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当优9号作双晚栽培有较强的杂种优势。1989年参加南方粳杂高产示范竞赛,在庐江、舒城和桐城等县种植1145.0亩,亩产405.2公斤,其中20余亩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该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中,亩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直接效应值为0.8240,穗总粒数次之(0.6171),结实率的直接作用也较大(0.3654)。亩产500公斤的穗粒结构:每亩20—22万有效穗,每穗120粒左右,结实率75—80%,千粒重26克以上。主要栽培技术:培育多蘖壮秧,适时早播早栽;合理密植,建立高产群体;肥、水促控,培育健壮个体;强化后期管理,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相似文献   

2.
对金优463在赣中北作双季早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穗数/hm2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每穗粒数紧次之。当穗数少于36×105/hm2和产量在7 200 kg/hm2以下时,增穗是增产的关键;当穗数多于39×105/hm2和产量在7 500 kg/hm2以上时,关键是提高粒数/穗。还提出了金优463高产的穗粒结构及其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3.
对淦鑫688在鄱阳湖区作双季晚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每公顷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当每公顷穗数少于2.55×106和理论产量在每公顷8.80×103 kg以下时,增穗是增产的关键;当每公顷穗数多于3.00×106和产量在每公顷1.00×104 kg以上时,关键是提高每穗总粒数.还提出了淦鑫688高产的穗粒结构及其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4.
杂交稻威优35、威优64的高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相关、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方法,分析1984年福建16个县杂交早稻威优35、威优64在120块高产田的产量结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找出栽培的主攻目标。1985年又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如下: 1、威优35、威优64都表现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或净作用最大,结实率次之。说明要获得高产,增加总粒数是关键。 2、通径分析表明,威优64以增加有效穗数来提高总粒数的直接作用大,威优35则以增加每穗粒数来提高总粒数的作用大。即威优64在保持一定穗粒数的基础上以增加有效穗数来达到增产,威优35则以保穗数攻大穗来获得高产。 3、威优35的总粒数与结实率的矛盾尖锐。分析结果表明,每公顷355.05万穗,每穗177.9粒可以协调高产,发挥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别用四种统计分析方法,对皖稻27号产量及其构成产量的四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构成产量的四因素对产量均有积极作用,作用大小顺序依次为亩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同时,构成产量的四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增进的关系。并提出亩产5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构及主要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1987~1988年,高邮县武宁乡大卢村连续两年进行了花培汕优63杂交稻百亩连片高产栽培。1987年丰产方面积为105亩,平均亩产622.5公斤;1988年丰产方面积为104.1亩,平均亩产705.5公斤,比1987年亩产增86公斤,增产13.3%。其中亩产705公斤以上的面积占56.73%,最高田块749公斤/亩,创我县水稻高产纪录。 1988年百亩丰产方的产量结构为:平均每亩有效穗17.8万,每穗总粒数160.1粒,每穗实粒142.9粒,结实率89.3%,千粒重28.6克,与1987年相比,每亩增穗1.14万,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黎平县水稻的最适硅肥量,在配方肥的基础上施用不同量的硅肥,分析水稻的经济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施硅后水稻的产量增加,处理2(纯氮12公斤/亩,五氧化二磷7公斤/亩,氧化钾10公斤/亩,基肥施硅钙肥20公斤/亩)有效穗、总粒数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14.530万穗/亩,173粒/穗和83%;以处理2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96.7公斤/亩和558.67公斤/亩。黎平县当地适宜硅肥用量为20公斤/亩。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第Ⅰ报中高产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及生理性状的分析基础上,着重对水稻亩产600—700公斤的产量构成因素及枝梗粒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4个产量构成因素中,结实率、千粒重是限制超高产的主导因素,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一级枝梗的粒数、粒重、结实率等诸性状,明显地优越于二级枝梗,且产量的70%左右来自一级枝梗上的直接结粒数.经分析表明,一个穗的空,秕粒主要来自二级枝梗粒,二级枝梗对结实率及千粒重的负效应很大.N_3(倒4节间)长度对穗实粒数的负直接效应亦最大,由此可见,在保证单位面积足够穗数和穗粒数的前提下,高产再高产的关键在于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结实率的关键又在于增加一级枝梗粒数和控制N_3节间的伸长。  相似文献   

9.
特优航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选育的,2003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晚季在闽侯县南屿镇“省千亩水稻新品种示范片”试种,结果表现产量、米质等都较好,获得农民的认可。 一、产量表现 该组合产量结构合理,亩有效穗18.4万,穗长25厘米,每穗总粒数125.6粒,每穗实粒数102.1粒,千粒重30.5克,亩产506公斤,比对照两优2186亩增91公斤。  相似文献   

