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苜蓿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RAPD标记分析10份苜蓿属(Medicago L.)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苜蓿优秀种质资源开发保护和杂交育种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33个引物在这10份材料间共扩增出353条带,其中263条带为多态性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4.5%,各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5~17条不等;遗传距离范围为:0.488~0.686,平均值0.59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份材料大体划分为3类:草原1号、草原3号、美国苜蓿王和达菲成为第1类;雅酷、呼盟、蒙古和锡盟是第2类;秋柳独自成为1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内蒙古6个群落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不同种群野生华北驼绒藜种水平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PB)达到98.0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298 4和0.455 7;依据PPB、h和I估计的各种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依次为PA>PB>PD>PC>PE>PF。华北驼绒藜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4.333 2,大于1。根据聚类分析,大致可以将6个群落华北驼绒藜种群分为荒漠化草原种群和典型草原种群。生境片断化目前尚不足以导致华北驼绒藜特定基因丢失,发生遗传漂变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3.
驼绒藜属植物是饲用价值较高的超旱生半灌木,有重要的生态利用价值.在查阅国内外对驼绒藜属植物研究利用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该属植物的研究进展、分类、分布、生态作用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针对生产中提出的种子短寿命、直播困难、生产利用缺乏等问题,介绍了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驼绒藜课题组的具体科研思路和科研进展.一是针对种子短命问题,开展了驼绒藜转录组的分析和控制基因的定位研究,目前已获得20 G的数据和完整的驼绒藜叶片组织的转录组集合,测序结果与信息将用于后续的种子寿命相关技术研发,期待实现能够延长种子寿命的产品或新材料;二是在种子直播技术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采用小面积育苗后大面积移栽方式,将广泛应用于林业苗木生产的小面积育苗技术应用于驼绒藜属植物;三是针对生态应用技术,把自主知识产权的驼绒藜品种应用在干旱地区、盐碱地以及矿区植被恢复3个类型地区推广利用,使得驼绒藜属植物在生态恢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在驼绒藜属植物的营养价值评价研究方面,开展了驼绒藜属植物颗粒饲料制备和替代苜蓿营养饲喂肉羊的研究,期待开拓饲料资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驼绒藜属植物是饲用价值较高的超旱生半灌木,有重要的生态利用价值。在查阅国内外对驼绒藜属植物研究利用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对该属植物的研究进展、分类、分布、生态作用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针对生产中提出的种子短寿命、直播困难、生产利用缺乏等问题,介绍了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驼绒藜课题组的具体科研思路和科研进展。一是针对种子短命问题。开展了驼绒藜转录组的分析和控制基因的定位研究,目前已获得20G的数据和完整的驼绒藜叶片组织的转录组集合,测序结果与信息将用于后续的种子寿命相关技术研发,期待实现能够延长种子寿命的产品或新材料;二是在种子直播技术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采用小面积育苗后大面积移栽方式,将广泛应用于林业苗木生产的小面积育苗技术应用于驼绒藜属植物;三是针对生态应用技术,把自主知识产权的驼绒藜品种应用在干旱地区、盐碱地以及矿区植被恢复3个类型地区推广利用.使得驼绒藜属植物在生态恢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在驼绒藜属植物的营养价值评价研究方面,开展了驼绒藜属植物颗粒饲料制备和替代苜蓿营养饲喂肉羊的研究.期待开拓饲料资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三种驼绒藜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北驼绒藜、驼绒藜和内蒙驼绒藜染色体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9,华北驼绒藜为二倍体,驼绒藜为四倍体,内蒙驼绒藜为六倍体。这三种植物即使在同种植物内常因产地不同其核型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沙打旺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RAPD技术对我国沙打旺育成品种,地方材料和野生材料的遗传多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打旺野生材料的多态性明显高于育品种和地方材料,在13份品种(材料)中,山西沁野生沙打旺基因多样性最大,山西五台山野生沙打旺多态位点比例最高,沙打旺生材料总基因多样性和平均基因多样性均大于育成品种和地方材料,其遗传变异幅度最大,而育成品种最小,沙打旺野生材料间遗传分化明显,其基因分化系数比育成品种和地方材料间大。 相似文献
7.
8.
