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条件对ICR小鼠ES细胞的影响,试验以12.5~13.5 dICR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为饲养层,以3.5 d ICR小鼠胚胎为试验材料,探讨了血清、生长因子及传代方法对ICR小鼠ES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含15%FBS的ES细胞培养液的囊胚贴壁率及ICM增殖率(79.3%,69.0%)均...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条件对ICR小鼠ES细胞的影响,试验以12.5~13.5 d ICR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为饲养层,以3.5 d ICR小鼠胚胎为试验材料,探讨了血清、生长因子及传代方法对ICR小鼠ES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含15%FBS的ES细胞培养液的囊胚贴壁率及ICM增殖率(79.3%,69.0%)均比含15%KSR、5%FBS+10%KSR的细胞培养液高(42.9%,28.6%;75.0%,54.2%),ES细胞最高传至6代;培养液中添加10 ng/mL LIF+10 ng/mL SCF的效果比单独添加1种因子的效果好,最高传至6代,高于单独添加1种因子的传代数(4代,2代);用3种传代方法进行传代时,采用差异贴壁法传代效果最佳,最高传至8代,酶消化法传至4代,机械加酶消化法传至6代。  相似文献   

3.
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睾丸支持细胞在精子发生及睾丸免疫豁免中的生物学作用,采用胰蛋白酶、胶原酶分步消化法和1/3浓度的Hank′s低渗液、50mmol/L Tris-HC(l pH7.1)液分别低渗处理及油红O脂质染色法对16~22d的幼鼠睾丸进行分离、纯化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的睾丸支持细胞损伤少、活率高、睾丸支持细胞占培养细胞总数的90%以上;根据形态学观察及油红O脂质染色法鉴定,睾丸支持细胞的生长状态良好,细胞突起很多,核仁清晰,胞质中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空泡状脂质小滴。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可表现重症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及病理表现的小鼠模型,以1日龄ICR乳鼠为试验对象,通过皮下注射及腹腔注射方式感染JEV SA14株,观察记录乳鼠体重、临床表现、存活情况。感染第5天处死所有乳鼠,采集脑、肺、脾、肝等4种组织,荧光定量PCR(qRT-PCR)结合核酸电泳分析病毒感染情况,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发现,皮下感染和腹腔感染乳鼠均于注射后第3天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运动功能障碍,症状逐渐加重,皮下注射感染模型临床状更明显。病理结果显示,乳鼠脑组织出现神经元坏死、炎症浸润现象,肺组织存在水肿充血、结构破坏。qRT-PCR产物核酸电泳显示,两种模型脑、肺、脾存在JEV复制,皮下注射感染模型肝组织存在病毒复制。本试验成功建立通过皮下注射感染JEV的ICR乳鼠模型,为研究JEV感染途径及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立SPF级远交系ICR小鼠种群。使用超净工作台实施子宫摘除术净化小鼠,结果:使用上述方法成功剖腹孕鼠20只,得到净化小鼠140只,育成小鼠120只,检测各项指标符合SPF级标准。结论:在普通环境中使用超净工作台实施子宫摘除术净化ICR小鼠,是建立SPF级种群唯一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分离、培养高纯度原代小鼠肝实质细胞,并鉴定其纯度及生物活性,试验采用原位两步循环灌流法及多次低速差速离心法分离纯化肝实质细胞,促贴壁培养基原代培养,台盼蓝检测其存活率,PAS反应检测其糖原合成能力,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细胞中CK18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每只小鼠可获取约1.5×10^6个细胞,存活率>97%;镜下发现细胞在接种后6h开始贴壁,72h贴壁细胞生长状态良好,胞体变大、不规则,细胞间相互靠拢呈岛状或条索状连接;肝细胞出现成片紫红色糖原颗粒,CK18在细胞中均匀分布;糖原反应联合CK18免疫荧光显示细胞纯度在90%以上。说明该试验所用方法分离出肝实质细胞数量和存活率高,促贴壁培养基培养的肝实质细胞纯度高,为细胞代谢、细胞毒性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旨在建立3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小鼠感染模型,为抗沙门菌疫苗或药物的研发提供动物评价平台.分别用鸡白痢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腹腔注射4~6周龄ICR雌鼠,根据不同剂量下小鼠的生存曲线来确定最适感染剂量.小鼠按最适感染剂量攻毒后20 h处死,测定脾脏、肝脏、空肠、回肠和盲肠部位细菌载量,并对脾脏和肠道进行病理学观...  相似文献   

