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明确河南鸡公山产小鱼仙草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掌握其化学组分,为小鱼仙草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采自河南鸡公山的小鱼仙草挥发油,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挥发油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莴苣菌核病菌)的熏蒸抑制作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组分。【结果】小鱼仙草挥发油对供试4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均低于10.00μL/皿;GC-MS法从小鱼仙草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2个组分,鉴定了20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822%;挥发油的主要组分为桉树脑(64.684%)、β-蒎烯(7.963%)、(Z)-3,7-二甲基-1,3,6-辛三烯(5.239%)和β-水芹烯(4.673%)等。【结论】河南鸡公山产小鱼仙草的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可作为熏蒸剂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控。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双花鞘花(Macrosolen bibracteolatus)寄生的挥发油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离分析,通过与计算机标准谱库对照鉴定了部分化学成分的结构,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双花鞘花寄生挥发油中共分离出65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41个化学成分的结构,已鉴定成分的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81.94%。化合物类型以萜类为主,含量较高的挥发油成分是α-芹子烯(23.30%)和(4αR-trans)-十氢-4α-甲基-1-亚甲基-7-(1-甲基亚乙基)-萘(21.07%)。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波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榧假种皮中的挥发油,以GC-MS法分析其成分,并采用离体法测定其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香榧假种皮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微波功率为低火、微波时间2 min、蒸馏时间60 min.从香榧假种皮挥发油中共检测出43种成分,鉴定出36种成分,主要成分为柠檬烯(25.333%)、α-蒎烯(17.472%)等.在2 mg/mL浓度下,香榧假种皮挥发油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f.sp.cucumerinum)、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黄瓜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4.
华南地区入侵杂草藿香蓟叶挥发油的成分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水蒸气冷凝法提取华南地区入侵杂草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叶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离、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藿香蓟新鲜叶片提取8h的挥发油得率为0.545%。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02个峰,共鉴定出102种化合物,其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00%。藿香蓟叶挥发油的化合物种类丰富,包括烯、醇、萘、烷、酯及醛类等,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石竹烯(23.40%)、早熟素Ⅰ(17.66%)、(Z)-乙酸-3-己烯-1-醇酯(12.14%)、早熟素Ⅱ(9.51%)、1-乙烯基-1-甲基-2-(1-甲基乙烯基)-4-(1-乙缩醛甲基)环己烷(4.53%)、倍半水芹烯(4.24%)、(z)-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3.86%)、莰烯(3.10%)、反式-2-己烯醛(2.11%)、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萘(1.93%)、1-己醇(1.32%)、3,7,7-三甲基双环-[4.1.0]-二庚烯(1.01%)等,这些成分占总挥发油质量的87.91%,其中含量最高的石竹烯是一类双环倍半萜类化合物,是被允许使用的食品香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HPLC分离技术从苦参中获得1个抗病原真菌化合物,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技术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并评价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的抑制作用。经过质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H)和碳谱(13CNMR)鉴定,发现其为已知结构苦参新醇X(kushenol X)。该物质对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的菌丝均有抑制作用,当处理浓度为200 mg/L时,对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在60%以上,其中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率达到83.13%;该物质对3种病原菌孢子产生也有较强抑制作用,200 mg/L下3种病原真菌的产孢抑制率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从高山绣线菊中分离纯化新的抗真菌化合物。【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ea)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为供试菌种,进行生物活性导向的创新农药筛选。将高山绣线菊叶乙醇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和甲醇进行萃取,选择较高抑菌活性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大柱粗分、小柱细分,得到一种抗真菌活性成分。采用高分辨质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1H-NMR,13C-NMR,135°-DEPT和HMBC)法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结果】从高山绣线菊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化合物6-O-(3',4'-二羟基-2'-甲烯基-丁酰基)-1-O-反式-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其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用浓度为0.3 mg?ml-1时,抑制率分别为87.6和63.2%。【结论】高山绣线菊叶乙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山绣线菊中含有新的抗植物病原真菌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陕北艾蒿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华  田锐   《广东农业科学》2008,(11):103-10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陕北艾蒿挥发油,出油率为0.246%;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出39种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6.87%;并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1,1-二甲基-2-辛基环丁烷(20.42%)和(9Z)-1,1-二甲氧基-9-十八碳烯(20.20%),其次是茴香脑(6.29%)、桉树脑(5.42%)、3,5-二氯-4-(十二烷基硫基)-2,6-二甲基吡啶(4.45%)、亚硝基-3-二氢化吡咯(4.37%)、6-甲基十八碳烷(4.35%).  相似文献   

8.
采用共水蒸馏法提取橙皮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橙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到31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20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0.881%,橙皮挥发油主要成分是D-柠檬烯(30.028%),β-人参烯(17.454%),(E,E,E)-2,6,10-三甲基-2,6,9,11-十二烷四烯-1-醛(8.484%),2,6,10-三甲基-2,6,9,11-十二烷四烯-1-醛(5.258%)等。  相似文献   

9.
降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降香挥发油,经GC-MS分析鉴定出1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04%,其主要成分有氧化石竹烯(54.22%)、7,11-二甲基-10-十二碳烯-1-醇(14.11%)、6,11-二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10.24%)和橙花叔醇(10.22%)等。同时,测定了挥发油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降香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均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固相微萃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 MS)提取方法,分析了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共鉴定了65种化学成分。其中针叶中分离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占峰面积99.78%,主要成分为α 蒎烯、莰烯、左旋乙酸冰片酯;枝条中分离鉴定出50种挥发性成分,占峰面积的99.93%,主要成分为α 蒎烯、a 水芹烯、莰烯、1 甲基 5 (1 1 甲基乙烯基) 环己烯、石竹烯。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的挥发物质中,萜烯类物质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cience (New York, N.Y.)》1942,95(2466):356-357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