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六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首届根艺展。”我想对评奖活动提一点异议。中心意思是:根艺应是根艺,而非根雕。因笔者是安徽参展代表之一,故不妨以安徽作品论证一二。安徽参展作品计150件。而唯一获得一等奖的是件竹根雕。该作品以精湛的刀功和巧妙的构图,细腻而逼真地“刻划”了一个须眉皆见五官全存的老者。论功夫可谓不浅,论用心可谓良苦。然而放在树根艺术作品中获奖,却令人“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2.
如何欣赏一件根艺作品,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可大致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这是人们欣赏根艺作品整个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品和悟的基础。欣赏者经过观,对根艺作品有所感知、把握了作品的基本情调并进而考虑作品体现的主题。如根艺作品“三面头像”之一《土家少女》(注:此作品曾获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刘开渠根艺奖),初看,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少女头像,进一步会看到这是一位少数民族少女的头像,最后,我们再借助作品的命题,便可看到作品所塑造的是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充满微笑的《土家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3.
目前根艺作品必独体为多。很多作者刻意追求。但是,独件而完整又能具有“三味”(意味、根味、趣味)的作品,就比较难得。其实难就是难在树根素材不容易觅得。作者近年来就苦于这材料问题。而创作出根艺组合——根艺雾化盆景。这也是“三味”。不过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根艺界有一种理论,认为根艺不能雕琢,或把雕琢过的作品称为“根雕”而排斥于“根艺”之外。而一些赞成雕琢的作者又不敢大胆肯定雕琢手法。本文想就此问题,也谈点一孔之见。“根雕”一词先于“根艺”,原指的就是树根造型艺术;后来才被“根艺”一词所取代。取代的原因是  相似文献   

5.
当我一眼看到朱兴安同志制作的根艺“祖国在我心中”(1990年第三期)后,一种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忱油然而生。我甚至用放大镜从中搜寻这壮丽的山河,犹如星空俯瞰。这确是一首无声的诗,激情的画。是的,真诚的艺术是需要激情的,只有艺术家心灵的高度激动才有可能打动观众的心,从而产生共鸣。我深信,朱兴安同志是带着一颗赤诚的心才产生这浮想联翩的。我由此便联想到根艺创作的手法等问题。恰好就在发表这一根艺作品的同一页上的文章中提出的某些观点与该根艺的美学观念相冲突,不能不引起我们根艺爱好者的争鸣。根艺无疑应肩负起表现民族魂  相似文献   

6.
根艺作品的创作过程,通常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程序,即发现、再现和表现。而前者则是根艺创作成败的关键。选材得当,构思成熟,便会成竹在胸,加上作者略施小技,一件生动的形象便呈现在眼前,这样的作品会令观者驻足观赏,回味无穷。但是,也有不少根艺者为了使其作品达到所谓“形神兼备”和“逼真”的程度,不惜动用刀凿,在本来已经完成的作品头部生硬地雕刻出一只眼来,名曰“点睛”,人为地破坏了本来就很自然的树根形象,实在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7.
根艺作品《精采表演》参加首届全国根艺展览荣获一等奖,许多同行及国内外根艺爱好者对这个作品颇感兴趣,纷纷要求我谈谈创作经过。其实,我只不过是一个钢铁厂耐火车间的年轻女工,对根艺的痴迷探索只有两三个寒暑,《精采表演》是我三十件作品中比较满意的一个。艺术的道路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的。我从小喜欢绘画,读诗,酷爱文学,几乎所有舞台艺术也都感兴趣,其中,也包括我国传统的  相似文献   

8.
评点两则     
一、“桩景与根艺相结合"说法不妥贵刊94·l期第35页《桩景与根艺相结合》一文中“这一作品是桩景与根艺的结合,是一种新尝试(因低干已成为不动的自然根艺)一”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应该说:自然的“根”只有与人的“艺”结合之后才能成为根艺,两者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自然的根干无论如何地“像”,也仅是自然物而不能称为根艺。例如,菊花石的天然花纹维妙维肖,但这还不是“艺”;某些树瘤酷似柿等果品,但这也不是  相似文献   

9.
根艺,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所赏识,每次展览,模禽拟兽的根艺品济济一堂。但单纯追求“像什么”的作品很多,表现物象“做什么”的较少,有哲理、有深邃意蕴的作品就更不多了。故有“千人一面”之感,使人乏味。根艺面临一个“创新”课题。而“根艺组合”则是一条很好的创新途径。如果把动物与动物,静物与静物,动物与挣物,以及根艺品与盆景等组合起来,根艺的形式就更新颖多样,内容也更丰富多采了。下面是笔者对“根艺组合”创新的部分创作实践: (一)动物与动物的组合图(1)《伺机》,是以“鹤”和“小鸟”组合在一起,以树洞作为“阵地”使两者处于冲突之中。鹤  相似文献   