8.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人畜共患食源性致病菌,能引起人和动物较为严重的感染症状。现广泛使用具有免疫活性的小鼠模型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来评价不同LM菌株的致病性。为建立LM的ICR小鼠模型,本研究采用1/2a血清型的N21 LM菌株,分别以106、107、108、109和1010 CFU的剂量口腔灌注感染6周龄ICR小鼠,每组10只;另取10只接种PBS作为对照组,测定LM对ICR小鼠的LD50;另取40只小鼠,平均分为2组,公母各半,以测定的LD50剂量接种LM,分别对各组小鼠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变化、体重变化及组织中细菌载量进行评价。结果发现,N21 LM菌株对ICR小鼠的LD50为109.25 CFU;感染周期为10 d左右,感染小鼠出现被毛粗糙、精神萎靡、阴茎垂出及体重下降等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先后出现实质内灶状细菌团块、形成血栓、细胞坏死等;脾脏主要表现为白髓内淋巴细胞减少;肺脏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菌落计数和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发现肝脏中细菌载量最高,脾脏次之。结果表明,ICR小鼠能作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感染模型。本试验结果为研究LM的致病机制、疫苗研究及抗菌肽转基因小鼠抗LM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鼠心肌条件培养基(RH CM)培养ICR小鼠的桑椹胚和囊胚,发现由囊胚分离的ES细胞传代后ES集落的出现率显著高于桑椹胚(P<0.05),囊胚更适合作为ES细胞分离克隆的材料。以RH CM为培养基的试验组ES细胞传代的平均时间间隔为38 h,对照组传代的时间间隔平均为78 h,两者差异显著(P<0.05)。表明RH CM能够促进ES细胞贴壁增殖和ES集落的形成,有效地维持ES细胞未分化状态。试验中设计的3 种培养条件对原代ES集落的形成影响不显著,但对传代后的ES集落的形成和传代的代次有显著差异。其中以MEF作饲养层,添加RH CM培养基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c(MMC)处理对ICR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制备的影响,用于分离和培养干细胞。方法:取13.5d胎龄ICR鼠胚分离原代成纤维细胞,利用不同浓度MMC处理胚胎成纤维细胞制备饲养层,比较观察MMC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制作细胞生长曲线;取妊娠3.5d的ICR小鼠胚胎在不同浓度MMC处理的饲养层上培养,观察胚胎贴壁和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胎儿成纤维细胞贴壁生长,增殖迅速,6代后细胞逐渐衰老;MMC能有效抑制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最佳处理方法为20μg/ml、2h。妊娠3.5d的ICR小鼠胚胎在10、20μg/mlMMC处理的饲养层上孵出率和贴壁率显著高于5/Lg/mlMMC处理的饲养层,在5、10和20μg/m[MMC处理的饲养层上,内细胞团增殖率无显著差异。因此,ICR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最佳处理方法为20μg/mlMMC作用2h。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离培养牦牛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并传代培养,利用支气管结扎灌注酶冷消化法和支气管组织贴壁法分离培养牦牛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并传代培养,第二代细胞制作细胞爬片通过H.E.染色,扫描电镜和免疫荧光分别对培养的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两种方法都获得了牦牛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细胞活性好,纯度高;H.E.染色可见细胞形态呈梭形、圆形、多角形等,细胞核深染,细胞质淡红色;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中,明显可见细胞的纤毛;免疫荧光鉴定细胞核清晰可见,细胞核呈亮绿色,表明分离培养的细胞为上皮细胞,可进一步为牦牛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粘附模型的建立提供材料和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Tryp LE消化马羊膜收集羊膜上皮细胞,经过传代培养后,用免疫荧光染色、RT-PCR及流式细胞技术(FACS)分析其干细胞特征。免疫荧光染色发现马羊膜上皮细胞表达SSEA-1、SSEA-3、SSEA-4、TRA-1-60和TRA-1-81,只有少量的半贴壁细胞表达Oct4;RTPCR进一步证实马羊膜上皮细胞表达Oct4、Nanog和Sox2,而不表达STAT-3;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显示马羊膜上皮细胞也表达CD44、CD90、CD105,但不表达CD45。马羊膜上皮细胞培养三代时,平均倍增时间为(1.25±0.17)d。研究结果表明,通过Tryp LE消化马羊膜上皮可以分离获得马羊膜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3.
