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虾病毒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依据90年代关于对虾病毒病的资料,就对虾病毒的病原、诊断技术、预防进行综合述评,总结概括了对虾病毒病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邓灯 《水产学报》2005,29(1):74-78
白斑综合征可以导致养殖对虾短时间内大面积死亡,是迄今为止对虾养殖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本试验采用巢式PCR法对2001年采自黄渤海的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旨在较全面地了解黄渤海野生中国对虾携带病毒状况。各群体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朝鲜半岛南海岸群体55%;渤海湾群体35%;辽东湾群体94.7%;海州湾群体47.4%。结果显示,中国对虾几个产卵场群体均不同程度地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辽东湾产卵场群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推测人工孵化苗种放流、海湾的地理和水质条件与中国对虾的WSSV感染率相关。而中国对虾野生群体携带病毒对于对虾养殖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只有从无特异病原(SPF)及抗特异病原(SPR)对虾养殖群体的建立着手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由于对虾携带病毒而可能导致的病毒性疾病的暴发。同时,应该重视海区污染的治理,减少病毒病暴发的诱因。本试验建立了快速检测WSSV的PCR方法,1pg病毒核酸仍可检测到,为白斑综合征病毒病的防治及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陈剑锋  谭振福 《齐鲁渔业》2006,23(10):26-27
近年来,我国的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养殖技术逐渐提高成熟。但对虾病毒病的暴发和流行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根本解决,造成的影响大、损失重。影响严重的常见对虾病毒主要有白斑病毒、桃拉病毒、肝胰腺细小病毒等。由于感染的病毒寄生于体细胞内,治疗比较困难,为了有效地防治南美白对虾的病毒病,科研及养殖人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大量的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4.
从1974年在佛罗里达的墨西湾北部桃红对虾中首次发现对虾杆状病毒以来,感染这类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病毒种类已发现近20种。这些病毒作为主要病原体已经在世界各地养虾地区出现。一目前已知有9种病毒在西半球对虾中流行,5种已作为严重的病原出现于一种或多种养殖对虾中。病毒病也严重影响东半球对虾养殖业,在印-太地区及东亚的对虾养殖地区,至少发现12种(群)对虾病毒。12种(群)对虾病毒中的5种已被证实(报导)能引起严重的区域性流行病,其中的两种病毒已造成印-太和东亚地区大面积的虾病流行。尽管有近20种不同的对…  相似文献   

5.
虾病大体上分为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两大类。目前我国已查明的对虾养殖疾病有40多种,其中育苗期疾病近20种。虾病对育苗工作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影响虾苗的产量。 1.病毒病 对虾育苗期发现的常见病毒有: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日本对虾中肠  相似文献   

6.
冯东岳  钱冬 《南方水产》2011,7(1):78-83
文章概述了中国2005~2009年凡纳滨对虾(Penaeus vonnamei)白斑综合征(WSD)和桃拉综合征(TS)的发病特点及流行情况,分析了2种病毒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分析表明,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桃粒综合征病毒(TSV)后,TS的发病率为9.22%~12.39%,死亡率12.74%-24.74%;WSD的发病率为4.50%~9.12%,死亡率10.62%~18.95%。TSD的发病率高于WSD,死亡率除2007年外也高于WSD。  相似文献   

7.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IHHN)为对虾主要病毒病之一,近些年,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在流行病学和诊断方面受到重视,但其致病机理鲜有报道。本研究首先构建了IHHNV CP原核表达载体,纯化CP蛋白并制备多抗,抗体效价达到1︰51200;利用匀浆、超速离心方法分离未感染IHHNV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鳃细胞膜蛋白;用VOPBA和HIS PULL–DOWN方法筛选凡纳滨对虾鳃细胞膜IHHNV CP受体,分别将疑似的蛋白条带进行LC-MS/MS分析。结果表明,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热休克蛋白90(HSP 90)、酚氧化酶原2型、Na+/K+-ATP酶α亚基4种蛋白能与IHHNV衣壳蛋白产生相互作用,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可能参与病毒的入侵及细胞病变的产生。其具体作用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自对虾病毒流行病暴发之后,海水池塘的对虾养殖业急速滑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攻克对虾病毒病,从而积极探索海水池塘的综合利用技术,虾蟹贝混养是目前海水池塘的综合生态养殖主要模式。浒苔是一种大型底栖藻类,不仅是造成2008年青岛近岸海域绿藻的主要凶手,而且给海水池塘养殖带来了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由于水产动物病毒病的流行,在世界范围内给水产养殖业,尤其是鱼类、对虾类和贝类养殖产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病毒的分离纯化作为研究病毒病的必要手段,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综述了这3种水产动物病毒分离纯化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产》2011,(5):53-53
对虾杆状病毒病是由对虾杆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虾幼体、仔虾和幼虾。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是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又名PvSNPV,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属地位未定成员。  相似文献   

