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记述古代云南森林发展概貌的基础上,依据"唯象理论"诠释了云南森林的演变架构。云南森林在地史中的发生与发展状况表明:在古生代泥盆纪发生了孢子植物组成的原始森林,用x0来表示,由裸子植物-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分系统",发生在中生代的侏罗纪,用x1来表示,而由被子植物-树种组成的"阔叶林分系统",则发生在新生代的第三纪,用x2来表示。当云南的环境演变为"垂直气候带"状态时,则保留着"针叶林分系统"和"阔叶林分系统",这是近代的"云南森林"现象。依杨振宁教授提出的"唯象理论"可将今天的"林学结构"分成四层,从一到二到三到四。近代的"云南森林"基本现象所表述的是由裸子植物-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分系统"和由被子植物-树种组成的"阔叶林分系统"。从一个很广但不一定很深的领域提炼出"针叶林分现象"和"阔叶林分现象",从其"林分现象"即"唯象"着眼,归纳出云南森林的"针叶林分系统"的生态环境和生长规律,又归纳出其"阔叶林分系统"的生态环境和生长规律。"林分现象"与"森林现象"之间的关系,既是归纳的,又是推演的,这就把"森林现象"按逻辑推演常用的方法一分为二。此森林的基本现象是从一变到二,而二跟三是要变成更深的"理论结构";可用逻辑斯谛方程来表达云南森林的"针叶林分系统"和"阔叶林分系统"形成的更深的理论结构。最后的从三到四,则是把这些理论结构变成一个数学的语言,而用马尔科夫过程来刻画云南森林的状态转移概率。  相似文献   

2.
3.
森林是自然历史的产物。人类出现前,它的变迁取决于自然条件。但自有人类以后,人对自然的干预日益增大,他们通过毁林破坏(或毁灭)引起的生态性灾难又成为人类发展森林的动力。人类迫切希望恢复生态平衡的实践活动,除了要以现代生物学、林学成就作为科学依据外,还应借鉴森林变迁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巴伐利亚拥有森林250万hm^2,森林覆盖率36%,是德国森林最多的一个州。1725年巴伐利亚选帝侯(选举德国皇帝的诸侯),马克斯三世约瑟夫责令在巴伐利亚建立森林委员会,因此早在250多年前巴州就有了管理全州森林的机构。从巴伐利亚森林250年的变迁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陈家瑞 《森林与人类》2004,24(12):12-13
古老的苏铁类植物,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原始的。从辈分来讲,它是裸子植物中的“老大哥”,是新近演化有花植物的“老祖宗”。苏铁类植物原本喜好湿热光照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自中生代白垩纪大约1.3亿年前被子植物出世后,苏铁类植物就逐渐衰退,并迅速由被子植物所取代,它  相似文献   

6.
雾灵山森林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雾灵山森林植被在地史时期和历史时期的变迁进行了探讨。指出,雾灵山森林的变迁地史时期是由气候的变化引起的;在历史时期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干扰造成的。现在的气候正处于现代小冰期的干旱寒冷期,森林的再生能力较低。一经受到人为破坏,就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地史年代中,广东的森林是怎样逐步产生、变化和发展茂盛起来的?自古以来,广东曾经历了多次与多种性质的地壳构造运动。加里东造山运动(广西造山运动)、印支造山运动、燕山造山运动和喜马  相似文献   

8.
近代雾灵山森林植被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代历史变革与雾灵山森林植被变迁的关系,划分封禁、开禁破坏、保护恢复3个时期,对近代雾灵山森林植被的变迁进行了探讨。指出雾灵山天然次生林的演替是由于反复的人为活动(滥伐、烧垦)所引起的。提出在自然保护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人工诱导,加强对天然次生林的合理经营,促进向原生群落的演替。  相似文献   

