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项适宜西北干旱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新技术——全膜双垄集流沟播技术,今年将在甘肃省大面积推广,预计全年推广达到30万亩,并在今后几年内全面覆盖甘肃境内适宜该技术的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2.
发展旱作农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海 《现代农业》2006,(10):54-55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全县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1万户,36.8万人。全县总面积2011公顷,现有耕地(适宜农作物生长)总面积41620.5公顷.其中山地37499.3公顷,水地4121.2公顷。武山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土壤瘠薄、干旱少雨是困扰武山县农业生产的两大难题。武山县旱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山区.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0.1%。武山县的粮食有70%来自旱作农业区。  相似文献   

3.
本冈讯(记者 田庆林)为有效应对全省干旱少雨的情况,确保粮食生产目标,省上决定在原有500万亩旱作农业项目的基础上,再新增150万亩,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650万亩。  相似文献   

4.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辖属五区一市,是鲁中南低山丘陵和淮北平原的交接带,境内山丘、平原、洼地此起彼伏,土壤种类繁多。无水浇条件的旱地占耕地面积37%,其所辖的山亭区、薛城区、市中区旱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68%、53%、51%以上。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市有20个乡镇、685个行政村,农村总人口94.65万人,耕地面积56106.7公顷,占全市耕地面31%,其中,坡度25度以上耕地区性23566.7公硕,  相似文献   

5.
甘肃旱作农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经过全省上下多年的不懈努力,甘肃省旱作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抗灾能力和科技抗旱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旱作农业的路子。(一)农业基础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梯田面积占全省旱地面积的84.3%,干旱山区人均梯田面积达到2亩左右,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减少了水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甘肃旱作农业地区利用雨水资源的传统经验,并提出选育耐旱作物与节水品种、改良耕作方法、地面覆盖技术、化学节水技术等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黄土高原干旱地区旱作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分析了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干旱少雨和肥力不足等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该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即发展集水补灌农业、加强旱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精准农业等。  相似文献   

8.
甘肃发展旱作农业的思路和技术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甘肃旱作农业区的农业资源状况,分析了旱作农业发展思路的形成过程,总结和提出了甘肃旱作农业的发展思路,并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了甘肃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体系,以期为发展甘肃旱作农业提供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旱作农业是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通过旱地农业结构和一系列旱作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靠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实现农业稳产和平衡增产,使农林牧等综合开发的农业.具体而言就是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等地区,即在年降水量250~800毫米之间的地区,不靠灌溉而采用一系列抗旱农业技术进行生产的雨养农业.全球1.4平方千米×109平方千米的耕地面积中,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仅占15.8%,其余都是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我国的旱作农业地区范围很大,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56%,全国的耕地面积约19亿亩,60%以上为旱地,仅7.2亿亩为灌溉地,因此,旱作农业的丰歉,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未来粮食安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冉平 《甘肃农业》2011,(12):60-61
定西市安定区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当地“十年九旱”,抗旱生产是全区农业工作的重点。特别自2007年以来,安定区委、区政府抢抓全省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机遇,坚持“向科技要效益、向科技要产出”,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科技抗旱,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革命性措施全力来抓,极大地提高了降水利用率,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避早、由粗放耕作型向综合技术集成型、由依靠传统种植向依靠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转变,显著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彻底扭转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1.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辖6县1区、130个乡(镇),总人口296.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5.65万人,占89.6%;总耕地771.08万亩,其中早地678.8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8%以上。全市海拔在1640-3900米之间,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生态类型区。黄土丘凌沟壑区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包括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四县(区)和渭源县北部,占全市总面积的60%,年降雨量只有3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达1500~1800毫米,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多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帮助指导下,全市按照“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早不通另找出路”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冷凉和无污染的区域优势,在发展旱作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2.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重点国扶县,总面积2912.97平方公里,全县90%以上的人口是农业人口,94%的耕地是山旱地,农业增加值占GDP的近一半,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处于大旱大灾、小旱小灾,年年受灾、年年抗旱的被动局面。近年来,通过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初步走出了一条旱作农业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大豆是我国四大栽培作物之一,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同时也是北方旱作区重要的优质油料作物,大部分大豆种植在年降雨量300~600 mm的雨养农业区,由于长期面临干旱的胁迫以及粗放的栽培方式影响,导致大豆平均产量一直徘徊在1 650 kg/hm2左右,产量低,效益差,严重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用地膜全地面覆盖,使整个田间形成沟垄相间的集流场.将农田的全部降雨拦截汇集到垄沟,通过渗水孔下渗,最后聚集到作物根部,成倍增加了作物根区的土壤水分储蓄量,实现了雨水的富集叠加利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区域气候、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地区推行的农业发展项目各不相同。考虑到甘肃省的气候、环境条件,在甘肃地区主要是以旱作农业为主。基于此,通过分析甘肃省旱作农业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甘肃省旱作农业的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15.
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加速黑龙江省旱作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乐都县旱作农业的生态条件,基本特点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旱农业发展的对策,即树立开发以旱地为主体的战略思想,强化改变生产条件的基础工作,走综合开发的道路,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旱地效益农业等综合旱作农业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甘肃发展旱作草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在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全膜马铃薯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的背景下,依据甘肃中东部旱作农业区草畜产业发展趋势和相关资料,探索提出把利用旱作农业方法种植生产大量饲草的技术体系纳入现行作物-家畜产业体系之中;利用城镇化发展形成农村人口减少的机遇,试验推广依托峁、墚、沟等天然地势地形围栏建成人工草地进行放牧;充分提升现有的旱作农业、草畜产业及依此形成的循环农业优势,在该农业区构建新型的旱作作物-旱作饲草-家畜生产体系,提升综合生产效益,促使旱作农业的“甘肃模式”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化隆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找出发展本县旱农的制约因素,提出旱农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1.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持续开展兴修梯田、小流域综合治理、种草种树、修建淤地坝措施,大力推广"坡改梯、蓄雨水、机耕地、精栽培、育良种、防病害、标准化"等旱作农业技术,形成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脚穿靴子"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目前,甘肃省已累计新修梯田3 300万亩,仅2012年就新修建梯田162万亩。每年可拦蓄天然降水16亿立方米,可  相似文献   

20.
2005年静宁县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实践的深入,技术进步已成为旱作农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对近年旱作农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科学务实地分析了各项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