11.
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原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举例阐明了病毒(及类似病毒)病原引起的突发性传染病给我国特种水产养殖业带来的重大损失和潜在威胁;分别对国内外爬行动物(包括鳖)、两栖动物(包括蛙)、虾、鳗等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原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概述;将已知的病毒种类和中英文名称,按不同宿主归类列出;并根据最新资料以及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对上述几种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原研究的动态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2.
陈剑锋 《齐鲁渔业》2006,23(7):25-25
对虾病毒性疾病有多种,如白斑病毒、桃拉病毒、黄头病毒等。多年来,科研人员对病毒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代生物检测技术得到较多应用,如酶联免疫吸附(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探针斑点杂交等,发表了较多提取病毒、改进病毒检测方法等文章。检测方法越来越简易、灵敏,并开发有WSSV、TSV等病毒检测试剂盒。利用现代生物检测技术诊断对虾病毒病对监测养殖生产中的疾病流行趋势有一定的作用,但各种检测方法大都局限于国家机构的实验室进行,难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是什么原因使先进的检测技术无法服务于养殖生产?现结合生产以及科研实践进行多方面探讨,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1 “超大规格超高效益”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超大规格”指的是生物学体长14~18cm的对虾。自从1993年对虾暴发病毒病以后,北方养殖中国对虾一般6月中旬到7月发病出池,对虾的生物学体长一般在6~12cm,我们把这一体长范围的中国对虾称小规格虾。目前在一定单产情况下,其规格达到生物学体长12~14cm,这可以认为是大规格虾。因此,我们把14~18cm的虾称超大规格虾。  相似文献   

14.
对虾病毒性疾病有多种,如白斑病毒、桃拉病毒、黄头病毒等。多年来,科研人员对病毒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代生物检测技术得到较多应用,如酶联免疫吸附(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核酸探针斑点杂交等.发表了较多提取病毒、改进病毒检测方  相似文献   

15.
应用PCR和RT-PCR技术对4种对虾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探讨了应用PCR和RT-PCR技术对4种主要的对虾病毒进行检测的方法。同时使用该方法检测了对虾天然饵料--卤虫中的4种对虾病毒。结果显示,含病毒核酸的阳性对照样品分别扩增出了大小为824bp,705bp,260bp和216bp的预期产物,但未能从卤虫样品中检测到此4种病毒的存在。本文报道的病毒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特点,可以用于进出口贸易中对活体或冰冻对虾,虾苗,对虾饵料等进行相关对虾病毒的检疫,也为制定我国对虾病毒检疫检验规范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1 鱼类病毒病1.1 概述 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小的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的种类很多,它随生物进化过程同时存在,即进化过程中有多少个生物物种,即有多少种病毒。 世界上的鱼类,近56%的品种有病毒病。鱼类共有100多种病毒,对鱼类能致病的病毒有10多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产行业标准《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诊断规程第1部分:PCR检测法》(SC/T7203.1-2007)的方法,对2011-2013年期间我国沿海7个省市主要养殖对虾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对虾样品进行该病毒携带情况的筛查。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0.07 fg,相当于大约20个病毒拷贝。结果显示,639份样品的HPV阳性检出率为18.47%。其中,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中均有阳性检出,且仔虾、幼虾、成虾各个阶段均可检出HPV,表明HPV已在我国养殖对虾中存在并流行。本研究结果为对虾养殖生产提供了疫病的科学数据,为我国养殖对虾中该病的流行情况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虾养殖过程中,白斑综合症、桃拉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危害很大,常常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养殖对虾死亡。研究工作者发现:暴发病毒病的虾常常还伴有弧菌类感染。而对虾瞎眼病、对虾红腿病、对虾幼体菌血症和对虾荧光病等疾病的病原体又都是弧菌。所以弧菌在养殖业中的危害不容忽视,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产行业标准《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诊断规程第1部分:PCR检测法》(SC/T7203.1-2007)的方法,对2011-2013年期间我国沿海7个省市主要养殖对虾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对虾样品进行该病毒携带情况的筛查。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0.07 fg,相当于大约20个病毒拷贝。结果显示,639份样品的HPV阳性检出率为18.47%。其中,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中均有阳性检出,且仔虾、幼虾、成虾各个阶段均可检出HPV,表明HPV已在我国养殖对虾中存在并流行。本研究结果为对虾养殖生产提供了疫病的科学数据,为我国养殖对虾中该病的流行情况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对虾病毒病的流行,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monodonbaculovirus,MBV)为肠感染病毒,主要感染肝胰腺和前中肠的上皮细胞核。其宿主范围较广,可感染多种养殖对虾,但主要感染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其仔虾感染率和致死率均可达100%,养成期虾感染率63.6-100%,多数虾池为90%左右。由于对虾病毒病缺乏特效药治疗,放对其应采取综合防治的原则,如育好苗、管好水、科学技何及应用一些抗病毒的中草药治疗等。其中虾苗质量的优劣对养成期的对虾的生长及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