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Bary]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卵孢子菌系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卵孢子形成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黑麦A培养基中卵孢子产生的量最多,其次是燕麦培养基,V8培养基最少,在Mira品种上卵孢子产生量最多,而在PB06上只有少量产生,在10℃下产生卵孢子的量最多,15℃最少。用液体培养基产生的卵孢子悬浮液涂于黑麦A抗菌素培养基或直接挑单卵孢子培养于黑麦A抗菌素培养基上,获得单卵孢子菌落,继续培养获得单卵孢子菌系。以A1和A2孢子囊等量混合制成悬浮液,接种于Mira叶片上,获得卵孢子群,经穿薯片培养获得卵孢子群菌系。将获得的单卵孢子菌系和卵孢子群菌系进行交配型、抗药性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测的18个卵孢子菌株中,有17个为A2交配型,1个为A1交配型;占75%的卵孢子菌株对甲霜灵表现为中抗,25%的表现为抗性;对非水平抗性品种表现为较强的致病性,而对水平抗性品种的致病性较弱,不同的卵孢子菌系的致病性表现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1996— 1997年采自河北省马铃薯主产区的 2 8个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株在白云豆 -V8蔬菜汁培养基上进行了交配型测定。结果发现 ,在 2 8个菌株中 ,18个菌株为A1交配型 ,占被测总菌株数的 6 4.3% ;10个菌株为A2交配型 ,占被测总菌株数的 35 .7% ,其中 9个菌株采自承德市围场县 ,1个菌株采自张家口市康保县。说明在河北省的 2个马铃薯主产区均存在A2交配型 ,且在同一块田中同时存在A1和A2交配型。同时还发现该病菌单位面积产生卵孢子的数量差异很大 ,为 10~ 2 30 0个·cm-2 。并对藏卵器、雄器、卵孢子的大小、颜色、形态等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江西稻瘟病菌有性态及其适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离江西省各地区的稻瘟病菌株 ,建立单孢株 ,对这些单孢株进行交配型测定 ,结果显示 :交配型为A型菌株的地区有 :南昌地区和抚州地区 ;交配型为a型菌株的地区有 :赣州、宜春、上饶地区和抚州地区。将这些稻瘟病菌交配型A和a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与药剂三环唑和拮抗细菌发酵液混合 ,测定交配型A和a菌株对药剂的适生性 ,结果是交配型a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与交配型A菌株相近。本研究表明 :江西省存在两种稻瘟菌交配株菌株 ,菌株间的有性繁殖能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龙爪稷分离菌G10-1马水稻分离菌后代菌性2145-R-57-1交配产生的同一子囊中分离出的子囊孢子致病性及交配型分离情况.交配型分离比1:1;但致病性分离情况比较复杂.很多子囊孢子菌株失去亲本菌株对供试水稻和龙爪稷的致病性,少数菌株获得亲本菌株所没有的致病性.对稻瘟病菌致病性的遗传尚需作大量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分离自马铃薯晚疫病组织的自育型致病疫霉的生物学特性开展研究,为自育导致的有性生殖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的可能影响提供参考。[方法]测定致病疫霉菌株的交配型,观测并比较自育型菌株在黑麦培养基上和马铃薯叶片组织内产生卵孢子的状况,并通过MTT染色法测定卵孢子的活性。[结果]2014至2016年,自育型(A1A2)致病疫霉在福建省霞浦县、福安市和湖南省永顺县的比例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至2016年达到100%,且自育性状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后代中稳定遗传;2015—2016年的自育型菌株在黑麦培养基上产生卵孢子的败育率高达74%~100%,自育型致病疫霉单孢株在马铃薯叶片组织内产生的具活性的健康卵孢子比例则达到54%~68%,显著高于黑麦培养基上产生的健康卵孢子的比例。[结论]致病疫霉自育型群体已成为福建霞浦、福安和湖南永顺地区的优势群体,自育型致病疫霉在马铃薯叶片组织内能产生大量具活性的健康卵孢子。提示:大量A1A2型菌株出现可能对以上地区致病疫霉的群体遗传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MTT染色法分别测定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峙培养时间、杂交菌株组合、保存温度及保存时间对卵孢子活力的影响,计算卵孢子活力率;通过不同温度处理、不同浓度H_2O_2溶液及混合培养时间处理、混合培养基质处理,探索卵孢子萌发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组合和自育型菌株产生卵孢子数量和活力均不同,随对峙培养时间延续,卵孢子数量逐渐增多,但卵孢子活力逐渐下降,杂交菌株组合对峙培养15 d或自育型菌株培养15 d后,卵孢子活力最高。不同温度对卵孢子活力影响不同,-20℃可以保持卵孢子活力,21℃培养促进卵孢子进入萌发期。H_2O_2溶液促进卵孢子进入萌发期,卵孢子进入萌发期比率随H2O2溶液浓度增加而提高,卵孢子经0.7%H_2O_2溶液处理后,卵孢子进入萌发期比率最高可达95.7%。土壤和组织浸出液配制而成的混合培养基均促进卵孢子萌发,其中土壤浸出液与黑麦培养基以11混合而成的培养基促进卵孢子萌发效果最佳,卵孢子最高萌发率为19%,与杂交组合产生的卵孢子相比,自育型菌株产生的卵孢子萌发率相对较低。以上结果为马铃薯晚疫菌群体遗传和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将一批分离自楚雄,大理,昆明,曲靖,宣威等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在利马豆-V8琼脂培养荐与A1交配型标准菌株进行交配型测定,47个功株中出现了10个A2交配型菌株。亲和性菌株交配时产生大量具有典型特征的有性结构。对卵孢子,穿雄生的藏卵器以及雄器的形态特征和大小进行了描述,这是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中存在A2交配型菌株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将宁夏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单饱分离的纯培养菌系10个有效菌株,分别接种在12个小麦品种和宁夏主栽小麦品种永良4号上,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系间存在较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对于不同品种其致病力不同,菌系和小麦品种间均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将宁夏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的70个单孢纯培养菌株接种在宁夏主栽品种永良4号上,结果显示中致病力菌株占41.4%,弱致病力菌株占40%,强致病力菌株占18.6%。  相似文献   

