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东茶园土壤高活性解钾细菌的筛选鉴定及肥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到适合山东茶园土壤环境的解钾菌株,以提高土壤钾素的高效转化效率,本研究经过菌株富集、分离、纯化等步骤,从山东茶园土壤中分离出9株解钾细菌。通过有效钾含量比较和菌株分类,筛选出1株活性最强菌株K2,经鉴定K2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试验表明,菌株K2最适宜生长的条件为pH值6.0,温度35℃,以麦芽糖、淀粉、玉米粉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施用该菌剂后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比对照最大分别提高28.40%和28.49%。茶叶产量最大提高36.30%,同时茶叶中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酚氨比值降低,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菌株K2可能是一株茶园土壤高效解钾细菌,可作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茶园专用微生物菌剂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用味精发酵设备对肺炎克氏杆菌(Klebsella Pneumoniae)(经鉴定为非致病菌)、解磷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 phosphaticum)、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ginosus)复合微生物菌种进行封闭发酵,灭菌草炭吸附菌液的固体菌肥,在“春玉米-单季晚稻”种植方式上进行连续试验。结果显示,菌肥增加春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在减少30%N素化肥的基础上,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增施复合微生物菌肥(15kg/hm^2),均能比常规施用复合肥明显提高春玉米的产量。施用适量复合微生物菌肥对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有一定效果,可部分替代N素化肥,而水稻不至于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3.
土壤pH值对茶树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林智  吴洵  俞永明 《茶叶科学》1990,10(2):27-32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土壤不同 pH 值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成分含量和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生长的最适 pH 是5.0—6.0,最佳 pH 值为5.5。在土壤 pH 5.5条件下,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最高,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也较高。茶树对矿质元素铝、锰、钙、钼、硼的吸收也以 pH 5.0—6.0最为有利。因此,茶园土壤的最适 pH 应是5.0—6.0,最佳 pH值为5.5,但在该 pH 范围内要注意增加锌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筛选到1株对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QHZ-M1,抑菌率达到59.8%;通过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QHZ-M1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同源性高达99%,且与B.axarquiensis CR-119亲缘关系最近,由此将其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axarquiensis。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QHZ-M1的生长速率较快,接种20 h后就进入稳定期,其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 8,最适盐度25 g/L,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蔗糖和酵母浸粉。QHZ-M1对马铃薯黑痣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作为生防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从茶园土壤中分离出菌株TS1,通过含菌平板测定,确定其对茶树冰核细菌具有拮抗作用。通过菌株的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16 S rDNA序列测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将TS1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明确了拮抗菌的种属,为茶树霜冻害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茶园土壤的酸化与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在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喜酸怕碱的生活习性,茶树在土壤pH值4.0~6.5之间能正常生长,尤以4.5~5.5为最好,pH高于6.5时生长逐渐停滞,超过7.0时甚至会死亡,低于4.0时茶树生长受到抑制,影响茶叶产量与质量,并且土壤理化性质将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7.