10.
高产田鲁麦22号产量构成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6年对鲁麦22号小麦亩产550kg以上的20块高产田进行了分析。该品种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7**、0.9767**和0.8651**;三因素间偏相关关系分析,亩穗数与穗粒数间有微弱的正相关,但与千粒重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穗粒数与千粒重间有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净作用分别为0.7343、-0.0529和-0.1641。表明亩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是该品种的主攻方向。通常亩产600kg的适宜产量构成为30.86~31.98万穗/亩、44.8~46.8粒/穗、千粒重48.9~51.5g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蜀丰108两年盆周山区区试产量结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蜀丰108亩有效穗数、穗平实粒数二者对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线性效应,千粒重未达显著水准;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以亩有效穗数最大,为0.6814,每穗实粒数次之,为0.4270,千粒重最小,为0.1281。高产栽培必须在增加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粒重,力争实现亩有效穗22—26万,穗平实粒92—103粒,千粒重25.35—26.77克的产量结构夺高产。  相似文献   

12.
双晚粳杂当优9号的高产结构及增产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粳型杂交水稻的优势是显然存在的。但在粳杂强优组合及其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尚缺乏理论指导,粳杂优势利用进展缓慢。为此,1987年以来,我们在筛选适宜庐江县生态条件下栽培的强优组合的同时,对当优9号的肥料运筹方式、栽插密度等方面做了一些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一、试验经过和方法 1987年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引进4个粳杂组合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产量高、抗性强的组合当优9号。1988年针对它的特征特性,分别进行了生产试验、肥料试验和密度试验。 1.对比试验。供试材料有当优C堡、六优C堡、当优9号、当优15和鄂宜105。采用对比法排列,鄂宜105为对照,每隔两个供试组合设一对照区,重复两次。小区而积50.0米~2,株行距10×16.7厘米。6月17日播种,7月22日移栽,每穴栽两粒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9108高产群体特征,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粳9108从中产到高产主要通过每穗总粒数的增加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主要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相关分析表明,南粳9108产量与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通过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负效应最大,生产上应协调好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关系;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虽然没有每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明显,但各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F优498、川优6203和旌优127这3个杂交稻品种油后直播栽培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方法]在示范田进行油后直播栽培示范,多点取样统计有效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穗重和产量,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F优498产量和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川优6203和旌优127产量和有效穗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单穗重、穗着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穗实粒数(F优498);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着粒数、结实率、单穗重(川优6203);单穗重、有效穗数、结实率、穗着粒数、千粒重、穗实粒数(旌优127)。[结论]在实际生产中,要使各产量性状协调,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用具有代表性的辽粳系列8个水稻品种,通过对不同品种产量及生理基础研究,总结出高产优质辽粳系列水稻品种株高105~115cm,穗长14~18cm,一次枝梗10~13个,二次枝梗15~22个,有效穗数285~330万穗/hm2,每穗粒数100~120粒,千粒重24~25g。提出进一步提高辽粳系列水稻品种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成穗率、每穗粒数和成粒率;辽粳系列水稻新品种选育应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并注重对经济系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两系杂交稻新组合深两优1813的高产栽培技术,并通过对百亩片的调查取样,进行了深两优1813产量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个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次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也较大;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穗数与实粒数之间矛盾较为尖锐,千粒重和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呈微弱正相关。最后提出了深两优1813在超高产栽培下使单产达15 t/hm2的目标产量,产量结构应达到以下标准:有效穗290万穗/hm2左右,每穗实粒数22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7.5 g。  相似文献   

17.
赣晚籼39号的产量结构分析与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阐述了赣晚籼39号的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效穗和千粒重,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因此提出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促壮秆大穗,提高群体质量,通过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来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8.
川西平原雨养条件下地膜覆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川西平原雨养条件下地膜覆盖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可增加水稻的穗长、一次技梗数、单穴穗数、穗着粒数和穗实粒数,但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在雨养条件下,所有覆膜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单茎干物重均比对照高,覆膜处理对经济系数影响较小;除移栽密度较低的半覆膜处理6外,所有覆膜处理的综合经济效益均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19.
对2004~2008年国家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早籼早中熟组区域试验中23个两系早杂组合的29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穗实粒数与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有效穗次之。该作者认为长江中下游早中熟两系早杂,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应着重选择大穗型、高结实率的组合,同时兼顾早熟性,这样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覆膜旱作水稻生育特点及其适宜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覆膜旱作水稻栽培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水稻分蘖持续时间长,分蘖旺盛,分蘖苗多但成穗率低,平均50%左右;旱作水分胁迫光合生长,全生育期延长半个月以上;与同等肥力水平水作相比,旱作水稻平均每穗粒数减少10粒以上,每穗实粒数减少15.9~19.6粒,千粒重下降1.2~1.5g,最终减产20%左右,且减产幅度随稀植程度增大而加剧。旱作每公顷产谷7500kg(以上)的栽培条件是:施纯氮180.0kg,N∶P∶K约3∶1∶2,栽插密度10.5万穴/hm2,双本栽,在此基础上适当增施氮肥和提高栽插基本苗数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