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枣黑腐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2.
枣缩果病病原越冬场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采集枣树的树皮、树枝、枣股、枣刺、枣吊、落叶、落枣等越冬组织,在室内分离、镜检,确定了枣缩果病病原菌的越冬场所,细交链孢菌主要越冬场所为枣树冬季落叶、枣刺、枣吊和落枣,聚生小穴壳菌的主要越冬场所为一次枝树皮、二次枝树皮、主干树皮和枣股。  相似文献   

3.
枣黑腐病田间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2种农用抗菌素、化学杀菌剂及生防茵剂对枣黑腐病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进行防治对比试验。结果显示,3%中生菌素WP800倍、4%农抗120的WC 400倍、4%双抗WC 400倍、70%甲基托布津WP 800倍与4%农抗120的WC 400倍交替使用防治效果最好,自7月中旬幼果期至9月中旬喷3~4次,与1:2:200波尔多液2次交替使用,间隔10~15d,可使病果率由34.70%~60.52%降至2.32%~18.43%,防治效果为69.55%~93.93%;相当或优于喷化学杀菌剂70%甲基托布津和50%退茵特。苹果益微防治效果为57.19%~82.65%。  相似文献   

4.
万兴乳油防治枣黑腐病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a田间药效试验和示范表明,20.67%万兴乳油是防治枣黑腐病的优良杀菌剂,田间使用浓度以2500~3000倍为宜;发病前喷施68.75%易保1500倍和波尔多液,后期喷施万兴乳油,病果率可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5.
枣黑腐病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6年在豫北枣区对枣黑腐病进行防治技术研究得出:药剂防治以2%农抗120质量分数为0.5%、50%毒菌威1.25%、50%退菌特0.66%效果最好,结合施基肥增强树势、清除越冬病原、间作花生等低杆作物,及时防虫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使病果率由30%以上降至5%以下。经5a防治示范与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1990~ 1996年在豫北枣区对枣黑腐病进行防治技术研究得出 :药剂防治以 2 %农抗 12 0质量分数为 0 .5%、50 %毒菌威 1.2 5%、50 %退菌特 0 .66%效果最好 ,结合施基肥增强树势、清除越冬病原、间作花生等低杆作物 ,及时防虫等综合防治措施 ,可使病果率由 30 %以上降至 5%以下。经 5a防治示范与推广 ,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枣果新病害枣黑顶病及其诱因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枣黑顶病是一种生理病害,果实顶部变黑、皱缩是其典型症状。杀菌剂防治、发病区环境调查分析、氟化氢溶液喷雾诱导试验及枣果、枣叶、土壤、大气氟含量的测试和分析表明,氟化物是黑顶病的直接诱因。氟化物主要来自枣园附近的砖厂、磷肥厂、钢铁厂、焦化厂等。  相似文献   

8.
余桂萍 《林业科技》1999,24(4):29-30,39
刚竹属禾本科刚竹属(Phylostachys)。刚竹生长快,枝叶茂盛,翠绿挺拔,可供庭园绿化和编制竹制品、工艺品之用。刚竹在自然界中由于发生茎腐病,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造成大量刚竹死亡。因此,对刚竹茎腐病进行研究,寻找其发生发展规律,以便为生产提供行...  相似文献   

9.
枣缩果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枣缩果病又称黑腐病、铁皮病,俗称干腰、黑腰等,是一种严重危害枣树果实的病害。近年来,该病在枣树上的危害日趋严重,但目前对该病的病原及防治规律的报道不一,在生产上也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此文是在沧州地区,通过多次调查研究,根据近年枣树管理实践得出的适合沧州地区生产实际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兰茎腐病病害症状观察表明,受害株基部病斑淡褐色,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2 mm,病斑绕茎一周,整个茎基部变褐色腐烂,并向上蔓延,该病在浙江丽水地区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4月发病严重,且易发生在植株茂盛、湿度大的地方;通过对其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马兰茎腐病病原为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  相似文献   