三种驼绒藜属植物花粉粒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华北骆绒藜、驼绒藜和内蒙驼绒藜18种供试材料花粉粒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共 粒均为球形,具散孔,分布均匀,孔圆或圆形。外壁上具颗粒状纹饰。三咱植物花粉粒在大小、孔的数量、孔间距、孔的直上壁内、外层的厚度及其外壁纹饰上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重要的豆科牧草,了解栽培品种的遗传关系和遗传距离对于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甘肃省11个苜蓿栽培品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苜蓿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0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132条谱带,其中107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条带比率(PPB)高达81.1%;天水苜蓿和定西苜蓿之间的Roger’s遗传距离较远(0.4610),而与陇中苜蓿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近(0.1406);进一步的AMOVA分析显示苜蓿种群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内(61.25%),有38.75%的遗传变异发生在种群间,种群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RAPD技术分析了玳瑁的遗传多样性。用20个随机引物对中国南海海域玳瑁7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共扩增出1 351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193条条带。在检测到的193条条带中,多态性条带为6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比为35.8%,条带大小在200 bp~3 000 bp之间,7个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82 9~0.1813,平均遗传距离为0.132 7±0.029 9,表明中国南海海域玳瑁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应加强该区域玳瑁种质资源的保护。采用类平均聚类法(NJTREE)构建了7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子聚类图,表明该7个玳瑁个体没有形成种群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DNA提取方法及RAPD反应体系进行探讨,建立了适应偃麦草基因组DNA提取的方法及优化的RAPD反应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据Jaccard相似系数,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判定32份偃麦草种质材料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改良常规CTAB法,即对样品先进行洗涤并提高CTAB含量到3%可提高偃麦草DNA的提取质量。(2)对100条随机引物进行筛选,共筛选出18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以此对32份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64条带,多态性条带为93.7%。(3)以遗传相似系数为依据,对32份偃麦草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0.373处可将供试偃麦草种质资源划分为5大类群。 相似文献
13.
胡枝子属植物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利用RAPD标记分析胡枝子属14个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对其60个10碱基随机引物进行筛选,选择能产生多态性谱带的20个引物,共获得209个RAPD标记,182个显多态性,占总谱带数的87.08%。居群间观测等位基因数A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1.8708和1.586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3344和0.4921,揭示了居群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介于0.1006-0.651之间,14个材料的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有相同的趋势。本研究对胡枝子属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育种利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4个绵羊品种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小尾寒羊、大尾寒羊、洼地绵羊、滩羊 4个绵羊品种的亲缘关系。从 10 0条引物中筛选出的 16条引物 ,共扩增出 14 6条带 ,其中 94条表现出多态性 ,占 6 4 .4 %。它们间遗传距离较小 ,小尾寒羊与大尾寒羊、洼地绵羊、滩羊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0 .0 6 4 9、0 .0 6 73和 0 .10 2 8,用UPGMA法构建了树状聚类图。结果显示 ,小尾寒羊、大尾寒羊和洼地绵羊首先聚一起 ,说明它们亲缘关系较近 ,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据推测滩羊也起源于蒙古羊 ,但它生活在陕西、宁夏等省 ,与山东环境条件差别较大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生了变异 ,这可能是滩羊与其它绵羊间遗传距离大的主要原因。在本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各品种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5.
12个无芒雀麦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PD分子标记对12个无芒雀麦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9条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87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9.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45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51.72%.无芒雀麦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性条带数为76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7.36%,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33,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843.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2735,说明无芒雀麦的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种群内.聚类结果显示,部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例外,这可能与人类的广泛栽培加大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黑龙江省境内收集的24份野生桑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揭示其遗传分化关系,以利于对耐寒、抗旱类型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价值的准确鉴定和评估。从20个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4个有效引物,对24份野生桑树种质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27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73条,多态性比率为99.3%,单引物对每份种质材料扩增获得的条带数在2~5条之间。24份野生桑树种质材料的遗传距离在0.047~1.000之间,其中,杜蒙2号和杜蒙3号,宁安1号和宁安3号两组种质材料的相似性最大,杜蒙3号和宁安3号的相似性最小。24份野生桑树种质材料的亲缘关系与其地域分布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