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河南省小麦白粉菌毒性结构与小麦品种抗白粉病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4~1996年,用毒力频率测定结合异地鉴定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小麦白粉病群体结构以及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白粉菌对所有供试小麦材料都存在相应的毒性基因,但毒性基因频率有明显差异。对pm1、pm3b、pm3c、pm5、pm6和pm8的毒力频率较高(76.5%~95.2%),而对pm2、pm2x、pm4a、pm4b和pm2+6的频率较低(0~16.7%);对10个主要推广小麦品种毒力频率均较高(92.2%~100%)。还对抗源材料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m3c的病情均达20MS以上,感病严重.Pm2+6,Pm2或Pm4抗性较强,病情仅达0~5HR.采用离体活动圃鉴定法观测表明:1987~1988年各病圃白粉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为:V7(67.2%~80.4%,平均74.0%),V1(67.9%~78.1%,平均73.1%),V3c(61.9%~71.4%,平均67.6%),V5(62.3%~73.1平均67.3%),V3c(43.0%~51.8%,平均48.7%),V3a(32.7%~47.8%,平均39.5%),V5(15.6%~26.5%,平均20.25%);出现频率较低毒力基因为V2+6(0%~1.6%,平均0.51%),V2(2.1%~7.6%,平均4.05%)和V4(5%~12.6%,平均8.6%)。  相似文献   

3.
1994年从河北省各地采集小麦白粉菌单菌系152个,测定了Pml、Pm2、Pm3a、Pm3b、Pm3c、Pm4a、Pm4b、Pm5、Pm6、Pm7、Pm8、Pm1+2+9、Pm17、Pm2+614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抗性,明确了河北省有效的已知抗性基因的Pm2、Pm4a、Pm4b、Pm2+6、Pm17、Pm4b的抗性最强,有毒菌性占总菌株数的百分率仅为3.9%。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43个山西省的小麦白粉菌株对36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品种(系)和推广品种(系)进行毒力频率测定,结果表明对Pml,Pm3a,Pm5,Pm7,Pm8的毒力频率较高,不宜单独应用,对Pm4a,Pm4b,Pm2x,Pm2+6及肯贵阿1号的毒力频率较低,是高抗基因,Pm2,Pm6介于以上两种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对许多推广品种(系)毒力频率较高,说明目前存在着大面积感病寄主,生产上应做好防治准备。此外,菌源中存有极复杂的生理转化现象,其中对鉴别寄主低毒性的小种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小麦白粉病菌种群结构及品种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3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品种(系)的田间病情调查,结果表明,含Pm1、Pm3a、Pm3b、Pm5、Pm7和Pm8基因的品种(系)抗性较差。小麦白粉病菌种群毒力频率测定结果,目前可利用的抗白粉病基因及抗源材料有Pm2、Pm4、Pm2+6、Pm4a和白兔3号,5个生产,推广品种均高感白粉病。  相似文献   

6.
利用Browder和wolfe分别提出的毒力频率法比较了河北、山东、河南和陕西4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及其频率、分布和组合,为相应抗性基因及其组合的利用和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V2a、V3c等7个基因在4省的相对频率均在14.71%以下,属于稀少毒性基因;V2d,V3c等7个基因的频率均高于50.96%,属于优势毒性基因;V11,V20,V27,和V32的频率为15.87~49.15,属于中间类型;V1,V2b等11个毒性基因的频率在4省间则有较大的差异。各省应因地制宜地采用毒性基因频率较低的相应的抗性基因。在毒性基因组合方面,在6个优势毒性基因中,V3Rg,10,17,23,26和V3Bg10,14ab,17,26在4省均为优势组合,频率均在9.68%以上。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检测及毒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4年共测定叶锈菌菌株125个.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叶锈菌优势生理小种为洛10类群中的叶中4号,与80年代初鉴定结果比较已发生了改变;叶中4号各菌株对山东省主要栽培品种(100万亩以上)苗期毒力频率,除鲁麦15外,都在90%以上;利用已知抗叶锈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对山东省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出现频率进行测定分析,认为抗叶锈基因(组合)Lr19、Lr20、Lr25、Lr13+3Ka、Lr3a+3、Lr27+31+10、Lr1+20是山东省小麦抗叶锈育种可以利用的抗病基因(组合).  相似文献   

8.
1993~1997年从云南省32个县(市)采集、分离到800余个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单孢菌株。从中选出来自21个县(市)的155个菌株,用日本鉴别品种鉴定,结果可分为78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136.4(出现频率6.5%),较高的有317.4(5.2%)、007(5.2%)、137.4(4.5%)、003(3.2)、007.5(2.6%)。稻瘟病菌的致病谱比1983~1988年的上种有了明显增强,这主要是由于栽培了抗病较强的水稻品种的原因。根据生理小种在各稻作区的组成和分布,评价了稻种资源垂抗基因在各稻作区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贵州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1997年,从贵州省18个县采集分离小麦白粉菌有性和无性世代菌株101个,分别接种在9个鉴别品种上,共鉴定出26个小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是315号小种,其次是311,1,7,15和377号小种。低毒力,中毒力和高毒力三类小种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25.7%,13.9%和60.4%。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4~1997年间,利用25个抗叶锈病小麦单基因系(或近等基因系),对来自山西省10个地(市)31个县(市)的334个小麦叶锈菌株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9的出现频率较低(2637%),其对应的抗性基因Lr19为目前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其次,毒性基因V15,V20,V25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15%,7625%,7808%,对应的抗性基因Lr15,Lr20,Lr25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除此以外,其余21个毒性基因的出现频率均高于8174%,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无效基因,在小麦抗锈育种上没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当地育成的小麦抗白粉病材料,对国外筛选到的与白粉病抗性基因Pm2及Pm4a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RFLP标记即使在遗传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仍可用于对Pm2及Pm4a基因的检测及鉴定。研究还表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不仅可行,而且还可对育成的抗病品系所携具体抗性基因进行精确鉴定,并可大量减少分菌系或小种接种鉴定时的冗繁程序  相似文献   

