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的采摘是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因为合理的采摘能够保证茶叶收成的稳步增长。许多茶园因为不能及时合理采摘而减产。茶叶的收获和其他农作物的收获不同,我们在收获茶叶时夺取了茶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因此,良好的采摘制度应当取得最高的符合质量的茶叶产量,而又不致于损伤茶树的健  相似文献   

2.
成龄茶树最佳经济施肥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茶树抗寒性及其同工酶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电导法测定了凤凰水仙1号与福鼎大白茶的 F_1代的抗寒性;用不连续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分析了上述杂交组合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F_1代个体间的抗寒性差异极显著。F_1代个体的酯酶同工酶变异广泛,但无杂种酶带和互补酶带;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区带Ⅰ是抗寒性强弱的标志区带;酯酶同工酶酶带数与抗寒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叶片在茶树上的空间配置构成了叶片的冠层结构,它是接纳阳光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光效和形成产量的首要条件,茶树产量潜力,就是功能叶(成熟叶)吸收矿质元素进行光合作用,将其同化产物转移到新生芽叶中去的能力。掌握茶树这种产量潜力和叶片分布规律,就能有效地控制茶树,使更多的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自然生长的茶树叶片呈立体分布,无一定采摘面。而栽培茶树,在剪、采严格控制下,  相似文献   

5.
茶树起源的同工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同工酶研究植物的起源与传播,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茶树方面,迄今尚少见报道。茶树成熟叶片内的酯酶同工酶比较稳定,受树龄、季节及环境等因素影响小,具有稳定的遗传特性,可作为茶树遗传特性的生化指标。因此,本研究选用酯酶同工酶作为鉴定指标,对分布于我国各省的100余份茶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研究茶树的起源与传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有关TV—2号无性系茶树出现大量死亡的个别报导,引起了北印度地区茶农担忧。本文回顾了目前为止为查明该茶树可能的死亡原因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措施。调查表明:TV—2号茶树意外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属于生理方面的,即茶树不能从土  相似文献   

7.
秋梢从芽到第五叶,表现出3种酶谱共有15条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表达。酶带PX2为1至4叶的特异性酶带,PX13带的活性及总活性,随新梢的老化而递增。PX15带的活性在2和4叶中出现两个最高峰值。芽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各叶片比较,均达极显著水平。多酚氧化酶在芽叶中表达出6条酶带、两种酶谱。多酚氧化酶活性以芽和第三叶最低,而芽又比各叶片显著地低。在各部位间活性变化较大的酶带有 PL1、PL3、PL6等。秋梢中的酯酶同工酶谱共有9条酶带,各部位的酶谱均相同。但是酶带 ES13、ES14的活性表现出随叶片老化而递减  相似文献   

8.
茶树无性良种繁殖与采叶兼营良种对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技术措施都无法代替的,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无性良种茶园的经济效益,又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场经多年生产实践与摸索,认为无性良种茶园采叶与繁殖兼营效益显著。实行春采茶、夏留穗、秋杆插的...  相似文献   

9.
根具有固定、合成、储藏、吸收四大基本功能,根的生长情况直接决定了地上部分的生长及移栽的存活率。赵艳欢在对山杏播前断根对苗木存活率及生长的影响研究中指出,播前断根能够促发侧根,提高成活率。陈运凯等人的研究表明,先断侧根可以有效提  相似文献   

10.
茶树花器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乃兴 《中国茶叶》1996,18(5):18-19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茶树酯酶同工酶受树龄、季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小,具有较稳定的遗传特性.花器性状具有较强的遗传传递力,在植物分类学上常作为形态分类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对不同花期(露白、欲开、开放)以及不同茶树品种花瓣、花药的酯酶同工酶分析,探讨在鉴定茶树不同品种以及品种间亲缘关系中,以花器酯酶同工酶作为生化指标的可行性.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茶树扦插苗生长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生长分析方法简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对于研究茶树生长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很有用。迄今,茶树扦插繁殖法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育苗技术,但对于扦插苗生长模式的分析尚缺少研究。本文旨在分析茶树扦插苗的生长模式,从生理和营养角度论证苗圃管理技术的科学性,分析个别品种扦插繁殖能力低下的原因,以丰富和发展茶树扦插育苗理论。  相似文献   