9.
我国稻瘟病菌有性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用我国24个省、市(区)水稻和马唐上分离的1235个单孢菌株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的4个标准菌株进行杂交,多数菌株在培养基上形成了有性态的子囊壳。我国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和菌株之间有性态的能育性有很大差异,而子囊壳的产生和数量与配对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有关。供试菌株中存在着两种交配型(A和a),交配型A广泛分布于全国各水稻栽培区,交配型a仅来自云南和浙江两省的4个菌株。电泳分析9个稻瘟病菌代表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带的结果,未发现其多态性。本研究结果将为稻瘟病菌的遗传学和病害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日本单基因鉴别品种,研究云南原有稳定粳稻、籼稻及日本鉴别菌系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变异方向复杂,但也有稳定的菌株存在,日本菌、云南籼稻菌和粳稻菌之间的致病性变也存在一定差异,提出了鉴别品种与菌株致病性的适合性.  相似文献   

11.
影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卵孢子生活力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些大豆生产区,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sojae)引起的大豆根茎腐烂病是一种普遍流行的、极具破坏性的病害,病原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宜时导致下一年大豆发生根茎腐烂。病原菌卵孢子也可以存在于患病种皮内,但其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卵孢子通常休眠一段时间后才萌发,这阻碍了大豆疫霉有性生殖后代毒性的遗传和变异研究。而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卵孢子在短时间内大量萌发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采用MTT染色法检测处理后的卵孢子的生活力。结果表明,卵孢子龄期、预处理温度、化学物质在某种程度上均影响大豆疫霉卵孢子的生活力。用0.4%的KMnO4处理45d龄期的卵孢子,或35℃下处理5d有利于卵孢子的萌动,H2O2、大豆根汁液和大豆根际土壤浸出液对卵孢子生活力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发生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thora infestans)A_2交配型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北京,内蒙古、山西和云南省等省区的10个菌株,在黑麦琼脂培养基和立马豆V—8琼脂培养基上进行交配型试验,发现其中3个菌株为A2交配型,7个菌株为A1交配型。A2交配型菌株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对卵孢子、藏卵器和雄器的形态进行了描述。te,a*ffn.WhetherA,existsornotinChinahasneverbeenstudiedbefore.In1995webegantheillvestigationanddiscoveredA,inChina'Thepreliminaryresultsofthestudywerepresentasfollow.TheobjectivesofthisstudyistofindoutbysurveywhethertheA,matingtypeexistsinChina,andfurtherresearchontheimmigration,movement,reasonfordevelopmentandepidemiologyoftheA,wouldbecarriedoutlater.1Materialsandmethodsl'1COllectionofsamp?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安徽省棉铃疫病菌(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的若干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区的棉铃疫病菌生长速率和对棉苗的致病力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甚至采自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间上述性状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XC-6生长速率、对棉苗的致病力、菌落形态及同宗配合遗传和变异特性研究表明,其生长速率和对棉苗的致病力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不能稳定遗传,但菌落形态和同宗配合特性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能稳定遗传,提示上述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的遗传和变异特性可能与菌株长期自交和种内杂交有关。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大豆疫霉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石河子、阿勒泰和伊犁大豆种植区采集大豆根腐病病样进行分离,共分离到5个疫霉菌株,经生物学特性测定,供试的新疆大豆疫霉各菌株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左右;最适于菌丝生长的pH值为7左右;其菌丝在胡萝卜、V8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在V8汁、CA和大豆汁培养基上都能产生大量的卵孢子.生理小种鉴定表明,供试的大豆疫霉菌株分属4个不同的毒力公式,它们与当前国内外所报道的53个生理小种的毒力公式均有较明显差别,可能属于新的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5.
