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原州区退耕还林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退耕兑现粮款期满后农民生计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镇安县退耕还林后农民增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镇安县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到期后如何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及如何有效巩固工程建设成果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孔漫雪 《河南农业》2018,(35):50-5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国家也针对生态问题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并在全国各地进行了有效的实施。该项政策实施多年以来,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国家大面积进行退耕还林的过程中,会使农户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生计问题。基于此,本文就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进行讨论,了解政策实施造成的主要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在深化退耕还林的基础上确保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借鉴先进的国际理念,解决中国农民的生计问题,是当前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新农村建设中最为关注的大问题。笔者利用2006年夏季山西省西北四县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农民生计问题的严峻性和严重性。其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导致粗放的谋生方式;农村人口增长和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农村土地和生态退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影响结果:阻止土地、生态退化;不断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环境资产的产权赋予农民”、“确定政府与农民的交易量”和“政府给予农民的补偿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三大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农户生计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并为后续的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三峡库区忠县退耕农户的调查数据,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归纳分析了农户的生计变化情况,比较了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差异,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生计资本对其生计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退耕后农户的非农就业时间增多,而生计资本的差异使得其生活状况存在变差、无变化与变好3种结果。人力资本、金融资本、退耕还林面积以及种植生态林与农户的非农就业时间增多呈正相关。提高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能够促进农户生活由变差向无变化转变,提高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能够促进农户生活由变差向变好转变。  相似文献   

6.
2010年8月甘肃省舟曲县泥石流灾害使得受灾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受到巨大破坏,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灾害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更加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安定.可持续生计问题成为舟曲受灾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地调研了受灾后农民现有的资本存量和生计模式的转化趋势,分析农民在丧失了大量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后现存的资本主要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资金资本.提出要立足于现有条件下,建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资金资本的合理有效配置模式,以实现“可持续生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搬迁农民的生计问题是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中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事关生态移民的成效,更关乎民生发展与社会稳定。舟曲移民搬迁至兰州新区西岔镇新康村后,失去了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生计方式发生了变化,生计能力不足导致生计转型困难、政府帮扶成效不明显等问题突出。本研究认为,转变思想观念,离开土地谋生计;强化技能学习,提升生计能力;发挥基层政府的职能、丰富生计方式是解决舟曲县易地搬迁农民生计问题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8.
概述中国退耕还林情况,并基于此理论从农民自身(心理和行为)及外部层面(退耕相关政策)对其退耕决策行为进行分析。固守本土、保守思想、竞争思想和小农意识、农民身份和社会地位较为尴尬影响农民退耕还林行为决策;中国对退耕还林补偿,农民看到林业经济复苏后续利益可观,果林、经济作物成为农民增收新渠道三个外部层面因素影响农民退耕还林行为决策。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周至县退耕还林区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分析了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为今后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科技教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西南丘陵区农民生计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农民生计多样性的变化,选取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且经济落后的西部丘陵区作为调研区域,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法进行实地调查,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采用重点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调查区域确定在重庆市云阳县和酉阳县2个贫困县的4个村内,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民生计多样化对农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化。选择重庆市云阳县和酉阳县4个村185户农民为调查对象,从农户的家庭规模、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收入构成、农户类型等基本情况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对农民生计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将农民的生计方式细分为务农、打工、做生意、教师、跑运输、企业主、公务员和其他8类,从不同生计方式的收入差异、生计方式与收入水平关系、生计方式与经营土地面积关系3个方面对农民生计方式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农民生计多样性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主要作用,是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随着生计方式的多元化,土地收益不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从1999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共同开展了六次有关中国农民土地权利的抽样调查。调查范围集中在17个农业大省和自治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和陕西)。共入户访谈了1791名农民。征地:对农民土地权益的最大威胁征地是目前对农民土地权益的最大威胁。调查显示,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有43.1%的村经历了至少一次征地。而且征地的次数在最近十年里保持了一个不断攀高的趋势.据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从2003年开始计算,中国的失地农民目前达到了4000多万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征地。就补偿而言,调查显示64.7%的失地农民获得了一次性的现金补偿,有12.8%的失地农民获得了分期支付的补偿,有9.8%的失地农民得到了补偿的承诺但钱还没有到位,还有12.7%的失  相似文献   

12.
当前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确立的各项制度,重点是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为此,征地补偿安置必须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并且在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规定:一是提高了征地补偿的要求,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按有关规定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解决。二是征地补偿安置费  相似文献   

13.
李茜  毕如田 《农业与技术》2008,28(1):141-145
根据生计和可持续生计的基本内涵,本文利用山西省西北四县的基础数据,从农民的收入、农民的福利、脆弱性以及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基础四个方面对农民生计现状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区内,运用替代生计研究项目改变目前的农民生计状况,对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民可持续生计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唐代税制改革在中国税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均田制破坏后,唐政府开始加大货币税收的力度,进行由税“丁口”向税“资产”过渡的改革,并最终以两税法的税制形式具体下来。新的税收制度加大了农民产业调整的力度,促使农民家庭的经营模式向多样化发展。与此相适应,农民家庭结构为生计也开始向联合家庭转变,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步成为社会流动的财富,并开启了宋代之后的农村生产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建平县退耕还林经过几年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退耕还林地区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林业自身的发展。在退耕还林期间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一、存在的问题1.农民"退耕"后的生计问题如何解决,干部和群众有些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民土地被征收,这衍生出一个社会性问题:被征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本文以四川省芦山县W村4.20地震后被征地为背景,对被征地农民家庭收入和开支增减情况、就业情况、社会保障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研究,从政府、被征地农民自身和社会(企业)提出可持续生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律师同志: 李某是九峰乡某村一农民。他承包的土地四年前被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四年来,李某一直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自己义务,现在李某的退耕还林工作已经小有成就。李某可以享有哪些退耕还林的成果呢?  相似文献   

19.
杨璐 《现代农业》2013,(10):92-92
退耕还林政策已经成为了政府与公众的共识,我国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成就,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然而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退耕还林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