9.
王殿Lin 《湖北林业科技》1991,(3):47-48,F003
<正> 一、保护好现有湖北森林植物类型适应环境变化(一)保护好湖北现有森林植物:湖北森林植物丰富、种类繁多,并且有许多是湖北所特有,它是在湖北特定环境条件下长期适应而生存下来的。随着气温变暖,有的森林植物逐渐由适生到不适生;有的通过变异与变暖的气候环境条件相适应,使其生态条件与环境条件达到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系统历史变迁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经济的发展从来就是用相对丰富的资源替代相对稀缺的资源.从采集渔猎,到刀耕火种,最后进入永久农业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是在技术不断更新下人造资本取代自然资本的过程.历史上一直是原始林被次生林和农地取代,只是在近百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林地取代农地的现象.人工林也成为木材生产的主要来源,同时还相继出现许多专门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的森林.森林变迁主要原因是农业技术革新和人口变化导致农产品、林产品以及森林资源生态服务的相对价值变化的结果.本文用美国、新西兰以及中国的海南岛为例来验证这一原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对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和世界性的植物界演化进程一样,自50多亿年前地球的形成,30多亿年前原始海生菌藻植物(Thallophyta)生命的首次出现,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才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植被。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欧美七国森林与林业政策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中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概括地总结了20世纪欧美七国的林业生产状况、环保运动起因、政策转变过程等情况,并简述了各国最终都逐步走向“生态系统管理(EM)”或“近自然林业(CTNF)”等趋势.温故而知新,笔者从“旁观者清”的角度,试图比较客观地提供一点线索,以供读者对现代社会的“广义新林业”引发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森林游憩地的植被资源在旅游活动中占有特殊地位,但许多景区的植被甚至名木古树却遭到破坏。加强植被资源保护和再培育工作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对植被的功能和景观持征作了全面的阐述,建议尽快建立森林资源规划,实施,管理,监督综合开发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4.
樊宝敏  李智勇 《林业科学》2005,41(2):154-159
以森林历史、生态学、气候学、沙漠学研究成果为基础 ,综合研究森林、蒸散、气候、沙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森林、蒸散、气候、沙漠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因人为活动造成的中国森林的大面积减少 ,首先引起陆相蒸散量的降低 ,进而使中国北部气候逐渐趋于干旱化 ,最终表现为沙漠的扩张。 4 0 0 0年间 ,我国森林覆盖率由 6 0 %减至 12 .5 % ,作为主要原因使全国总年蒸散量减少 14 6mm ,全国平均降水量减少约 2 0 0mm ,沙漠化面积由占国土的 10 %扩大到 17.6 %。森林与沙漠是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两极 ,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连通两者联系的中介是水。中国从根本上防治沙漠化的途径是在“东南半壁”宜林地区大面积培育以提高蒸散为目的的“云根林”  相似文献   

15.
森林的世界     
森林概述森林是一个高密度树木的区域。俄国林学家GE.莫罗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森林群落学、地植物学、植被学称之为森林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之为森林生态系统。世界森林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2.3%,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水文调节相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是构成地球生物圈当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云南林业》2020,(1):36-41
苏铁类植物自二叠纪晚期以来在地球植被更替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兴衰过程。经过系列的气候变化和地质变迁,大部分苏铁类植物已经灭绝,仅剩少部分类群残存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一些区域(Osborne,2002)o在系统发育上,现存苏铁类植物与银杏互为姐妹群,是整个裸子植物的最早分支(Wu et al.,2013;Li et al.,2017),对研究种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项研究经5年,拟订了简明实用的立地分类系统,建立了杉木和马尾松的最优地位指数模型和数量化地位指数模型,使有林地与无林地得以统一评价,又使树种间的地位指数得到合理的转换。建立的标准蓄积量收获模型,可对各种立地类型的林木产量进行预估。把立地分类评价和指数转换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本地区的适地适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人口增长、资源耗竭使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程度与日俱增,但在一些地区,传统的管理方式和传统知识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通过探讨腾冲县沙坝地村社区森林资源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总结传统森林管理方式和相关的传统知识对今天该社区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的影响和作用,旨在从中获取关于森林资源合理管理及利用的有益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仅存的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对我们的地球有着极冀重要的意义。森林是世界上2/3陆地植物和动物的家园。关注完整森林生态系统有三个原因,首先,只有森林面积足够大,才能支持大型动物的自然种群,并且可以抵抗诸如火灾、风暴等自然千扰。其次,较大面积的完整森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生态系统,深入研究森林保育和恢复退化或者破碎化森林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秦岭火地塘森林景观生物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格网取样法获得研究区样点基本环境要素数据及样点单位面积生物量数据;以环境要素数据为自变量,样点单位面积生物量为因变量,采用二元四次多项式建立趋势方程并生成立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坡向等环境因素及其组合对森林景观生物现存量影响显著,森林植被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它干扰因素也对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