采用HPLC技术分析大豆疫霉抗病品种Williams 82、感病品种Sloan及非寄主菜豆紫花油豆、玉米绥玉23种子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种类和含量,测定相对原位浓度氨基酸混合液和糖混合液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卵孢子形成及游动孢子趋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品种种子分泌物中氨基酸和糖的种类及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大豆抗病品种种子分泌物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Sloan和其他两种非寄主作物。对于菌丝生长,除Williams 82氨基酸处理表现为抑制外,其他处理均有促进。对于卵孢子形成,氨基酸处理表现为紫花油豆=Williams 82>Sloan=绥玉23,可溶性糖处理表现为紫花油豆>Sloan>Williams 82>绥玉23。对于游动孢子趋化性,表现为Sloan>紫花油豆>Williams 82>绥玉23。4个品种种子分泌物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游动孢子差异性趋化作用上,表明种子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信号分子参与大豆疫霉寄主选择性和寄主抗病性,研究为防治大豆疫霉根腐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stablish a set of differential strains and to identify soybean resistant genes to Phytophthora root rot and then to apply those strains for analysis of the resistant genes Rps1a, Rps1c, and Rps1k that soybean cultivars or lines may carry. Virulence formula of 125 Phytophthora sojae isolat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hypocotyls inoculation technique, the strains, which includ 6 isolates with different virulence formulas, were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resistance of 55 soybean cultivars or lines and resistant gene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gene postulating procedure. Eighteen reaction types occurred in 55 cultivars or lines and results of gene postulation indicated that 2 cultivars or lines probably carried gene Rpslc and no cultivar may carry genes Rpsla or Rpslk. A few of soybean cultivars or lines from Huanghuai Region carry Rps genes Rpsla, Rpslc and Rpslk and tend to infect by P. sojae, so resistant cultivars or lines need to be bred and popularized actively.  相似文献   

17.
用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游动孢子浸根接种法对13个非洲菊主栽品种进行了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玲珑表现为高抗品种,年华、金太阳、靓粉为抗病品种,红日、寒王为中抗品种,绿心粉为中感品种,大臣、爱神、红地毯、大雪桔、热带草原为感病品种,白马王子为高感品种;对分离自云南非洲菊主产区的6个隐地疫霉菌株进行了致病性分化测定。结果表明,6个隐地疫霉菌株存在着较明显的致病性分化,菌株的致病性强弱与分离的不同寄主品种关系较大,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致病性强弱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用隐地疫霉(Phytophthora cryptogea)游动孢子浸根接种法对 13 个非洲菊主栽品种进行了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玲珑表现为高抗品种,年华、金太阳、靓粉为抗病品种,红日、寒王为中抗品种,绿心粉为中感品种,大臣、爱神、红地毯、大雪桔、热带草原为感病品种,白马王子为高感品种;对分离自云南非洲菊主产区的 6 个隐地疫霉菌株进行了致病性分化测定。结果表明,6个隐地疫霉菌株存在着较明显的致病性分化,菌株的致病性强弱与分离的不同寄主品种关系较大,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致病性强弱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稻曲病菌产孢能力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测定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产孢稳定性、产孢能力与致病力的相关性及在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化。【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和人工接种的方法对采自全国9个省(市)的150个稻曲病菌菌株进行产孢能力及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3次产孢试验中产孢量标准偏差小于10.0的菌株有132个,占总数的88.0%。接种于两优培九(感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67.7,其中98个菌株病情指数大于50;接种于淮稻5号(中等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21.8;接种于武育粳3号(抗病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16.1,其中113个菌株病情指数小于25。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偏低,是中度-低度相关;根据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在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不同抗性品种上的致病力,将供试的150个稻曲病菌划分为7个致病类型,其中,第3致病类型(武育粳3号、淮稻5号和两优培九3个水稻品种表现为抗、抗、感)有53个菌株,占总数35.3%,为优势致病类型。【结论】稻曲病菌产孢性能较稳定,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与致病力呈正相关。150个稻曲病菌菌株和3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2种互作关系,大多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弱互作关系,少数菌株与水稻品种抗性表现为强互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