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罗寅 《技术与市场》2006,(5A):12-12
现在建筑业已进入全面节能的建筑时代,建设部要求的(民用建筑为主)节能标准为:建筑外墙须加装EPS自熄型聚苯乙烯保温板,并在保温板表面涂抹腻子及墙漆以构成建筑外墙保温系统,俗称给建筑穿棉衣,使建筑具有保温、隔热、防水、防渗、装饰为一体的低成本节约功能。  相似文献   

2.
聚苯板外墙保温,能提高建筑外墙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居住环境,有效减少能源消耗,环保节能。本文介绍聚苯板外墙保温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方法、质量要求,可作为建筑保温施工作业技术参考。保温与节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在我国保温节能型新型建筑正在兴起。在众多建筑保温节能措施中,采用聚苯板外墙保温,其导热系数小,压缩强度高,用于北方能减少冬季采暖能耗,用于南方可提高夏季空调效率,能有效地减少热桥效应。作用明显,技术成熟,已逐步成为业主的首选。从事聚苯板外墙保温施工,投入设备少,投资收益快,市场潜力大,盈利前景好。目前…  相似文献   

3.
外墙保温隔热是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之一,而外墙保温面层的裂缝成为保温建筑质量中的重症,其抗裂性是墙体保温体系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一旦保温层、保护层发生开裂,墙体保温性能就会发生很大改变,非但满足不了设计的节能要求,甚至会危及墙体的安全;针对外墙保温体系的特点,对其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控制措施,改进施工技术与方法,完善外墙保温工艺技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青 《技术与市场》2022,(1):112-113
外墙保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工艺的核心要点,建筑施工单位正确运用外墙保温技术,可满足建筑外墙的隔热与保温性能标准,从而改善建筑环境的居住体验.主要针对建筑外墙保温的施工工艺技术及其应用要点进行分析,合理改进与优化建筑外墙保温施工工艺,提高建筑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5.
周冠武 《国际木业》2008,(11):49-49
日本:在9月1日生效的《日本工业标准》基础上,日本纤维板、刨花板生产厂家联合会(共有17家会员公司)制定了隔热保温人造板标准。隔热保温板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可用作榻榻米地板、保温地板、外墙的基材。随着隔热保温板用途日益多样化,制定配套的性能标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节能型建筑已经普遍推行,建筑节能主要从外墙、屋面、门窗等方面提高维护结构的热阻值和建筑的密闭性,达到节约建筑物的使用能耗的目的。本文主要阐述建筑单体外保温、屋面保温、楼地面保温和门窗节能等方面的措施要点。  相似文献   

7.
外墙保温是推广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从粘结剂的主要成份着手,分析了粘结剂的粘结原理,粘结强度的影响因素,由此得出了确定粘结方式是根据保温板沿厚度的变形,而粘结剂对保温板起到的是边界约束作用的结论。所以,不断调节粘结方式,控制保温板沿厚度方向的最大变形,就可以确定粘结方式。  相似文献   

