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深圳市城市水土流失现状及监督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城市水土流失问题。经过多年的治理,城市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解,大范围水土流失危害的发生频率较低。截止2012年深圳市水土流失面积已降至42.73km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26km2。但还应看到,人为因素在深圳市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治理好深圳市水土流失的有效对策是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确保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实施并发挥效用。本文重点分析了深圳市在预防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方面所做的举措,以期为全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苍南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9.75km^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导致局部地区植被大量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当前存在水土保持意识不强、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不全等问题,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采取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深入宣传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多方筹资增加水土保持投入等措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相似文献   

3.
对当代林业水土保持作用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水土保持林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森林 ,其布局、配置、树种结构、经营及其发挥的水土保持能都具有本身的特殊性。水土保持林的效益主要取决于林地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状况。对湖南、江西两省水土流失概况的调查结果表明 ,尽管森林覆被率高达 5 1 4%和 5 3 % ,林地中的水土流失仍十分明显。原因是目前的森林质量和功能都无法与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原始森林相比 ,其地表组成物质太少且单一 ,地面粗糙度低 ,起不到对地表径流的阻挡作用 ,致使地面径流汇流时间缩短 ,洪水下泄快并容易形成洪水叠加 ,导致洪涝灾害加剧。同时 ,应该承认森林效益具有迟效性 ,指望现代营造的、还不完全具备水土保持林功能的“假森林”在短期内发挥效益是不现实的。只有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才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4.
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湘西自治州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主要形式有崩岗、滑坡、泥石流等。分析了水土流失现状和影响因素,阐述了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在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基础上,辅以辅助治理措施,建议采取以预防为主、加强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诸因素分析及治理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入手,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我国水土流失的情况,剖析了水土流失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展望了水土保持的美好的前景,确保我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浅析黑龙江垦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黑龙江垦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总结水土保持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并针对黑龙江垦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9种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预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论湖南省“四水”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湖南省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卫星遥感资料,湘、资、沅、澧等四水中上游山丘区侵蚀面积占全省侵蚀面积的71.5%,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矿山乱挖滥采及新建、扩建工程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强化生态环保意识,大力植树造林,调整林种结构,对坡耕地进行改造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综合治理,重点治理,是防治“四水”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与防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省每年新增的水土流失面积约2万多hm2。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约占新增水土流失面积的10%,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占的90%,工程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占人为因素的50%以上。因此,工程侵蚀是产生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防治的重点对象。本文主要针对工程侵蚀提出其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是水利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江西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普查的技术要求,对全省进行了有史以来首次全面的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成果数据,从其与水土流失变化面积的对比、与历年来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面积的对比、与森林面积的对比等方面对普查成果进行了分析,为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和宏观决策、加快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淮河流域近年来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本文采用黑林水文站12年的降水、径流及泥沙资料,根据流域水土保持与河流泥沙分布情况相关性,通过分析降水量与径流量及径流量与含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近年来生产建设活动等人为因素是造成流域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流域今后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石灰岩地区森林培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灰岩广泛分布于我国,其特殊的生态特征,促进了石灰岩地区植物区系朝着特有化发展。在总结我国石灰岩地区造林立地分类、适生树种、植苗造林技术和区域营造林综合开发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应着重加强石灰岩地区先锋造林树种的品种选育、工程造林技术最优化和标准化、区域综合开发营造林模式研究,为加快推进石灰岩地区森林植被恢复进程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山区小流域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分析密云县潮关西沟封育区天然次生林的生态修复效果。研究表明:经过近20年的封育,林分的郁闭度提高了近0.2,林场的林木覆盖率从7.2%提高到93.8%,生物多样性、林木生物量、植被群落,都有所增加。平均林分郁闭度超过0.4,比封育前提高0.1~0.2,植被覆盖度超过90%,林木在截留降水、提高林地蓄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黄泛平原风沙区不同造林年限林地的土壤风蚀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土壤风蚀深度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而降低,1a、3a造林地整体呈风蚀状态,分属于中度与轻度风蚀,5a造林地蚀积平衡,为微度风蚀,8a造林地以堆积为主。各林地在不同月份间的蚀积状况不同,1a造林地各月均为风蚀状态,8a造林地仅在1月、2月有轻微风蚀。