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银杏-小麦间作系统水热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银杏 -小麦间作系统的热量效应 (白天 )和水分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小麦抽穗 乳熟期 ,晴天间作系统总辐射量比单作 (麦田 )系统低 7.6 % ,阴天时二者差别不大 ;晴天间作系统净辐射通量比单作系统高 5 .6 % ,阴天时比单作系统低 1.9% ;晴天间作系统潜热通量比单作系统低 6 .8% ,阴天时二者相差极小 ;晴天和阴天间作系统的感热通量均低于单作系统 ,分别约低 5 2 .6 %和 11.1% ;晴天间作系统土壤热通量比单作系统高 2 1.8% ,阴天时比单作系统低2 5 .0 %。(2 )小麦拔节 腊熟期 ,间作系统小麦日蒸腾速率比单作麦田低 18.4 % ;小麦抽穗 腊熟期 ,实际区域面积 (1.4 3hm2 )内系统总蒸腾耗水量为 36 .4 5m3·d- 1,其中小麦占 91.7% ,银杏占 8.3% ,说明整个系统蒸腾耗水以小麦蒸腾耗水为主 ;系统内麦田土壤贮水量随带距的变化呈抛物线状分布 ,对比单作麦田 ,间作系统总体平均可使麦地 0  10 0cm土壤贮水量提高 6 .84 % ;间作系统小麦叶片水分利用率比单作麦田约高 4 .0 %。  相似文献   

2.
农林复合系统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水量平衡原理,并结合土壤水分动力学法,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中林—草×牧模式、林网—桐粮(小麦)间作模式和林网—梨×粮(小麦)间作模式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1)林×草×牧模式中,林木对降水具截留作用,截流量不足降水量的10%,故对林下牧草的生长影响不大;(2)林网—桐×粮(小麦)间作模式可降低12.0%的农田蒸散耗水量;(3)林网—梨×粮(小麦)间作模式中,0~40cm土层含水量比对照点约高14.0%,对冬小麦的灌浆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生姜间作系统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生姜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生理效应,产量效应及土地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单作姜园平均可使生姜冠层叶温降低2.5℃,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6%,对比清耕果园,可使0-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提高8.5%,可使生姜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16.6%,苹果光合速率提高10.0%,生姜和苹果单位产量分别提高3.1%和2.0%,间作系统土地当量值可达1.64,总体土地利用率可提高64%。  相似文献   

4.
间作型人工林气象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项研究利用晴天条件下的实测资料,对间作小麦的毛白杨、山楂林的气象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间作型人工林的动力效应非常明显,林内各测点的防风效能平均在45%以上,最大达62%。由于林木对气流的阻挡、摩擦及碰撞,林内的湍流交换明显比旷野麦田弱。(2)间作型人工林内的空气温度、土壤热通量等热力参数均比旷野的大。(3)林内的水文效应也较明显,相对湿度提高4%左右,0~20cm上层的土壤湿度提高2%~3%,蒸发量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多行带、大带距梨农间作为试材,分析了梨树与作物长期间作的可行性。结果表明:7a生的梨、农间作的年均纯收入,4行带梨农间作为10326元/hm~2,2行带梨农间作为9909元/hm~2,分别是一般农田的1.42倍和1.36倍;是同龄梨园的1.12倍和1.07倍。土地当量为1.31~1.24。另外分析了间作地光照强度分布规律,耗水规律及梨树的胁地效应。  相似文献   

