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证实水稻褐鞘病只能由稻褐鞘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brunneivaginae)引起。稻鞘腐病菌(Sarocladium oryzae)人工接种只在孕穗期侵染发病,表现为鞘腐症状。褐鞘病菌培养液经细菌滤器过滤、四环素和氯仿处理,以及从病组织分离的噬菌体和按提取病毒的方法的提取液分别接种温选10号均不引起发病。病组织提取液及病组织超薄切片中未发现病毒颗粒。烤螨结果发现,每个剑叶叶鞘平均只有螨3只以下,狭跗线螨起着带菌传病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褐鞘病研究——Ⅳ. 病原菌噬菌体及初侵染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稻褐鞘病病草和病种中分离到两类溶菌斑大小不同的噬菌体,以小溶菌斑(直径1~2mm)的噬菌体较多,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其噬菌体专业性较强,最多能侵染供测的25个褐鞘菌株中的5个,只有1个噬菌体能侵染5个其它的xanthomonas campestris 致病变种中的稻白叶枯菌,病菌初侵染来源研究证实,病谷、室外过冬病草,棒头草和狭跗线螨都可带菌,因病害在抽穗期才发生,认为捧头草和螨带菌作初侵染来源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3.
4.
华南草菇褐腐病及其病原细菌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从感染褐腐病的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中分离出一种病原细菌。经试验测定,此菌能侵入菌丝细胞内抑制草菇菌丝体生长,使之变黄甚至腐烂;子实体感染后黄褐色至黑褐色,然后萎缩腐烂。 根据此菌的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应归属于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sp.)。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和广西采集不同水稻品种的祸鞘病株,分离了病原细菌,通过致病性测定和属的特征特性鉴定,认为是由一种黄色极毛杆菌(Xanthomonas sp)引起的。水稻褐鞘病,是我国南方稻区水稻的一种常见病害,其主要特征是:剑叶及下一叶叶鞘颜色变褐,开始时叶鞘上生小褐点,密布形成褐斑,扩展全鞘使整个叶鞘成为褐色、深褐色或紫褐色,叶片从叶尖逐渐向下变黄。有稻螨褐鞘病、褐鞘病、紫杆病、紫鞘病和紫鞘黄叶症之称。一般发病率20-50%,感病品种可达90%以上。对于该病发生的原因,众说纷云,最早张宝棣等认为是由一种稻鞘螨(Stencotarsonemus sp. )造成的,随后又报道了几种附线螨(S. spinki、s.furcatus、Tarsonemus fuzhouesis。而张超然、唐显富等则认为是鞘腐菌(Sarocladium oryzae)引起的,林坚贞还分离到认为有致病性的XanthomonasSp. 和Pseudomonas sp.。陈垂波则报导稻蓟马危害也能引致褐鞘。有鉴于此,我们想进行一些探索,以求澄清这一问题,为进一步开展此病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鞘腐病症状识别主要发生于剑叶叶鞘上,初生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不定形、颜色深浅不同的褐色斑块,中部有黄褐色斑块,重者病斑可扩展到全部剑叶鞘。抽穗早的全部颖壳均为绿色,抽穗迟的稻穗上部颖壳仍为绿色,而下部颖壳变褐以至全穗颖壳变褐。  相似文献   

7.
○水稻黄矮病水稻黄矮病又名黄叶病、暂黄病,是病毒性病害,流行年份一般可使水稻减产20%~30%,甚至失收。本病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传播。水稻从秧苗至始穗期都能感染发病,但以分蘖期最易感病,受害也最重。叶蝉吸食病株毒汁后,可以终  相似文献   