12.
明确诱变因子对茶树遗传物质及生理代谢的作用特点,探索准确快速的突变体鉴定技术,是茶树突变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酶学研究已表明,同工酶是遗传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同工酶技术为从分子水平鉴别许多从外部形态上难以鉴别的突变性状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在茶树体内,酯酶同工酶是遗传性较为稳定的同工酶,本研究利用氮离子注入诱变技术,研究诱变茶籽M_1代茶苗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茶树氮离子束诱变育种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茶树优质资源的同工酶遗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 ,研究了蓝标 1号、日铸茶、举岩茶、汝城早芽、云桂大叶等 5份优质资源及其扦插后代的酯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酶带特征。结果表明 :举岩茶和其扦插后代的酯酶同工酶缺少了在其它四对材料中均出现的Rf =0 42的谱带。而汝城早芽和其扦插后代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Rf =0 39的谱带明显强于其它组的材料。而每一份优质资源和它们的扦插后代间在三种同工酶谱带类型和谱带的强弱上均未发现不一致的现象 ,从而在蛋白质水平上证明了扦插繁殖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引言随着茶树良种的逐步推广,良种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而目前茶树良种的繁育方法,普遍采用苗圃畦式短穗扦插。在生产上短穗扦插苗移栽建园后,往往由于起苗时伤根较多,加之难于带土,移栽当年出现较长时期的生长停滞现象,如果水肥管理不善,影响茶苗成活率和  相似文献   

15.
发展优质、高产、早生的无性系良种茶园,是茶叶生产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条件.近几年来,安徽省马鞍山钢铁公司茶场(简称马钢茶场)为满足10万职工对茶叶的需求,增强茶叶生产后劲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从1991年开始每年都从良种场购进无性系良种茶苗,发展良种茶园,到现在良种茶园已达1000余亩,茶树长势良好,效益开始显露,1994年以来已连续两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现根据本场几年来种茶实践的经验教训,谈一谈无性系良种茶苗栽植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茶树杂交F_1代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春林 《茶叶科学》1996,16(1):31-3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技术,对英红一号和乐昌白毛茶、英红九号和黄叶水仙两组正反杂交组合的103株F_1代及其亲本进行了过氧化物酶(POX)和酯酶(EST)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在杂种F_1代同工酶酶谱中出现了“互补带”和“杂交带”。对利用同工酶进行F_1代早期鉴定、杂种优势预测及杂交组合亲本的选择进行了讨论。利用同工酶预测F_1代中有15株具有杂种优势,其中有3株尤为突出。证明在茶树杂交育种亲本组合的选择中,双亲之间同工酶的差异越大,产生“互补带”和“杂交带”的概率就越大,也越易获得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茶树新梢形成的生物学问题,已为许多国家的研究者所研究。茶树无性系257号、121号和37号的有性和无性后代新j哨形成的生物学,以及这些茶树的生长、发育和新梢形成特性的研究,是我们的研究目的。生长试验于1972年布置在茶叶及亚热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叶》2012,(7):19
安徽省舒城县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是皖西地区最大的茶树良种无心土扦插繁育基地。本基地茶树扦插主要是夏季高温繁育,茶树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移栽成活率高。基地年扦插繁育100多亩。年出苗3000多万株。主  相似文献   

19.
70年代以来,茶树组织培养作为快速繁殖和遗传育种的一项重要手段在茶树育种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重视,许多中外科学家用茶籽子叶、成熟胚、未成熟胚、花药、叶柄、茎皮层等器官和组织作外植体,通过培养,均获得了完整植株.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先诱导芽苗分化.然后将分化的芽苗转入含有低浓度生长素或不含生长素的固体培养基上诱导生根,形成完整植株,再将完整植株移入营养钵中或土壤中.这种生根方式代价较高,而且每株无根苗的转移均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不但花费很大的劳力,而且由于污染机会的增多将增加无菌苗染病死亡的机率.所以说,无根苗的诱导生根仍是茶树组织培养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作者进行了无根苗水培诱导生根的研究,已先后从碧云、福鼎大白茶、阿萨姆种、龙井43等10余个品种的无根苗诱导生根.  相似文献   

20.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比较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赵东  刘祖生  奚彪 《茶叶科学》2001,21(2):94-98
根据已经发表的多酚氧化酶基因中的保守序列 ,设计兼并引物 ,利用nest-PCR技术 ,首次克隆了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该基因已经在GenBank上登录 ,登录号为AF2 69192。序列分析表明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与其它植物中的多酚氧化酶基因有较高的相似性 ,尤其在铜离子结合部位 ,所有的植物基本上一致。进化树分析表明 ,茶树的多酚氧化酶可以与大多数的木本植物聚合成一个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