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方牧业》2012,(15):27
<正>有机酸添加在饲料中,促进动物生长,控制动物肠道疾病。从而逐渐取代抗生素的功能,在科学上已经得到证实。当前绝大多数猪场发病规律是保育舍前期消化道疾病严重,保育舍后期甚至育肥期呼吸道疾病严重,这与我国猪只使用日粮是以玉米、豆粕、鱼粉为主有一定关系,因为这些日粮均称碱性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致病菌在肠道内适宜生长环境为pH值6.0~7.0,pH值为4时基本失活。乳酸菌作为肠道内的有益菌在肠道内的最适生长环境却为pH值3.0~4.5,由于乳酸菌的大量繁殖进一步降低了胃肠道的  相似文献   

2.
猪的呼吸道疾病是每个养猪场,特别是集约化养猪场都要面临的问题。猪呼吸道疾病通常会导致怀孕母猪后期出现严重的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而且保育阶段仔猪呼吸道问题也会日益严重。通常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时间主要在仔猪刚断奶的第1星期、保育结束时、转到生长育肥舍的3-4星期以及18周龄左右。因为保育猪经历了断奶应激、换料应  相似文献   

3.
规模化养猪生产中保育猪饲养管理是整个生猪饲养周期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对保育猪在断奶后肠道形态结构及消化酶、免疫机能、体温调节的生理特点进行简要分析,重点在保育舍环境控制、合理分群、调教和科学调配日粮蛋白质水平方面阐述了关键饲养技术,并对猪水肿病、腹泻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论述,以期为保育猪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规模化猪场保育阶段饲养管理操作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保育舍工作任务 (1)负责全年断奶——断奶后5周龄保育舍猪的饲养管理、疾病治疗工作。(2)确保保育猪成活率达到98%以上,转栏头重24kg以上,料肉比控制在1.55:1以内。(3)保育猪全期食料26kg左右,其中,小猪料不得少于6k。(4)全面做好保育舍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5.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对其后期育肥性能的发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饲养管理出现问题,就会使猪场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本文从保育猪的生理特点、保育猪的营养需求、仔猪的科学断奶、保育舍的准备、保育猪的分群调教、保育猪的饲喂、保育舍的卫生消毒、保育舍的温湿度和通风、保育猪的疾病防控等方面介绍了保育猪的饲养管理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动物营养与免疫及疾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营养水平合理可以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营养缺乏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动物机体免疫组织和免疫器官的损伤,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反之,各种疾病引起的免疫反应又会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可见动物日粮营养水平对动物免疫与疾病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简要概述了动物日粮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脂肪、益生菌等营养物质对动物免疫与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保育猪发病死亡率,笔者介绍了哺乳仔猪管理、保育舍的准备工作、断奶仔猪管理、保育舍日常工作和保育猪的疾病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8.
猪舍设计直接影响着猪场的经济效益,猪舍设计应从猪只生长、繁育方面发掘潜能,对公猪舍、母猪舍、分娩舍、保育舍、肥猪舍的各个方面不断进行规范。在历史进化过程中,猪已经对气候环境建立了很强的适应能力,但在集约化养猪场,猪的适应能力会明显下降,所以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猪舍的规划不但与猪场管理效率有关,而且与疾病控制,污染防治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干酵母提取物(YP)蛋白和喷雾干燥动物血浆(AP)蛋白,评价它们对保育期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AP或YP的日粮能够改善保育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0.
孙宝权 《畜牧与兽医》2005,37(12):61-62
淮安某猪场存栏外种母猪600头,采取自繁自养。2005年元月中旬2幢分娩舍即将断奶的仔猪共计300头,部分猪只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呼吸加快,发病率为15%。20日2间保育舍体重8-10kg的保育猪共计378头也零星出现体温高,腹泻,耳发绀,腹下后躯出现出血斑点。使用复方增效磺胺、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三七二止泻灵无显著疗效,后又曾使用头孢拉定、30%氟苯尼考等药物也没有好转,到25日病情波及6间分娩舍、6间保育舍。从元月14日到2月6日分娩舍1499头哺乳仔猪死亡508头,死亡率为33.89%;保育猪991头,死亡633头,死亡率63.87%。其中一间保育舍308头,死亡278头,死亡率达90.26%。  相似文献   