猪卵巢颗粒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构建猪卵巢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研究毒素的生殖毒性奠定基础,采用机械分离法从1~5 mm的卵泡中提取猪卵巢颗粒细胞,苔盼蓝染色计算细胞存活率,Giemsa染色和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促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表达来鉴定颗粒细胞,MTT方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分离提取的猪卵巢颗粒细胞存活率为65%左右,细胞纯度>97%,细胞结构完整,边缘分明,胞核呈卵圆形位于靠近胞质的中央.另外细胞生长曲线表明,细胞从24 h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并于96 h达到最高密度,之后进入平台期.分离培养的颗粒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细胞纯度>97%,是理想的适合进行毒素生殖毒理学的细胞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0.2%中性蛋白酶Ⅱ和0.25%胰酶∶0.02%EDTA(1∶1)两步酶消化法从羊驼背部皮肤分离得到羊驼毛囊干细胞。用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曲线表明,不同代次毛囊干细胞接种前3d生长缓慢,46d进入倍增期,有无限增殖的趋势,所分离的羊驼毛囊干细胞具备毛囊干细胞特征(体积小、立体感强),呈现未分化特征;CK19、CK15、β1-integrin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第3、5、7、9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2.7±2.27)%、(47.0±3.46)%、(46.3±3.18)%和(43.3±3.76)%。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法成功分离获得羊驼毛囊干细胞,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可使羊驼毛囊干细胞体外维持未分化状态并传代至12代。  相似文献   

15.
采用0.2%中性蛋白酶Ⅱ和0.25%胰酶:0.02%EDTA(1:1)“两步酶”消化法从羊驼背部皮肤分离得到羊驼毛囊干细胞。用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曲线表明,不同代次毛囊干细胞接种前3d生长缓慢,4~6d进入倍增期,有无限增殖的趋势,所分离的羊驼毛囊干细胞具备毛囊干细胞特征(体积小、立体感强),呈现未分化特征;CK19、CK15、81-integrin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第3、5、7、9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2.7±2.27)%、(47.0±3.46)%、(46.3±3.18)%和(43.3±3.76)%。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法成功分离获得羊驼毛囊干细胞,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可使羊驼毛囊干细胞体外维持未分化状态并传代至12代。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羊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可稳定传代的哈萨克羊骨骼肌卫星细胞培养体系,以90日龄的哈萨克羊胎羊后腿肌为试验材料,采用酶消化法(胶原酶与胰蛋白酶)对绵羊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分离,差速贴壁法对细胞纯化;对得到的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形态学鉴定;使用Pax7特异性标志蛋白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经过免疫荧光染色的Pax7基因的免疫阳性产物,呈明显的绿荧光,分布于细胞质中。本研究成功从哈萨克胎羊中分离出了具有良好增殖分化能力且便于传代的骨骼肌卫星细胞,为研究调控哈萨克羊肌肉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为完善哈萨克羊肉品质的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离培养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给建立奶牛子宫内膜体外模型提供条件,研究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随后传代培养纯化细胞,并通过光镜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其进行鉴别.结果表明:0.3%胰蛋白酶消化组织块1 h后可得到上皮细胞,纯度>80%;上皮细胞呈多边型,核大而圆,具有细胞角蛋白免疫反应性.用0.1%胶原酶Ⅱ继续消化2 h,可得到间质细胞,纯度>90%;间质细胞贴壁后可见梭形和多角形两种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这两种细胞均具有波形蛋白免疫反应性,而细胞角蛋白无免疫反应性,提示它们为来源于内膜基质的基质细胞,说明采用酶消化法能够成功地培养奶牛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8.
用组织块接种法分离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的绘制和核型分析等生物学性状的检测,并进行酪蛋白基因的RT-PCR鉴定。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旺盛,具有典型的上皮细胞形态特征;染色体数目为60;能够正常表达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2种特异性酪蛋白基因,即as1-酪蛋白基因和β-酪蛋白基因。表明成功获得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克隆。  相似文献   

19.
昆明白小鼠胚胎生殖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昆明白品系小鼠胎儿生殖嵴为材料,以不同的培养液分离培养胚胎生殖细胞(EG cells),发现小鼠胎儿肝细胞条件培养液的效果好于未添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基础培养液,而差于添加了1000IU/mL LIF的基础培养液。同时,试验对比了从不同胎龄胎儿分离培养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情况,鉴定了EG细胞的生物学特性;EG细胞经体外培养,可以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和简单类胚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