8.
证实上年/上季病种和病草为初侵染源.查明湖南省早、晚稻该病发生发展的病情.早稻发病轻于晚稻.在35℃/40℃条件下,病害潜育期最短.系统调查杂交晚稻威优6号的病情发展,逐步回归分析气象因子对流行速率的影响.发现日平均温度是主导因素.测定2153个品种(系)的抗病性.呈抗病反应的仅32个(占1·4%),Dular,BJ1等表现高抗.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均呈不同程度的威病性,其中尤以杂交稻发病最重.水稻分蘖至孕穗期最感病.种植密度大和增施氮肥病情加重.深水灌溉田发病重于浅水灌溉田,湿润灌溉田发病轻.对该病的综合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稻病原细菌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Biolog细菌鉴定法(借助于计算机的数值分类法)、甲基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法(FAMEs)、基础细菌学、选择性培养基及致病性测定等方法鉴定18个水稻标准病原细菌进行了比较。Biolog 和FAMEs 鉴定细菌较可靠和快速,但由于目前水稻病原细菌的计算机数据库尚不完备,鉴定部分细菌需用其它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鉴定和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选用致病力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S_2对55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三次苗期的抗性鉴定,供试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抗性机制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供试抗病品种健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却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3天和6天测定抗病品种的酚类化合物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感病品种却有所上升;无论抗、感病品种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上升;感病品种的游离氨基酸下降,而抗病品种到后期才稍有下降。高抗品种杜勒的气孔孔隙比其它所有供试品种都小,但各品种的叶片气孔密度与抗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鞘腐病鞘腐病在黑龙江省从70年代开始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此病发生后主要引起秕粒率增多,千粒重降低,米质变劣,产量捐失一般为10%~20%,重者可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新疆南疆地区阿克苏市多浪水库养殖场的鲫鱼暴发细菌性疾病,给当地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对多浪水库鲫鱼暴发性细菌病病原进行初步调查,从患病鲫鱼体内分离出3株优势菌株XJ-Ⅰ、XJ-Ⅱ、XJ-Ⅲ,人工感染试验证明是鲫鱼的致病菌,经鉴定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amonas hydrophila).16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奈啶酸、氟哌酸、恩诺沙星、磺胺对甲氧嘧啶等6种药物高度敏感.根据水库生态环境和鲫鱼发病特点分析,推断对盲囊线虫可能是病原菌的中间寄主.据此提出多浪水库养殖鲫鱼暴发性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对黑龙江省烟草叶片上引起退绿晕圈症状的病原细菌从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抗菌素反应、抗血清反应及寄生范围等几方面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Wolf&Foster(1917)Young,Dye&Wilkie(1978)〕.试验菌株在细菌学性状等方面与已有的报道无显著差异,但在致病性(寄主范围)等方面则明显不同.本文还报道了该菌的几个新寄主.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4株拮抗细菌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制活性和6种化学药剂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毒力,探讨了它们协同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结果表明,叶枯唑和链霉素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杀真菌剂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4株拮抗细菌对细菌性条斑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其中X-35对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抑菌圈面积为804.3 mm2,B-916、X-1、X-10的抑菌圈面积分别为675.6、522.0、755.9 mm2.上述4株拮抗细菌与链霉素、叶枯唑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在500 μg/mL链霉素、500 μg/mL叶枯唑时,4株拮抗细菌均可正常生长;4株拮抗细菌分别与链霉素、叶枯唑混配后,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拮抗细菌B-916、X-10与链霉素混配后,均比单用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好,提示拮抗细菌B-916、X-10可以部分替代链霉素、叶枯唑用于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相似文献   

15.
桃褐腐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桃园土样中分离获得88个细菌菌株,采用对峙培养法筛选出8个对桃褐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CE对桃褐腐病菌的营养生长明显抑制,抑菌带宽度为9 mm,并致使菌丝细胞畸形,膨大呈泡囊状,后期细胞破裂,细胞质外渗。桃离体接种试验表明,直接接种病原菌的桃第2天的发病率就达到100%,而接种拮抗菌CE 12 h后再接种病原菌的桃第3天才发病,第4天的发病率仅为56.5%。表明拮抗细菌CE不仅对桃褐腐病菌的营养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而且能抑制病原菌的侵染,有延缓发病的作用,将为桃褐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很好的生防材料。  相似文献   

