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与玉米套作是贵州山区旱地的主要耕作制度,通过对套作模式的分析比较及综合效益评价,总结提出了黔西北山区马铃薯与玉米双行聚垄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全区推广应用.实行马铃薯与玉米双行聚垄套作,既适当提高了作物的种植密度,又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马铃薯和玉米的种植效益.在生产上要重点抓好良种选择、精细整地、双行聚垄套作、科学施肥、强化中耕管理和适时收获等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作物高产栽培模式,增加作物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收入,对马铃薯单双行起垄栽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行起垄栽培与双行起垄栽培相比,总结薯数多20.3个/21m2,结薯率多3.0%;增产2281.5kg/hm2,增产率10.37%。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是一项能够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提高光能及水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保肥、保全苗、抑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的作用;在我地区实现稳产、高产、高效目标,推广该项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是一项能够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提高光能及水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技术;在龙江县的试验表明,在同样施肥水平下,大垄双行栽培比常规清种  相似文献   

4.
近年,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在贵州山区旱地较为普遍,实行马铃薯与玉米单套单技术,既能适当提高了作物的种植密度,节约数目不多的耕地;又能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马铃薯和玉米的种植效益。在提高农民收益的同时,也使得马铃薯与玉米套作技术被农民较好的掌握,为贵州地区经济发展及技术推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马铃薯与玉米套作在贵州山区旱地较为普遍,实行马铃薯与玉米单套单技术,既能适当提高了作物的种植密度,节约数目不多的耕地;又能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马铃薯和玉米的种植效益。在提高农民收益的同时,也使得马铃薯与玉米套作技术被农民较好的掌握,为贵州地区经济发展及技术推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垄双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是适宜齐齐哈尔地区的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按需分次精准灌溉与施肥能显著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省时省力,增产增效。本文从滴灌系统安装、精细整地、科学选择品种、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玉米大垄双行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把大垄和覆膜结合起来,解决了高纬度地区积温和密度不足问题,采用伏秋整地,南种北移,增肥间作,精细管理等措施,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挖掘了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实现了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一项通过耕作制度改革,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地温、显著提高光能的先进栽培技术。具有提高土壤保水供水能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玉米抗倒伏能力率等功效,最重要的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该项技术有两种模式:一是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可增产15%以上。二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平均可增产10%左右。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2.85以上。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及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通过耕作制度改革,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显著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的先进栽培技术。该项技术具有培肥地力、保墒、保肥、保温等功效,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特点。1大垄双行栽培技术1.1适宜区域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适宜在我省大部分玉米种植区域,该项技术增产效果可达10%以上。1.2技术要点1.2.1精细整地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110cm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一种以改进玉米传统种植方式,即由常规栽培的65-70 cm增加至110cm的大垄,采用垄上双行,小行距40cm,垄间相邻苗行间大行距70cm,全田苗行平均行距55cm的栽培方法。通过合理密植,提高玉米光、热、水、肥利用率,调节密植群体内单株个体的田间配置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在生产中增产潜力大、栽培技术新。是一种适合于大型农机作业的先进玉米栽培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黔西北山区玉米双行聚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选用良种、选地整地、播前准备、培育壮苗、适期移植、科学施肥、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一项通过耕作制度改革,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地温、显著提高光能的先进栽培技术。具有提高土壤保水供水能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玉米抗倒伏能力率等功效,最重要的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该项技术有两种模式:一是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可增产15%以上。二是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平均可增产10%左右。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2.85以上。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是一项能够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提高光能及水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保肥、保全苗、抑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早熟、增产的作用;在我地区实现稳产、高产、高效目标,推广该项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近年来的试验研究,从选用优良品种、培育壮苗、选地整地、标准开沟、施足底肥、适时移栽、双行错位单株定植、起垄覆膜和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辣椒双行聚垄单株定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加快毕节地区辣椒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夏 《新农业》2012,(7):23
马铃薯大垄双行高产栽培技术是以深松、起垄、深施肥及合理密植等技术组装集成的综合栽培措施。近年来,阜新市引进试验示范该项技术,取得了较高的效益。通过试验对比,大垄双行比常规畦作栽培增产15%以上,合格薯商品率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大垄双行早熟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品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增效技术。文章综述了玉米大垄双行早熟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伏秋整地、精选良种、适时早播、测土施肥、合理密植、化学除草、防治病虫、及时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7.
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能够提高光能及水肥利用率、增加积温,显著提高产量的先进栽培技术。它是通过对耕作制度与方式的改革,使玉米植株能够充分发挥边行优势与边际效应,显著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的先进栽培技术,此栽培技术具有培肥地力、保肥、保湿的作用从而达到显著增产、增收的目的。一、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概述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就是把原来2条65cm宽的小垄合并成130cm宽的大  相似文献   

18.
正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能够提高光能及水肥利用率、增加积温,显著提高产量的先进栽培技术。它是通过对耕作制度与方式的改革,使玉米植株能够充分发挥边行优势与边际效应,显著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的先进栽培技术,此栽培技术具有培肥地力、保肥、保湿的作用从而达到显著增产、增收的目的。1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概述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就是把原来2条65cm宽的小垄合并成130cm宽的大垄,即把原来65cm均匀行距变成窄行行距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东北地区已经广泛应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以及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在实际种植当中取得了较好的增收增产效果。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和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是从垄型设计,种植密度,工艺流程,增产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东北地区大垄双行玉米种植提供参考性价值。1玉米大垄双行机械化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主要是结合了机械化技术,双行密植技术,机械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垄作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率、产量、土壤含水率、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针对宁夏雨养农业区,在海原县树台乡马铃薯种植基地,设置6种垄作方式,于2016—2017年开展了马铃薯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覆膜可明显提高马铃薯的出苗率,其中覆白膜处理的出苗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年内单垄双行白膜全覆和单垄双行白膜半覆的出苗率较高,平均分别为89.5%和88.5%,比单垄双行处理分别高出了21.7%和20.2%。2年内覆黑膜处理的出苗率为81.7%~82.1%。(2)覆膜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其中以单垄双行黑膜全覆处理的产量最高,该处理在2016年(贫水年)和2017年(丰水年)分别比单垄双行处理增产89.9%和57.4%,平均增产73.6%。其余覆膜处理增产为55.2%~61.6%。(3)与不覆膜相比,所有覆膜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单垄双行黑膜全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与单垄双行处理相比,2年水分利用效率增量平均为76.3%,其余覆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增量为52.1%~66.4%。(4)2016年和2017年覆膜处理的纯收益分别是单垄双行处理的10倍以上和1.6倍以上,在贫水年覆膜更加必要。2年试验均为单垄双行黑膜全覆处理的纯收益最高,平均纯收益为11 895.7元·hm(~-2)。因此得出最适宜本地区的垄作方式为单垄双行黑膜全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