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燃料乙醇是一种理想的生物质能源。甘薯是中国生产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之一,符合中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对重庆市甘薯生产与利用情况的初步调查,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对重庆市利用甘薯发展燃料乙醇的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重庆市甘薯燃料乙醇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为每年100万t左右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
木薯产业应科学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的重点是液体燃料,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从广义上来说,植物都是生物质能源,但真正具有开发价值的植物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能人工种植:二是加工成本低;三是加工能耗低。目前发现符合以上要求的作物有4个:一是甘蔗。但目前用甘蔗生产酒精比生产蔗糖经济效益要低很多,是不可取的;二是甘薯。甘薯产量高,生产周期短,营养成分高于木薯,但淀粉含量比木薯低,更适用于加工食品,若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三是甜高粱。甜高粱粗生易种,产量高,是生产燃料乙醇的理想原料,但其最适宜种植区域在黄淮以北地区,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四是木薯。广西等地的生产实践证明,木薯产量高,原料成本低,加工技术基本成熟,经济可行,是足以与甜高粱媲美的生产燃料乙醇的热带生物质能源作物,可在短期内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四川农业科技》2009,(4):60-60
为了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十大特色种植业的要求,配合《四川省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2)》的实施,四川省农业厅将生物质产业(甘薯、葛根)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来抓,并先行启动了生物质产业——甘薯、葛根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的研究与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与全球最大的酶制剂制造商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举行的秸秆能源化利用与生物质能源发展研讨会上,探讨了生物质能源的未来发展之路.专家表示,生物燃料是实现低碳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中国是生物质能源丰富的国家,仅秸秆可获得总量就达6.87亿吨,纤维素乙醇的生产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德宏州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的发展状况,对其原料木薯、甘薯和芭蕉芋3大作物2006年、2007年在德宏州各乡(镇)的种植面积、境外种植情况、加工企业情况、收购、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深入调查,数据由各县(市)农技推广中心统计.针对德宏州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尹兆明 《现代农业》2007,(12):76-78
能源短缺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力开发新的能源,特别是生物质能源,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新的产业。本文从世界以及我国目前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广阔前景,从需求、成本、效益、政策扶持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结合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现状,就巴彦淖尔市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优势,提出巴彦淖尔市发展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7.
新高粱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甜高粱作为生物质能源作物,具有光合速率高、生物产量高、茎秆含糖高和酒精得率高等特点[1~6].以其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可作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替代品.同时,燃料乙醇有利于大气环境改善;与汽油相比,环境污染可降低30;以上.选育早熟、高产、高糖的甜同粱品种-新高粱3号,并开展高产、高糖、低成本的栽培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利用新疆独特的自然资源,开发再生性能源与相关化工产品,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将有效缓解能源危机,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它包括植物、动物及其排泄物、有机垃圾等几大类。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是人类可开发利用的主要新能源之一。据估计,植物每年贮存的能量约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1%。事实上,生物质能源是人类利用最早、最多、最直接的能源。至今,世界上仍有15亿以上的人口以生物质作为生活能源。生物质燃烧是传统的利用方式,不仅热效率低下,而且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生产电力,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巴西利用甘蔗开发出生物乙醇代替汽油。巴西司机使用“灵活燃料”车,这机动车可利用乙醇和汽油的混合燃料。或是纯乙醇燃料,并推广使用“flex fuel”型驱动,依据汽油和乙醇的比例进行自动调整。灵活使用燃料。巴西销售的70%的汽车都是“灵活燃料”车,因此对乙醇的需求增加,使乙醇价格创新高。但目前该国的甘蔗原料供应无法满足乙醇的加工需求。  相似文献   

10.
开发燃料乙醇部分替代汽油使用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论证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可行性,以玉米基燃料乙醇为例进行了生命周期内的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发展玉米基燃料乙醇不仅能在总量上减少能源消耗、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经济、环境效益,更大的社会效益。同时指出了目前玉米基燃料乙醇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世界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世界生物质能源的总体生产状况及变化趋势,然后对主要燃料乙醇生产国和主要生物柴油生产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及其在世界所处的地位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最后指出,未来世界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趋势是发展非粮生物燃料;研发纤维素乙醇技术,促进规模化生产;开发工程微藻,实现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天然产物分离》2005,3(6):17-17
印度是一个油气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已探明的油气资源仅占世界的0.8%,所需原油的70%依赖进口。印度政府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也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将生物柴油、乙醇、生物燃料气和生物合成气等生物燃料的发展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生物柴油和乙醇因具备大规模发展的条件而倍受政府重视。印度消耗的柴油远超过汽油,因此政府认为发展生物柴油产业对印度经济的影响将比乙醇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13.
文章提出保障甘薯原料有效供给是利用甘薯发展燃料乙醇产业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分析了国内外甘薯种植发展与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利用甘薯发展燃料乙醇及其原料有效供给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实用技术》2013,(6):20-21
1、背景技术能源农业就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可供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利用的能源。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源。我国的燃料乙醇生产已初步形成规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高淀粉甘薯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分析了四川省甘薯种植业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把甘薯种植业的生产目的从目前以鲜薯喂猪、食用为主的自给性生产转变为加工甘薯淀粉及其变性淀粉产品、生产生物质燃料乙醇的商品性生产,论述了发展高淀粉甘薯种植业战略的作用与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2001—2013年,美国燃料乙醇产业快速发展,平均年产量达到了76.47亿加仑(1美制加仑=3.785 411 8L),其中2011年达到创纪录水平139.29亿加仑(大约占到了汽油总消费的10%),之后产量都稳定在130亿加仑以上。美国燃料乙醇产量的增加是为了实现美国2007年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中所规定的可再生能源标准(RFS)。该政策强制性的要求国家交通燃料中应当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2013年,美国燃料乙醇排世界第一位,达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作为一种能源产业的燃料,它的到来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的。生物质燃料本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储存下来的太阳能,意思就是哪里有阳光、土壤、空气和水分,哪里就有绿色植物,而且,只要太阳辐射能存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永远不会停止,生物质能源也就永远不会枯竭。那么,根据我国生物质能的特点来分析,农村地区生物质燃料热水采暖的环保性以及经济性,通过与燃气热水采暖的对比,我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农村采暖炉将会遭受到市场的淘汰,而生物质燃料热水采暖将拥有更好的市场前景。事实上,生物质能源是人类利用最早、最多和最直接的一种能源,迄今世界上仍有15亿以上的人口,以生物质作为主要生活能源。在矿物能源日渐枯竭的今天,人们也逐渐地意识到,我们必须要依靠以绿色植物为来源的生物质能源。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燃料乙醇用甘薯新品种选育"项目的立项背景、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取得的成果及今后甘薯育种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巨大缺口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据统计,2007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46亿吨,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2007年5月,农业部出台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我国可转换为能源用途的作物和植物品种有200多种,目前适宜开发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农作物主要有甘蔗、甜高粱、木薯、甘薯等。  相似文献   

20.
木薯作为我国热带地区的新型优势产业,可缓解能源紧缺的压力、提高环境质量,也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通过介绍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源的紧迫性,分析我国发展木薯产业生产燃料乙醇的四大优势及其市场潜力,由此提出未来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