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呈降低趋势,而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呈增大趋势,但造林5a后,这一趋势减缓并趋于稳定。林地内微地形起伏造成行间风蚀深度、容重、非毛管孔隙大于树下,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含水量小于树下。该研究可为林地经营及其风蚀防治、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石漠化区治理措施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明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选取3种治理措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坡改梯,并以撂荒地为对照,通过长期定点监测,探索了治理措施与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治理措施和治理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坡改梯均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质量指数亦得到显著的改善。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总体上优于坡改梯。此外,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能够明显优化土壤碳氮比例。但是这两种措施中土壤碳磷比(C/P)相对较高,且土壤碳磷比(C/P)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这反映出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的土壤面临土壤磷素缺乏的风险。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中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最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措施可能会因土壤磷素缺乏导致植被恢复效果不佳。石漠化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其过程中需要通过人工干预以实现石漠化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砒砂岩区沙棘林生态工程减洪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水保法"计算沙棘林在砒砂岩区的减洪减沙效益,分析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林生态工程的减洪减沙量,以及对研究区直接入黄支流的减洪减沙作用。结果显示:研究区流域内沙棘林占流域内总林地面积的比例逐年增大,沙棘林的减洪减沙量也逐年增大,从2002年到2008年,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等三支流沙棘林平均每年总减洪量480.84万m3,总减沙量302.65万t。研究结果对砒砂岩区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丹江口库区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为库区土壤侵蚀的防治提供借鉴性意见,从而为制定保障丹江口水质安全的措施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2002—2013年),分析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同时利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模型RUSLE对土壤侵蚀量进行模拟分析,探讨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丹江口库区在2002—2013年期间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集中在林地、耕地、灌草地之间的转移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张,具体表现为林地面积扩大了13.72%,耕地面积小幅增加了5.76%,而灌草地面积大幅减少了37.61%,建设用地增长了2.40倍。丹江口库区2002,2008,2013年均以微度侵蚀占主导。库区土壤的整体侵蚀强度减轻,但土壤侵蚀在城市扩张地区增加明显。[结论]丹江口库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壤侵蚀强度的改变主要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政策措施和城市扩张的影响。库区的土壤侵蚀程度在总体上具有降低的趋势,但在城镇化区域,土壤侵蚀状况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太行山地区森林植被林冠一次降水截留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土壤层贮水量数据,分析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贮蓄能力,采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对森林植被的综合涵养水源能力进行评价,旨在为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呈正相关,且最大持水量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的90%以上,表明土壤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最重要的一层,是整个森林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贮蓄库和调节器;2)针叶林中油松和侧柏的冠层一次降水截留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其林冠结构更加适应该地区气象条件,林冠层降水再分配能力也优于其他林型;3)混交林郁闭度低,有利于林下灌、草丛的生长,其枯落物现存量比纯林和人工林更高,虽然林冠一次截留量低但林下具有丰富的枯落物层而更易涵养水源;4)天然林综合蓄水能力整体高于人工林,侧柏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综合蓄水能力仅次于刺槐、侧柏和油松天然林。综上可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天然林长期封育和合理控制优势树种密度及增加植被覆盖率对太行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该区综合水源涵养能力,可增加乡土树种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8.
滇中尖山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揭示滇中尖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特性,以滇中尖山河小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裸地、林地、园地)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抗蚀性15个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裸地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显著低于林地、园地,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裸地(12.72%)大于坡耕地(8.93%),且坡耕地0.25 mm团聚体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表现为裸地坡耕地林地园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园地和林地土壤的抗蚀指数、结构系数、团聚度、土壤结构和稳定性、抗分散强度和保水保肥能力最高,水稳性指数较大,分散系数最小,土壤抗蚀性能最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综合抗蚀指数大小顺序为园地(0.823 6)林地(0.520 4)坡耕地(-0.382 2)裸地(-0.961 8)。综上,实行人工造林能够显著提高原土结构稳定性,园地和林地在增加土壤抗蚀性方面有明显优势,加强人工林建设可作为研究区土壤改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首先总结了边坡水力侵蚀的基本规律,指出裸露的坡面是发生严重土壤侵蚀的重要场所,得出在所有影响坡面土壤侵蚀的因素中,坡面覆盖是最关键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各种边坡(或斜坡)从开始裸露到植被覆盖或工程覆盖之间的一段时间内的侵蚀控制问题,提出使用人工覆盖材料特别是侵蚀控制卷材是控制坡面土壤侵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滇中三种人工林群落控制土壤侵蚀和改良土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人工云南松群落、桉树—黑荆混交林群落、直干桉群落及无林地对照地表径流、土壤侵蚀的观测及林地土壤几个主要理化指标的分析表明 ,地带性植物种云南松形成的人工林群落及桉—黑荆混交林具有好的控制径流和土壤侵蚀的能力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也有较明显的作用 ,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在此基础上 ,论述了不同人工林群落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与土壤侵蚀的控制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