6.
根据农业气象学原理计算了枣农间作系统枣带的遮荫范围和日照时间,测定了光强及间作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南北走向枣带的遮荫范围、间作系统的日照时数、光强及小麦群体的光合速率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其格局为:遮荫面积比例近冠区>远冠区>带中间;日照时数、光强、光合速率带中间>远冠区>近冠区,带中间和远冠区的光强条件接近,二者显著优于近冠区。在光饱和点以下,光强与光合速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光照条件的主要因素是枣带的高度和带距。南北走向枣带高4.5~5.0m,带距15~25m的枣农间作系统,其光照条件能够满足一般农作物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核桃-黄豆农林复合系统中不同种植位置间作作物在不同水分、光照条件下的水分利用和碳代谢,为更好了解种间相互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2017年,在太行山南麓低山丘陵区核桃-黄豆农林复合系统中,测定不同种植位置黄豆在旱季(7月中旬)和雨季(8月下旬)的土壤含水量、凌晨和正午水势、正午茎秆导水损失率(PLC)、株高和基径、生物量以及根、茎、叶的非结构性碳(NSC)含量。【结果】1)在旱季,随着与核桃树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黄豆凌晨和正午水势下降,正午茎秆PLC上升,距核桃树1. 5和2. 5 m的黄豆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较大,距核桃树0. 6 m和单作的黄豆光合速率偏低,但总体上间作和单作的黄豆气体交换没有显著差异。旱季生物量、根冠比和NSC随着与核桃树距离增加而增大。2)在雨季,除距核桃树0. 6 m处土壤含水量偏低外,其余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含水量比旱季高60%以上。不同种植位置黄豆凌晨水势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单作黄豆正午水势更低,茎秆PLC较间作黄豆严重。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生物量、NSC含量、根冠比均随着与核桃树距离增加而增大。根、茎、叶NSC含量均显著高于旱季,主要由淀粉储藏增加引起。【结论】在旱季,不同种植位置黄豆水分状况均受一定程度的干旱影响,复合系统中间作黄豆水分状况好于单作,但旱季水分胁迫没有显著影响光合作用和生长;遮荫的影响覆盖了水分状况改善的作用。在雨季,复合系统中黄豆主要受遮荫影响,距离树木越远生长情况越好。在研究年份水分不是主要限制因子的情况下,间作互利作用未体现,而复合系统中的光能竞争会导致间作黄豆生长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麦田间作黑木耳技术,是在黑木耳地栽技术的基础上探索的一种新式栽培技术。该技术在穆棱镇徐家村已试栽成功。该技术省工省力,充分利用土地,亦可省去了地栽木耳用的遮阳网 (每亩约需投资 1000元左右 ),麦田间作还能防止杂菌污染,木耳收获后可将废菌袋还田养地,增加土壤的有机肥。很适宜在小麦种植地区大面积推广。 1麦床制作:选靠水源近的地块,作东西走向的麦床,床宽 1. 4m,长度依地块而定,床高 5~ 10cm,每床种植 6垅小麦,小麦间距 20cm,床间 40cm为作业道,待小麦长至 10cm时进行消毒,床面用 500倍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溶液…  相似文献   

9.
利用接有厚环乳牛肝菌、赭丝膜菌和彩色豆马勃3种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接种体的2年生日本落叶松移植苗木,进行大面积山地人工造林。结果表明,不同菌根化苗木造林成活率、树高年生长量等各项生长指标,均比对照有大幅度提高,其造林成活率为92.6%~98.7%,比对照提高6.2%~9.0%;保存率提高6.3%~9.9%,树高、地径年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增加8.0%~35.3%和2.1%~33.5%.  相似文献   

10.
1观测地点自然概况兴胜村农田防护林体系是典型的东北农区林网网格化的防护林体系,该村位于北纬47”28’,东经124”25’,年均温度ZC,年均有效积温2500℃,年降水量400~450mm,年蒸发量1589.4mm。干燥度1.4,年均相对湿度64%,森林覆被率30%。土壤为典型的碳酸盐黑钙上,观测林网网格为435inX307m,树种为小黑杨,17年生,4行,平均树高14m,平均胸径21cm,测技长3.5~4m,枝下高4m。林网内农作物为小麦、大豆,均为南北垄。2观测实验仪器和方法实验仪器:天空辐射表,辐射电流表,直射辐射表,三角架(高1.3m)。观测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
Since the shelterbelt systems of 1,092,260 hm~2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thirteenyears from 1978,have formed 526,541 networks and protected 13,619,400 hm~2 land in westernpart of Northeast region of China.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work we did in the last five years,the results of research project showed that the shelterbelts had improved the environmentsignificantly.A parameter of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temperature,moisture and wind in thenetworks(E_c=246.52-12.17E+0.58T+6.58U)which is an active method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shelterbelt on farmland,is around 21.1-30.9mm/month improving the moisture state in dryseason,helping the crop yield increasing on the average by 19.8%.The effective accumulatedtemperature(≥10℃)incrcases by 71℃;the cropland area which suffered from wind and frostdamage decreases by 80-90%,the grass coverage on the pastureland and grass production in-creases by 13% and by 49.4-72%,rough protein,rough fat and nitrogen-free extract of grassincrease by 3.34%,2.4% and 8.4%separat  相似文献   