<正> 1 前言在植物的根际生长着一些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它们被称为植物促生根际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简称PGPR)。通过分离筛选PGPR,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近年来,人们对在土壤或植物中应用细菌菌剂的兴趣明显增加,有关成功应用PGPR的研究论文大量出现。大多数被研究和应用的菌株仍归于Pseudomonas、Azospirillum、Azotobacter或Bacillus等属。考虑到芽孢杆菌抗逆性强,菌剂耐贮藏。因此,我们于1987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能替代化学药剂的生物杀菌剂,促进花生绿色生产,本试验以湖南主栽品种湘花2008为试材,开展化学杀菌剂(甲基硫菌灵)、生物杀菌剂(哈茨木霉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单拌及与根瘤菌剂复配拌种大田试验,在花生苗期至结荚期测定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收获时测定荚果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1)甲基硫菌灵单拌能显著促进细菌生长;甲基硫菌灵单拌、根瘤菌剂单拌及3种复配拌种处理在抑制真菌、促进根瘤菌方面表现较好;哈茨木霉单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单拌对放线菌的促生效果更明显;解淀粉芽孢杆菌单拌及其复配显著抑制黄曲霉生长增殖。(2)从微生物群落结构来看,甲基硫菌灵单拌能够在全生育期提高细菌/真菌、放线菌/真菌比值,哈茨木霉单拌、解淀粉芽孢杆菌单拌二者在苗期和结荚期均能提高放线菌/真菌比值。(3)除哈茨木霉单拌及其复配外,各拌种处理均能够增加花生产量,解淀粉芽孢杆菌单拌增产最大,增幅为49.39%;根瘤菌剂单拌增产40.24%,解淀粉芽孢杆菌复配增产32.78%。结论归纳为:甲基硫菌灵单拌、哈茨木霉菌与根瘤菌剂复配、解淀粉芽孢杆菌与根瘤菌剂复配在微生物方面综合表现更好,更适宜改善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解淀粉芽孢...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植物促生菌剂在砂质潮土麦田的应用效果,采用壁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制成的微生物菌剂进行小区试验,设置T1(不施任何菌剂和骨粉)、T2(单施骨粉)、T3(施用以骨粉为载体的壁芽孢杆菌菌剂)、T4(施用以骨粉为载体的特基拉芽孢杆菌菌剂)、T5(施用以骨粉为载体的短小芽孢杆菌菌剂)、T6(施用以骨粉为载体的壁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等比例混合菌剂)6个处理,研究了植物促生菌剂对土壤微生物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T4、T5、T6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促进土壤速效磷的释放与IAA含量的提高,增加小麦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T5、T6处理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5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生育期内土壤的微生物碳、氮含量(P0.05),促进速效磷、速效钾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IAA的含量,并且促进小麦显著增产,增产幅度12.8%,达到6 357.4kg·hm-2。表明采用短小芽孢杆菌制成的微生物菌剂(T5)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高效拮抗茶树炭疽病的内生细菌,以茶树健康叶片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拮抗法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鉴定、抑菌效果评价及培养条件优化。从分离的162株内生细菌中筛选到1株对茶树胶孢炭疽菌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拮抗细菌X13。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 S rDNA系统进化发育分析显示,分离的菌株X13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X13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1.6%。生长曲线表明,菌株X13对数生长期为接种后2~14 h。响应面优化的培养条件为4.0%(质量百分浓度)玉米粉,1.0%(质量百分浓度)的硝酸钠,接种量3.5%(体积分数)。本研究结果可为茶树炭疽病防治及生防菌剂的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茶园土壤细菌丰度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Griffiths法直接提取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16 SrRNA基因数量,对茶园及其附近森林和菜园土壤的细菌丰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细菌丰度在0.01×108~20.32×10816 S rRNA基因拷贝数/g之间,平均为3.70×10816 S rRNA基因拷贝数/g,与酸性森林土壤大致相当,但明显低于中性菜园土壤。土壤细菌丰度与pH和微生物量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但与施N量和茶树种植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的相关性不明显。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土壤细菌丰度最重要的因子是土壤pH,其他依次为树龄和施氮量。可见,提高茶园土壤细菌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办法是适当提高土壤pH值,同时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对于改植换种的老茶园,改良土壤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虹  沙丽清 《茶叶科学》2008,28(3):214-220
云南省分布着大量的古茶园,被认为是普洱茶的起源。澜沧县景迈古茶园是典型的栽培型古茶园,在古茶园区内大平掌处选择相邻的古茶园、台地茶园和天然林三种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调查。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土壤都呈明显的酸性,土壤pH在3.80~3.91,茶园土壤的酸度相对更低;三种类型的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表层0~20cm都比下层20~40cm高,但Mg、Al和K无明显的垂直分布;三者有机质含量都很高,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分布为台地茶园<古茶园<天然林,而磷含量为古茶园最高;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与养分的差异不一致,不同的酶活性在三种土壤中的大小规律不一样;土壤pH与金属元素相关性显著,氮元素与其它养分相关性最强,养分与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C、N、P和K等主要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13.