8.
朱丽 《技术与市场》2007,(11):16-16
目前,我国在房屋建筑节能保温方面的应用还并不多,大部分房屋建筑并未采用保温材料,而已有的保温材料和技术也多从建筑外墙入手,一般为板材保温材料,在施工时需要添加粘结剂或钢筋网架等固定设施,造成施工成本高、容易脱落、表面极易产生裂纹、保温差、防水性能差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已成为建筑业新的发展趋势,建筑外墙保温的施工工艺和保温材料的选用,直接影响着外墙的装饰效果及保温效果。外墙真石漆保温一体板是集保温材料和装饰材料为一体的新型材料,在施工过程通过锚固和胶粘等工艺固定在外墙外表面,同时起到装饰和保温的效果,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外墙工程施工工艺的通病。探讨了外墙真石漆保温一体板施工工艺,以期为外墙保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热流计法对两种常用型建筑外墙的传热系数进行现场测量与分析。计算和实测轻型木结构建筑和混凝土建筑外墙结构的传热系数,比较评价这两种不同外墙类型与结构的热工性能,并确定其建筑复合外墙热工级别和适用区域。研究表明,两种常用型建筑外墙体的传热系数的理论值与实测值一致;轻型木结构建筑外墙热工级别达到Ⅲt级,可用于寒冷、夏热冬冷地区;钢筋混凝土外墙结构较厚,但其保温效果较轻型木结构差。上述以期对轻型木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建筑节能保温优化设计及其工程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浅析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常用的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应用情况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在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建筑节能真正得以更好地实施。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不同时期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的热工性能优化设计工作,笔者以南京地区A、B两幢轻型木结构建筑四种不同外墙体为研究对象,实测外墙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四种不同组合外墙体的传热系数,并分析了两幢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舒适度。结果表明,实测A、B两幢建筑的外墙体传热系数值均0.4 W/(m~2·K),达到严寒地区热工性能设计标准。其中A幢软木外墙体建筑的保温性能优于B幢防腐木外墙体建筑;A、B两幢外墙体传热系数测试值与其理论值相对误差分别为3.51%和11.40%。上述以期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轻型木结构居住环境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不同时期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的热工性能优化设计工作,笔者以南京地区A、B两幢轻型木结构建筑四种不同外墙体为研究对象,实测外墙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四种不同组合外墙体的传热系数,并分析了两幢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舒适度。结果表明,实测A、B两幢建筑的外墙体传热系数值均<0.4 W/(m^2·K),达到严寒地区热工性能设计标准。其中A幢软木外墙体建筑的保温性能优于B幢防腐木外墙体建筑;A、B两幢外墙体传热系数测试值与其理论值相对误差分别为3.51%和11.40%。上述以期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轻型木结构居住环境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14.
利用CFD软件模拟了所构建的新型绿色单户在外墙不保温、外墙保温层厚度分别为50mm和80mm情况下的室内温度场。结果表明:新型绿色单户建筑不带外墙保温,室内热源表面温度为303K时,室内最大温差为8K ,室内温度主要分布在282~284K ,室内热源表面温度为308K时,室内最大温差为10K ,室内温度主要分布在285~287K ;新型绿色单户建筑带外墙保温且保温层厚度为50mm ,室内热源表面温度为303K时,室内最大温差为6K ,室内温度主要分布在290~291K ,室内热源表面温度为308K时,室内最大温差为5K ,室内温度主要分布在292~293K ;新型绿色单户建筑带外墙保温且保温层厚度为80mm ,室内热源表面温度为303K时,室内最大温差为5K ,室内温度主要分布在292~294K ,室内热源表面温度为308K时,室内最大温差为7K ,室内温度主要分布在294~295K。  相似文献   

15.
张林 《林业建设》2008,(2):80-82
阐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强调房屋建筑节能要做好总体规划设计,介绍适合北方国有林区基层林场的节能环保新技术及外墙节能保温环保技术在该区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外墙保温施工技术为研究核心,详细阐述了外墙内保温、内外混合保温、外墙外保温等,并提出了问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住宅建筑日益增多,保温节能在墙体上的应用也随之增大,尤其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墙体保温更是不可缺少的。能源的减少使节能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现代住宅建筑既要保温又要节省能源,就我国来说节能保温的技术方法很多,保温材料的技术发展使得保温节能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本文主要论述了墙体的保温节能技术和材料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强化轻型木结构墙体热工性能的研究工作,笔者采用建筑围护传热系数现场测试法,对内置两种材质的玻璃保温棉在同一轻型木结构房外墙围护结构进行现场传热系数测定,以此比较墙体保温系数的测试值与理论值,并优选保温棉填充材料。结果表明,墙体内填充材料为玻璃保温棉A的墙体的隔热保温性能优于玻璃保温棉B。对轻型木结构墙体进行传热数值计算,得到各组成材料温度的计算值与测试值具有同向可对比性,因此可用复合材料理论预测木结构热学性能。有助于提高我国轻型木结构房屋墙体结构的传热现场测试技术水平,为轻型木结构房屋的墙体结构的节能保温等优化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主要研究了一种保温节能建筑板的构造、设计、制造工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节能建筑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大量保温节能材料已达不到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且钢结构板材规格单一、保温效果差,以及施工工艺复杂、监管难度大、易造成开裂、脱落、渗水、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北方地区的冬季期间,一般民用宅普遍存在着能耗大室内温度偏低问题,室内温度不仅低,而且在墙根、墙角处多有结露、上霜、冰冻的现象出现。呼中区年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8°C,年平均气温才零下4°C。按照这样气温计算外墙的厚度得74公分,可是,就呼中区一般建筑外墙仅49公分厚,这样的房舍怎能不冷呢? 在八五年呼中政策允许个人建房为了经济适用,又能保温节能,只有空心墙方能达到目的。我曾设计的平房住宅外墙为49公分厚空心墙较49公分厚实体外墙住宅,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少用一百五十块红砖,一样面积的房子每年要省三分之一烧柴,经过十年的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