16.
水稻条纹叶枯病系由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所致.病毒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以持久性方式并经卵传播,介体灰飞虱有明显的间歇传毒现象.提纯病毒制剂具有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曲线,最大吸收260nm,最小吸收245nm,A260/280=1.54.病毒粒体长丝状,粒体直径约8nm,与日本的水稻条纹病毒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将提纯病毒制剂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其效价可达1∶2048.采用该抗血清,通过免疫扩散和ELISA间接法反应,可很灵敏地检测病叶中的RSV.  相似文献   

17.
水稻褐变穗病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主要穗部病害。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测定等方法确定黑龙江省水稻褐变穗病害病原种类。对采自黑龙江省14个市县水稻产区的水稻褐变穗病病样作单孢分离,共获得119个菌株。根据菌落与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归类后获得3类菌株,主要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共112株,其次为镰孢菌属(Fusarium sp.),共5株,再次为青霉菌(Penicillium sp.),共2株。选取不同地区3种具有代表性20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菌株,5个镰孢菌属(Fusarium sp.)菌株,2个青霉菌(Penicillium sp.)菌株作致病力测定,其中20个链格孢属菌株均导致水稻发病,而镰孢菌属和青霉菌属菌株均未致病。对112个链格孢属菌株作形态学鉴定,并测定其代表性菌株ITS序列,确定水稻褐变穗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经生物学特性研究,该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大米马铃薯煎汁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最适宜pH为6.5,最适光照条件为24h黑暗,病原菌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pH为7,光照条件为24h黑暗,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和牛肉膏。  相似文献   

18.
19.
镉是我国农田土壤中毒性最强和最普遍的污染物之一。硒镉间的拮抗作用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硒的施用量和耐硒细菌对植物硒镉积累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添加外源硒和接种耐硒细菌Lysinibacillus macrolides DS15菌株对镉胁迫下水稻的生长、生理代谢以及硒镉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外源硒使水稻株高显著增加,促进了水稻对硒的积累,降低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与对照相比,低硒(0.5 mg·kg-1 Na2SeO3)和高硒处理(2.0 mg·kg-1 Na2SeO3)使水稻根际土壤有效镉含量分别下降了32.24%和9.43%,并减少了水稻地上部分对镉的积累和镉向地上部的运输。低硒处理对土壤中镉的钝化以及对镉胁迫的缓解作用均显著优于高硒处理。与对照相比,不接种L.macroides时高硒处理反而造成水稻镉含量显著增加。接种L.macroides使水稻生物量增加了1.79倍,降低了水稻的硒含量,使SOD和CAT活性升高,根际土壤有效镉含量下降了18.46%,降低了水稻对镉的积累和运输。外源硒和接种L.macroides的交互作用对水稻硒、镉积累和运输均有显著影响,低硒、接种处理可以降低水稻镉含量,而高硒、接种处理可减少镉向地上部分的运输。研究表明,适量的硒和接种DS15可以降低土壤中镉的有效性,减少水稻对镉的积累和运输。  相似文献   

20.
从江苏省扬州、南通、常州和徐州等地的水稻根、茎和种内分离获得了内生细菌276个菌株.以乙炔还原法测定,其中234个菌株具有联合固氮活性,占供试菌株总数的84.8%.根据乙炔还原活性(ARA)大小,将水稻内生固氮细菌分为3类:强固氮活性EARA,>100/μmol·(h·mL)-1]菌株,占总数的2.1%;中等固氮活性[ARA为1~100/μmol·(h·mL)-1]菌株,占总数的81.2%;弱固氮活性[ARA≤1μmol.(h·mL)-1]菌株,占总数的16.7%.5个强固氮活性菌株经转管培养20代后,其固氮能力表现稳定.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试验,固氮活性强且稳定的菌株J115和G161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其ARA分别为20 987.820 0和9 212.313 0/μmol·(h·mL)-1.通过菌液蘸根和喷雾接种,这2个菌株均能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水稻苗期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株高分别增加6.9%~17.1%、16.7%~31.0%和15.3%~2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