10.
一件根艺作品从选材到制作成功,是需要花很大气力的,因而对保留好根艺作品,不让它霉烂变质,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曾有深刻的教训。我的一件名为“母子情”的作品,是自然形成,可谓天生丽质,但由于忽略了消毒,蛀虫乘虚而入,将人物部侵蚀,成了一件废品,至今想起仍是十分惋惜。为了不让这种悲剧继续重演,我采用了高温蒸煮法,即把已制作成型但未上光的作品,放入锅中(不论是铁锅、铝锅、高压锅均可)蒸或者是煮沸15分钟左右,然后取  相似文献   

11.
根艺审材,通俗地说,就是端量一块根材能“出”个什么好的东西(作品)。审,含有思考、分析、推究等意思。因此审材与构思紧密相连。这是根艺创作中的一个关键;审材的深浅,决定着题材的内容,构思的好坏,决定着作品的优劣。一句话,审材程度是同作品的价值成正比例的。所以有人把根艺的这一环节,归纳为“重在发现”,这话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12.
纵观当代根艺作品,除了为数不多的“龙”(中华的象征)、“排球女将”(时代的讴歌)外,象“屈原”、“不肯过江东”等表现民族精神,古代神话重大题材的根艺力作为数极少。大量的是花、木、虫、鱼、飞禽、走兽之类的几上玩艺儿。是根艺难以塑造历代雕塑大师  相似文献   

13.
去年楚文化节期间,江陵名城建设指挥部在江陵盆景园建立了“屠一道根艺藏珍馆”,共收藏了屠一道大、中型根艺珍品三十件。其中最大的根艺作品《丹凤朝阳》高3.4米、重500公斤。根艺大师屠一道从事根艺创作三十余年,他的根  相似文献   

14.
“打破传统造型桎梏,塑造鲜明个性形象”,是我根艺创作的指导思想。我之所以会有这一思想,主要是由根艺创作的任务和我的个性所决定。根艺创作的任务就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根材的自然属性和内涵意蕴升华为创作表现的独特艺术语言,并将这种语言与人的思想契合,从而起到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生活,给人以知识和启迪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根艺作者,理应按照这个任务去选择题材,选择造型对象,特别是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件作品能引起人民大众的共鸣,能与作者具体所处的  相似文献   

15.
我不是预言家,但我象每个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对于某种前景的判断。十余年来,我一直挚爱着树根艺术,我在挚爱中得到莫名的享受。我眼中的根艺前景如下: 一、“根艺热”将继续根艺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产物,它能够最大程度体现自然的意蕴。人类愈是走向文明,失去的自然就愈多,对自然的关注就愈强烈。根艺使当代国人找到惜念自然的调节物。“根艺热”也源于根艺的意象平和、主题宽泛和生活气息浓。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根艺作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把观赏者提高到一个新的审美层次,段志安先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见《中国花卉盆景》九三年第四期)。但他说:“根艺与二维空间的绘画和三维空间的雕塑艺术不同,后二者是艰苦的专业修习的结果。它的创作特点是立意在先……,根艺则是因物赋形的发现艺术,构思与立意在后。”我以为,就一件具体根艺品  相似文献   

17.
由于根料固有形态和色彩的存在,根艺作品中的形象普遍存在不合比例的变形扭曲,这就是根艺所特有的“夸张变形”。根艺的夸张变形是对根料形态色彩被动性的发现保留和主观能动的运用。我们从其它抽象艺术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为了强调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借助于艺术想象,并在忠实于现实真实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8.
判断一件根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最主要的是看其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美。凡是能再现自然美的作品,就有艺术价值,自然美再现得越充分,其艺术价值就越高。如果创作中,不能更多的保留和顺应根的自然,那么根艺也就没有它独特的生命和艺术魅力了。为此,根艺作者应像罗丹指出的那样,遵循“以自然为唯一神明”的宗旨,“永勿矫揉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全国第二届根艺展和湖北省第二届根艺展中,看到一件获一等奖的根艺作品孔雀,题名为《美丽的公主》。出自一位青年作者之手。从根艺的物象讲,“形神兼备”,是无可挑剔的。但命题与物象并不契合,值得探讨。大家知道,孔雀有雌雄之分,雌不开屏,雄开屏。这是孔雀的本  相似文献   

20.
欣赏完《驯鹰》(载贵刊1992·3·插页)的照图以后,因出于好奇,对可供欣赏的方方面面,作了一次探索,以领悟人体与根艺结合的价值与前途。但据我看来,这件名之日“根艺”的作品,是令人失望的。它既不可能作为家庭的摆设,更不能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