12.
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落叶松枝条基径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黑龙江省五营林业局丽林林场30株人工落叶松2 190个枝条基径数据为例,利用逐步回归技术建立了落叶松枝条基径模型:BD=b1+b2DINC+b3DINC2+b4DBH.DINC2。然后,利用S-PLUS软件中的LME过程,拟合线性枝基径模型。采用AIC、BIC、对数似然值和似然比检验等模型评价统计指标对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拟合枝条基径模型时,b1、b2、b3同时作为混合参数时模型拟合最好。为了矫正混合模型构建过程中产生的异方差现象,把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加入到枝条基径混合模型中。指数函数显著提高了枝条基径混合模型的拟合效果,并且消除了异方差现象。模型模拟表明:对于大小相同树木,枝条基径随着着枝深度(DINC)的增加而增大,对于大小不同的树木,枝条基径随着胸径(DBH)的增加而增大。林木的胸径变量很好地反映了不同大小树木的枝条基径的变化。在不知道详细林分信息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树木变量合理地预测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枝条基径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非线性混合模型的落叶松树干削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大青川林场84株人工落叶松解析木数据为例,采用Max和Burkhart分段削度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利用SAS软件中的似乎不相关回归过程得到该分段削度模型的4个参数和2个拐点参数同时估计。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P<0.000 1)以及模型检验(F=31 392.30,P<0.000 1)都证明该分段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落叶松树干干形变化。然后以该分段模型为基础模型,采用非线性混合模型的方法,建立落叶松人工林树干削度混合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当考虑样地效应影响时,b1,b2同时作为混合参数时模型拟合最好;当考虑树木效应影响时,b2,b4同时作为混合参数时模型拟合最好。无论考虑样地效应影响还是考虑树木效应影响,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都比基本模型的拟合精度高,并且考虑树木效应影响要比考虑样地效应影响的精度更高。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混合模型通过校正随机参数值能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杉木种源对断面积模型影响的检验和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鸡公山、大岗山和洪雅种源试验的调查材料,用随机效应检查和固定效应检查两种方法检验和比较了同一地区不同种源对断面积生长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源试验中采用随机效应检查较好,固定效应检查容易造成差异显著的误判。随机效应检查的结果表明,同一地区不同种源的断面积模型相同。  相似文献   

15.
环境胁迫对植物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胁迫(如盐渍、干旱、低温、重金属等)作用于植物将会引起植物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代谢反应,严重可能会导致整个植株死亡。作者综述了逆境对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效应,诣在探讨植物受环境胁迫后其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为植物的受损机理以及抗逆研究提供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6.
闽南桉树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长和经济效益2方面分析了桉树施肥各处理的施肥效果,结果表明:桉树施肥效果明显,施肥各处理树高生长增加了1.81%~49.40%,胸径生长增加了1.2%~25.2%,单株材积增加了10.59%~105.57%,施肥效率达到10.7%~113.1%,产出与投入比达到0.80~7.33.综合树高生长、胸径生长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The varying (local) parameter(s) in site index models can be treated as fixed or random. Two primary subject-specific approaches to height modeling, the dummy variable method (fixed individual effects) and the mixed model method (random individual effects), were compared using Chapman–Richards type models fitted to second-rotation loblolly pine (Pinus taeda L.) data from a designed experiment. For height prediction of new growth series, tested on our validation subset data, the mixed model provides a new (local) parameter prediction method (termed as mixed predictor), which generally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recovering local parameters (the least squares (LS) predictor we used). However, using the LS predictor, both the dummy variable estimation method and mixed model estimation showed almost identical prediction results. With multiple pairs of height–age measurements, no big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empirical site index prediction between the LS and mixed predictor. Theoretically, one main advantage of the mixed model approach is the ability of its mixed predictor to predict several local parameters using a single height–age pair. However, our empirical results failed to support this point.  相似文献   

18.
选用生产上较常用的Ag 、Na 、Ca2 、Cu2 、Mn2 、Pb2 、Zn2 、Fe2 共8种金属盐离子进行试验,研究其在活体条件下对松墨天牛纤维素酶3种组分(Cx酶、C1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4 h后,Fe2 对纤维素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离子浓度为1、2 mmol·L-1时Cx酶分别增加4.35%和9.76%,而其余7种离子则抑制纤维素酶的活性,尤其Ag 、Cu2 和Pb2 抑制纤维素酶活性作用效果显著,低浓度时Cx酶分别下降35.20%、36.84%和32.49%;但处理7 d后,参试的8种金属离子对该纤维素酶系表现为一致的抑制作用.随着离子浓度(0.1~50 mmol·L-1)的升高,金属离子的酶抑制效应加剧,Cu2 对Cx酶的抑制作用相应为30.56%~92.55%(短期效应)和25.32%~95.78%(长期效应).虽然Ag 、Cu2 和Pb2 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Cu2 的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使其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宁化县木荷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木荷与杉木、马尾松不同混交方式、混交比例的混交林、木荷纯林的生长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木荷更适宜种植混交林,杉木×木荷3∶1比例混交林的木荷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生长量均比杉木×木荷2∶1混交林及木荷纯林更好,具有显著性差异。混交方式以水平带状混交林分生长更好,水平带状混交木荷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平均冠幅均比垂直带状混交及木荷纯林高。杉木与木荷混交应控制好木荷的混交比例,否则会影响混交效果,而且到一定年龄时对林分应进行间伐,控制好林分密度,促进林分生长。  相似文献   

20.
榆紫叶甲不同发育历期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是近年来城市绿化树种榆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并且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已经对榆树生长造成巨大的影响。针对榆紫叶甲的3个主要发育历期进行药剂防治试验,试验得到一种作用效果较好的药剂(8%绿色威雷微胶囊剂),其在榆紫叶甲的各个发育历期中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同时,对比不同历期的防治效果发现,幼虫期是防治榆紫叶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