11.
在多数规模猪场,每逢冬季保育舍小猪就出现成活率下降的现象,部分猪场甚至发生大的疫情。众所周知,猪的成活率是规模猪场生猪出栏率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猪场保育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仔猪的健康水平。余旭平等的研究(2005)表明,生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猪舍内空气的细菌含量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加强保育舍生态环境的管理可提高规模猪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舍,饲养5周-6周,此阶段称为仔猪保育阶段。饲养保育仔猪的工作重点包括: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消除各种应激因素;采取预防保健措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配制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全价日粮,科学饲养。总之要确保仔猪在保育期内有较高的育成率,为以后的生长阶段和育肥阶段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选用不同的保育及育肥猪舍,通过分别控制保育及育肥舍日清粪次数、猪只日龄及清粪方式设计了4组试验,分别探究保育舍日清粪次数、猪只日龄及育肥舍日清粪次数、清粪方式对猪舍内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NH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育舍的日清粪次数对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增加育肥舍的日清粪次数可以显著降低舍内NH3浓度,而清粪次数过于频繁也使得舍内CO2浓度上升;随着猪的日龄增长,舍内的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均有所增加;采用不同清粪方式的育肥舍中,水冲粪尿沟的育肥舍内NH3浓度显著低于只冲粪沟的猪舍。因此在猪舍的粪污管理中要注意及时清理粪尿沟,随着猪只日龄增加适当加强舍内通风,维持冬季猪舍良好的生长环境需求。  相似文献   

14.
养猪保育舍空气质量的控制及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在国内一直是个难题,近年来,一种不需太大投资的大空间空气质量空间电场控制系统出现在一些种猪场的保育舍中,以往保育舍中那种空气污浊的现象得到彻底改观,消化道、呼吸道疾病显著减少。本文从断奶仔猪的疫病预防的角度出发,结合仔猪的生理特点,介绍保育舍大空间空气质量控制与疫病预防技术。一、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疾病与保育舍的环境问题仔猪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健全,对抗寒冷的应激能力差,另一方面,断奶后自身免疫力偏低,在污浊的空气环境中极易受寒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同样,因空气污浊,仔…  相似文献   

15.
南方现代化猪场保育舍饲养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青林 《猪业科学》2010,27(3):104-105
<正>现代化猪场保育舍的工作目标一般要实现以下3个目标:保育舍成活率99.5%以上;保育猪上市正品率99.3%以上;50日龄出栏平均体重15kg以上,现在实际出栏是45日龄左右。关于保育舍的操作方法有些人说是很容易的,就是做好保健,控制好温度、湿度、通风和生产一线员工饲养管理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6.
1发病情况嘉兴某猪场保育舍采取小单元式饲养,仔猪28日龄进入保育舍饲养,75日龄出栏转入肥育舍饲养,在60日龄和70日龄分别注射猪瘟和五号苗,以往生产状况一直较平稳。2009年10月21日早上一个单元保育舍中40日龄左右的猪出现4头离奇死  相似文献   

17.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它是由病毒、细菌、环境应激和猪体免疫力低下相互作用造成的.由于此病在猪18~20周龄时发展到严重程度,所以又称它为"呼吸道病18周龄墙",但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呼吸疾病综合征发病日龄以保育猪和生长育肥前期猪最为严重,这可能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及Ⅱ型圆环病毒的早期感染及猪保育阶段环境条件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8.
老世陈猪场位于蔡甸区奓山街老世陈村内,因场址紧邻公路边,各种疾病相对较多,特别是从保育舍转入育肥舍中的育肥小猪,猪呼吸疾病综合征(PRDC)发病严重,死亡率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各种常规治疗方法效果差,自2004年开始,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姜天童副研究员的指导下,采用自家组织苗预防、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应用内源性干扰素治疗等综合措施后,防治效果非常明显,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降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简称PRDC)是近些年来危害保育猪与生长育肥猪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它在南方一些大型工厂化养猪场流行较广,严重影响猪群的生长,日增重降低,饲料利用率下降,保育猪、生长育肥猪死亡率增加,造成很大经济损失。黑龙江省少数猪场此病也有零星散发,很值得我们关注。为此,作者根据阅读一些有关资料与现场所见所闻,特提出几点防制意见,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1减缓热应激.增加采食量增加机械通风.可安装鼓风机或吊扇。舍温达到28℃以上时进行喷雾降温或滴水降温。对怀孕后期、哺乳期母猪和保育生长猪提高油脂添加比例,日粮中添加5%~10%的膨化大豆粉。种猪定时喂青饲料,饲喂湿拌料,增加喂料次数。日粮中添加抗热应激剂.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活性干酵母500克、碳酸氢钠(小苏打)3千克、维生素C200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