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自甘肃兰州兴隆山公园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用雌雄单系培养敏感品系(S),用螺螨酯处理二斑叶螨种群培养抗性品系(SP R),用室内生测法对二斑叶螨S和SP R品系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二斑叶螨对螺螨酯抗性发展初期较慢,中期稳定,后期较快,选育至26代抗性指数(RI)达58.83。SP R对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有一定的交互抗性,RI分别为11.54和10.03;对苯丁锡、四螨嗪、苦皮藤生物碱、阿维菌素、氯氟氰菊酯、哒螨&#8226;四螨嗪、哒&#8226;水胺硫磷、三唑锡、三氯杀螨醇、哒螨灵、氧化乐果无交互抗性(1<RI<5.00);对浏阳霉素、毒死蜱、噻螨酮、柴油、哒螨灵、唑螨酯可能存在负交互抗性(RI<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二斑叶螨对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性机理和抗性治理途径。 [方法]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以采自兰州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二斑叶螨为敏感种群(S),在室内用甲氰菊酯和螺螨酯分别对二斑叶螨进行抗性选育;用增效醚(PBO)、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磷酸三甲苯酯(TPP)、有机硅、噻酮进行增效作用研究。[结果]二斑叶螨经室内甲氰菊酯和螺螨酯抗性选育45代和30代后,抗性倍数分别达到314.50倍和77.92倍。TPP、PBO、DEM 3种增效剂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分别为12.15、7.78和3.09,推测其抗性机理涉及的主要解毒酶是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 DEM对二斑叶螨抗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比大于TPP和PBO,分别为4.87、3.67和1.91,二斑叶螨对螺螨酯产生抗性机理可能与谷胱甘肽转移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增强有关。有机硅和噻酮对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和螺螨酯种群的抗敏增效指数比分别为1.38、1.42和1.18、0.92,说明二斑叶螨的抗性与表皮通透性改变关系不密切。 [结论] 上述结果可以为二斑叶螨的抗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二斑叶螨对螺螨酯的抗药性与适合度的关系,为该螨的抗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室内温度(25±1)℃,相对湿度(70±5)%,光照14 h条件下通过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比较二斑叶螨对螺螨酯抗性种群(R)和敏感种群(S)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特征参数,用净增殖率(R0)来确定抗性种群的生物适合度。[结果] 二斑叶螨抗性种群的若螨期和全世代较敏感种群分别延长0.92 d和0.82 d;雌螨存活时间较敏感种群缩短3 d;二斑叶螨对螺螨酯抗性种群的相对适合度为敏感种群的0.76倍,存在适合度缺陷。[结论] 在生产上应注意对螺螨酯的合理使用,以延缓其抗性进程,实现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4.
朱砂叶螨对两种杀螨剂的抗性遗传力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抗性培育的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中的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两种杀螨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对两种药剂在不同杀死率下,朱砂叶螨抗性发展的速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用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分别连续汰选16、18代后,朱砂叶螨对两者的抗性分别为28.61和4.36倍,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2685和0.1385。在室内选择条件下,杀死率为50%~90%时,要获得10倍抗性,甲氰菊酯需要约13~6代,阿维菌素需要约28~13代。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的抗性风险明显低于菊酯类药剂甲氰菊酯。试验结果为朱砂叶螨抗性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甲氰菊酯和螺螨酯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研究了甲氰菊酯和螺螨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成螨和卵的影响。结果表明,甲氰菊酯亚致死剂量LC10处理成螨后,二斑叶螨的卵期、幼螨期、若螨期、成螨期及寿命均显著缩短,处理卵后各发育历期均显著低于对照;亚致死剂量LC20处理成螨后二斑叶螨的卵期、若螨期、成螨期及寿命均显著缩短,处理卵后各发育历期均低于对照,处理后F1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由0.191 9增至0.193 4~0.205 9,对种群有刺激增殖作用。螺螨酯亚致死剂量LC10处理成螨后,卵期、若螨期显著延期长,处理卵后卵期、若螨期、产卵前期均长于对照;亚致死剂量LC20处理成螨后卵期、幼螨期显著延长,处理卵后卵期、若螨期、产卵前期均长于对照,螺螨酯两亚致死剂量处理成螨和卵后成螨期和寿命均缩短,处理后F1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由0.191 9降低至0.149 9~0.150 8,对种群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二斑叶螨对常用杀螨剂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玻片浸渍法 ,测定了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山东寿光种群 (R1)和山东烟台种群 (R2 )对常用杀螨杀虫剂的抗性 ,与山东泰安相对敏感种群 (S)相比 ,对哒螨灵、高效氯氟氰菊酯和甲氰菊酯 3种药剂的抗性 ,R1分别达 6.67、6.33和 10.36倍 ,R2分别达 26.56、15.4 5和 31.30倍 ,R1和 R2对上述 3种药剂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另外,R1、R2种群对其它药剂也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现象。  相似文献   

7.
常用杀螨剂对二斑叶螨敏感种群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FAO1980年推荐的玻片浸渍法和叶片残毒法,选用12种常用杀螨剂,对二斑叶螨的敏感种群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杀卵活性依次为尼索朗>除尽>螨死净>螨即死>卡死克>扫螨净>齐螨素>螨克;对雌成螨的毒性依次为齐螨素>霸螨灵>三唑锡>除尽>三氯杀螨醇>螨即死>克螨特>扫螨净>螨克。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 以采自甘肃兰州国家级森林公园兴隆山的二斑叶螨为敏感品系(SS), 研究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及抗性生化机理。结果表明:在室内用阿维菌素强化筛选24代, 获得了二斑叶螨抗阿维菌素品系(Ab-R24), 抗性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为321.5。对SS和Ab-R24解毒酶活性的分析表明, Ab-R24品系体内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分别是SS品系的1.43、1.18、1.56、1.48、1.55倍和4.02倍, 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 0.05), 其中MFO的活性上升最为显著。对SS和Ab-R-24解毒酶动力学常数的分析表明, Ab-R-24品系体内AchE、GSTs和MFO的 Km分别是SS品系的1.14、2.31倍和2.58倍; Vmax分别是SS品系的1.19、2.34倍和1.76倍, 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说明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增高与MFO活性快速升高有关, AchE和GSTs也参与阿维菌素抗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二斑叶螨抗甲氰菊酯、阿维菌素、螺螨酯混合品系(R)和敏感品系(S)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情况,比较种群的生物适合度。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S)相比,抗性品系各螨态发育历期和产卵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抗性品系的净生殖率(R0=12.765 9)远低于敏感品系(R0=42.420 3),相对适合度为敏感品系的0.300 9倍,存在适合度缺陷;其他生命表参数无种群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方法研究了20种中草药提取物对二斑叶螨Tethranychus urticaeKoch雌成螨与卵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中草药提取物对雌成螨和卵显示出程度不等的毒性作用。其中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苦楝子Meliatoosendan Sieb.et Zucc、槟榔Areca catechu L.与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对雌成螨和卵均表现出很强的毒性作用,在提取物浓度为10 mg mL1、作用72 h后,雌成螨死亡率为100%;在提取物浓度为10 mg mL1,作用5 d后,卵孵化率小于40%。北细辛表现最为突出,对成螨与卵的LD50分别为0.57 mg mL1(1 d)和0.88mg mL1(5 d)。结果显示,北细辛、黄连与槟榔等中草药具有研究开发为植物源杀螨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