施用白云石粉对茶园土壤酸化及茶叶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白云石粉不同施用量对茶园土壤酸化、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效果,以期寻找到土壤降酸、茶叶提质的最佳白云石粉施用量。采用田间试验,设置0 kg/hm2(CK)、375 kg/hm^2、750 kg/hm^2、1500 kg/hm^2、2250 kg/hm^2等5个不同处理。结果表明,白云石粉施用量大于1500 kg/hm^2时,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pH值显著增加,交换性酸显著降低;施用量为1500 kg/hm^2,茶叶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百芽重、产量、芽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酚氨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白云石粉施用量为1500 kg/hm^2,能够有效改善茶园土壤酸化,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14.
pH值对茶树生理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兴汉 《茶叶科学》1987,7(1):15-22
水培试验结果表明,硝态氮源茶树的适宜pH值为4.5—6.0,最适pH值为6.0;氨态氮源茶树的适宜pH值为4.5—6.5,最适pH值为5.5。硝态氮茶苗比氨态氮生长好,但叶色发黄。在适宜pH范围内,茶树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多,水分代谢旺盛,光合效率高,呼吸作用随pH升高而增强;在适宜pH范围外,茶树的生理活动明显受到抑制,生长不良和伤害致死。在水培过程中,溶液的pH不断向酸性方向变化,表现了茶树的喜酸性特性,但在适宜pH范围内向酸性变化小,范围外变化大,氨态氮源较硝态氮源变化大。  相似文献   

15.
植茶对土壤环境效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多年种植茶园与相邻自然土之间进行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茶园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孔隙、水稳性团聚体、水分性能、三相比等物理指标得到明显而持续的改善;同时,土壤持续酸化,CEC增加,pH下降,交换性酸量增大。持续种茶土壤的基础养分较自然土有大幅度增加,有效钾有所减少;钙、镁有效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持续减少趋势。土壤微量元素Mn、Zn、Cu和重金属元素Cd、Pb、As、Hg、Cr全量未出现积累或减少,但Mn有效性增幅较大,Cu、Zn有效性也有显著增加,Hg有效性则显著下降。茶园土壤中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较自然土大幅增多。  相似文献   

16.
以一种微平衡生态肥为试验对象,采用与菜籽饼等量、等价进行施肥处理,研究该微平衡生态肥在茶园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润丰达微平衡生态肥,促进了茶树生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茶叶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均值为0.73 mg·kg-1,有86.67%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茶园土壤有效硒含量为5.21~448.86 μg·kg-1,均值为62.98 μ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0%~31.64%,均值为8.76%,硒有效程度较低。砂砾岩和凝灰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紫色砂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山地草甸土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和水稻土硒含量较低;成龄茶园和老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新垦茶园硒含量较低;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土壤全硒及有效硒含量较高,低海拔地区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及有效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pH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茶园和幼龄茶园有显著影响,有效磷对成龄茶园和中高海拔茶园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有效程度不高,应针对不同类型茶园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剂和钙镁磷肥)来提高土壤有效硒。  相似文献   

18.
湘、鄂砖茶主产区茶园土壤氟含量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对湖南、湖北砖茶主产区具有代表性的55个茶园165个土样进行了水溶性氟、全氟及pH、有机质和交换性阳离子的测定。同时也测定了上述茶园的茶样水溶性氟。结果表明,湖南、湖北砖茶主产区土壤全氟含量略低于全国水平(440 μg/g),但明显高于世界水平(200 μg/g)。从土层来看,土壤氟含量0~5 cm土层最高,0~20 cm土层次之,20~40 cm土层较低。氟在茶树体内具有较强的累积作用,且茶叶中氟含量与叶子的成熟度有密切关系,茶叶成熟度越高,氟含量越高。土壤中水溶性氟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