11.
1分布与危害 枣苗茎腐病又名枣苗烂根病。该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主要危害枣树苗木和幼树,严重的可造成苗木和幼树整株死亡。还危害松、柏、水杉、槐、油桐、银杏等针、阔叶树种及多种作物和蔬菜。2症状当枣苗出土3-10cm、叶片长至3-10片时,绿色主茎及叶片呈现淡黄色。  相似文献   

12.
核桃基腐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疆阿克苏地区核桃园发病的核桃树上采集的病样经分离、纯化得到2种菌.经田间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明确了引起核桃基腐病的病原菌.根据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初步鉴定核桃基腐病的病原菌为寡雄腐霉.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PCR扩增,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鉴定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寡雄腐霉作为核桃基腐病病原菌系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枣缩果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综述了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我国枣缩果病病原及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和防治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并提出了枣缩果病研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大气氟含量与枣黑顶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以来,在山西中南部枣(Ziziphus jujuba)区发现一种枣果新病害——枣黑顶病( Prakash,1987;张承林等,1997;张海岚等,1996;刘贤谦等,2009).在枣果近成熟期,其顶部发黑、皱缩,果肉发苦,使枣果失去食用与经济价值,发病率20%~90%,枣农经济损失惨重,出现了大量砍伐枣树的现象,对山西枣产业形成了较大的威胁.为了进一步探索该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法,笔者于2009年在晋中枣区对枣叶、枣果及大气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枣果氟含量与大气氟浓度、距污染源距离及时间的变化等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Divan Junior et al.,2008;Maclean et al.,1976;Seeley,1979;程秋华等,2000;林志红等,2002;赵玲等,2005).  相似文献   

15.
调查发现云南澳洲坚果树一种新的果实病害,暂定为澳洲坚果黑果病;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为假毛丛赤壳菌(Nectria pseudotrichia);药剂毒力测试表明,50%多菌灵、450 g/L咪鲜胺、250 g/L丙环唑乳油等3种农药在25℃时抑制菌丝生长的效果达到极显著,推荐用于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6.
人参锈腐病发生情况和病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参是我国传统的名贵药材,锈腐病是影响林下参栽培和连作的重要因子。该项研究调查了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国营三道关林场不同参龄和林型的林下参锈腐病的发病情况,并对人参锈腐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参龄、林型和坡位的林下参样地内均有锈腐病的发生,引起锈腐病的病原菌是毁灭柱孢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  相似文献   

17.
枣缩果病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枣缩果病病原及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为今后枣缩果病的研究与生产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枣缩果病防治药效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枣缩果病又称铁皮病、黑腐病、干腰病等,枣产区均不同程度发生,在唐县枣缩果病一般在7月中旬发病,8月中旬至9月上旬发病严重。病菌侵入枣果后,常引起果腐和提前脱落,发病初期在枣果肩部出现淡黄色晕环,并逐渐扩大,稍凹呈不规则淡黄色病斑,果肉土黄色,外果皮暗红色,无光泽,果柄暗黄色,提前形成离层而脱落,病果小、皱缩,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不堪食用。给农民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从而困扰着果农发展枣树的积极性。为探索一种治疗枣缩果病的最佳药剂,2003年我们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9.
王乔 《新疆林业》2010,(5):28-28
<正>枣缩果病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常与炭疽病混合发生,该病大发生时,轻者减产,重者绝收,近几年在枣区有所发生。该病主要为害枣果,引起烂枣和落枣。在枣果着色期发病,主要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受害枣果先在果肩及胴部出现淡黄色晕圈,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水渍状内色病斑,中间呈圆形褐点,病区果肉松软萎缩,病果易早期脱落。病果个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引起人参锈腐病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以人参锈腐病病株根部分离的菌株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p H值、光照、碳、氮条件对该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其致死温度。结果表明:最适合该菌生长的培养基为改良马丁氏,其次是PDA;最适温度为20℃;最适生长pH值为7;在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最适菌落生长碳源为甘露醇;最适氮源为硝酸钾;致死温度55℃。研究结果可为人参锈腐病发病规律的研究和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