓延,尽可能减少由本病带来的损失,促进鹦鹉养殖业的发展,特将有关该病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鹦鹉李氏杆菌病王金美秦建华(江苏省无锡市锡惠公园动物园,214035)李氏杆菌病是由李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有关畜禽李氏杆菌病的报道较多,但鹦鹉李氏杆菌病的报道罕见。我园鸣禽房于1995年3月展出笼舍中一群白色鸡尾鹦鹉发生传染病,根据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