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徐勇  韩国义 《水土保持研究》2002,9(4):139-143,146
总结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阐述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依据生态农业建设的系统特征和指标间的前后、左右关系理清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初步建立起了适用于黄土丘陵区的生态农业建设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一些新指标或重要指标进行了解析,最后以燕沟流域为例,检验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开发的水土环境效应评价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干域的水土环境特点,分析了水资源开发的水土环境效应间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水土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其构建原则,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大致框架,并就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及指标设置方法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高校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的重要性,提出了制定多媒体教学课件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介绍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多媒体课件评价指标体系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污染加剧的双重压力。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协调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划分和指标体系构建是开展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基本指标体系模式法、专家咨询法和实例验证法,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及指标体系,提出了将占比最大、影响最直接的县级农业规划纳入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建议;构建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大大简化了农业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提高了农业规划环评的可操作性,将为推进中国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讨论了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并构建了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所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Delphi评价模型,并以河南省内乡县的8个乡镇为评价对象,进行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从"珠治"试点工程开始到现在的"长治"七期工程,贵州省在5年的小流域治理实践中,初步确立了一套适合贵州山区小流域的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基础监测指标和监测评价指标两大体系,详细介绍了指标体系的内容。针对典型农户调查指标获取的难点,结合实际给出了获取该指标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乌拉特前旗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指出当前评价中指标体系建立的不足。认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科学合理地反映出所要评价的生态护坡系统的各项指标要求。建立了合肥市城市河道生态护坡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内容包括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类型及材料、稳定性、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4项指标要求,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评价结果良好地反映了四里河和南淝河生态护坡的特性。该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合肥市生态护坡的评价奠定了基础,对城市生态护坡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议遥感本底值及生态环境征兆图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生态环境特点结合遥感与信息技术,提出了针对大范围的生态环境遥感技术实施措施,建立可方便获取的生态环境遥感本底值,该指标体系可以对生态质量现状、环境容量、环境恢复能力有很好的反映,是可以业务化运行的指标体系.文章就该指标体系获取的技术及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另外,就学科前后的生态环境征兆图谱方面也做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评价农林复合系统及其农业生产管理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前提和关键。该文以陕西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为例,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环境污染状况指标、农副产品污染状况指标、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4部分构成,并运用该指标体系,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改进的标准赋权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对当地农林复合系统的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子峰  于兴修  马骞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175-177,181
近年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发展迅速,总结原有成果并推陈出新有助于寻求更为科学、系统、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进行归类和分析并对主要的评价方法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评价原则、建立了一套涵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作用,探索该区域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为该区域的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大量的实际调研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重点从生态系统视野分析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21世纪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土壤质量退化,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态农业市场需求不明确,其发展缺少规模生产条件;生态农业模式虽多,但高效、集约、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通过设立生态农业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完善基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一批生态农业先行试验示范县,构建多方联动的生态农业培训模式,提升和重构现代生态农业支撑体系。[结论]生态农业是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协同途径。未来黄土高原地区要全面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力度,科学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路线图,不断提升黄土高原生态文明水平,为加快形成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江都市作为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市(县)之一,按照总体规划,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重点实施了10大工程36个项目建设,全面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形成了江都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明显的生态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摸索出一条江淮平原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型生态农业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相耦合的结果,可以通过生态环境、农业资源、产业态势、经济效益来表征;文章首次依据其演变过程和效果选择其中的16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安塞县1998-2009年相关数据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特征,运用熵值法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述了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南地区6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为例,通过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社会经济情况及生态农业建设情况的研究,探讨了适合该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环县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作者的实地调查,对甘肃省环县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环县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人口压力过重,贫困人口多;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面积扩大;植被缺乏,人为破坏严重;耕地质量差,土壤垦殖率高;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多等。针对这些主要问题,提出本区域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基地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适用于此区域,对西部其它一些生态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地区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广西生态农业主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增进效益的建设策略及途径,提升促进广西生态农业的脱贫致富作用,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结合河北省实际,阐述了水土流失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影响,指出水土流失是山区生态农业的基础,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其基本形式,是下游平原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并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经过十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从规划、研究、建设、管理、推广等角度,总结出十大特点。实践表明,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生态农业,只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群众积极参与,认真实施总体规划,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功能和配套技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能建立起一个整体协调,持续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和推广生态农业建设提供良好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为案例,探讨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资源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和具体作法,并以此证明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