12.
抗病品种Sultan-5及其突变体与白粉菌小种A6互作的细胞学研究表明,接种36h后,抗感品种中白粉菌分生孢子形成附着胞的频率及侵入频率无显著差异。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过敏性反应细胞明显增多,过生反应与Mla-12基因型的大麦品种对白粉菌的小种专化抗性有关,用DAB(地氨基联苯胺)观察到H2O2在乳突和过敏性反应细胞中积累。接各h后在初生芽管的乳突以及接种15h后在附着胞下面的乳突有晕圈处有H2O2  相似文献   

13.
根据Flor的基因对基因学说,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1号及致病类群洛13-Ⅱ,13-Ⅷ毒性基因进行了推导,结果表明,条中31号含有毒性基因Yr-1,2,3,4,7,8,9,11,12,14,16和Su;致病类型洛13-Ⅱ含有毒性基因Yr-1,2,7,8,9,11,12,13,14;洛13-Ⅷ致病型各有毒性基因Yr-1,2,7,9,11,12,13,14;抗条锈基因Yr-5,6,10未被病菌小种克  相似文献   

14.
以当地育成的小麦抗白粉病材料,对国外筛选的的与白粉病抗性基因Pm2及Pmta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RFLP标记即使在遗传背景不同的情况下仍可用于Pm2及Pm4a基因的检测及鉴定,研究还表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不仅可行,而且还可育成的抗病吕系所携具体抗性基因进行精确鉴定,并可大量减少分菌系或小种接种鉴定时的冗繁程序。  相似文献   

15.
甘肃中西部春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麦苗期离体培养 ,对甘肃中西部地区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群体毒性频率分析 ,结果 :( 1 )纯化菌株 36份 ,鉴定出生理小种 2 0个。其中优势小种是 0 1 5 ,分布频率为 1 6.7% ,0 77号为次优势小种。( 2 )群体毒性频率分析中毒性基因 VEra,V8,V1 ,V3c,V3f频率达 70 %以上 ,而 V2 ,MID,V2 0 ,V2 1 ,V4b,V4频率在 1 6.7%以下 ,46%的白粉菌毒性基因频率高于 40 % ,说明目前甘肃省白粉菌毒性基因频率高 ,含有Pm2 MID,Pm2 0 ,Pm2 1 ,Pm1 b,Pm1 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在育种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91年我国小麦秆锈除四川、河南省局部流行外,其它地区发生较轻,本年度标样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41个县,涉及到94个小麦品种。经分离,鉴定了菌株197份,其中小种21C3出现频事为85.3%,34为8.7%,34C2为4.5%,34C1为1.5%;致病类型21C3-CKH出现频率为57.4%居首位,其次为21C3—CKR,为23.4%。在利用197个菌株对41个Sr单基因系的毒力频率测定中,没有发现对Sr9c,11和21有毒力对菌株;对Sr25,26,30,31,35和38的毒力频率均在2%-6%之间,结果与1990年相似。  相似文献   

17.
对2008~2009年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毒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从124个单孢堆中共鉴定出48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均为411号小种,其次为611号和11号小种。小麦白粉菌毒性基因v1、v3c、v5、v6、v7、v8、v17和v1+2+9毒力频率较高(71%),而v4b、v13、v21、v22、v23和v2+6毒力频率较低(16%),说明目前东北春麦区含有Pm4b、Pm13、Pm21、Pm22、Pm23、Pm2+6等抗病基因的品种在育种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平凉川水区进行的带田地膜小麦品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带田地膜小麦增产效果显,品种以85(84)、鲁麦15号比较适合带田地膜种植,较兰天6号(当地主栽品种)分别增产23.2%、21.2%,85(84)在每垄播6行(825.0万粒/hm^2)、鲁麦15号在每垄插5行(687.5万粒/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观察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区南荻变种“突节荻”的染色体核型.结果如下:2n=38=22m+8Sm(4SAT)+2St+6T,x=19;1,2,3,4,6,7,9,10,11,12,13号染色体为m;5,8,14,18号染色体为Sm;15号染色体为St;16,17,19号染色体为T;5号和8号两对染色体为随体染色体.染色体绝对长度平均4.63μm,相对长度平均5.36%.最大与最小臂比值分别为8.43和1.00,平均2.66.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3.00,臂指数在50%~89.39%之间,平均64.67%,其核型属于Stebbin的2B类型  相似文献   

20.
浙江太湖稻区稻瘟病菌流行小种及群体毒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 ̄1993年从浙江太湖稻区采集、分离406个水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鉴定出7群15个小种,其中中A49、中D1、中D3、中E1、中E3及中G1为主要流行小种。供试稻瘟病菌对Pi-k^s、Pi-a、Pi-k^m、Pi-ta、Pi-ta^2及Pi-t等8个抗病基因具有较强的毒性,毒性菌株广泛分布于各县(市)。Pi-i、Pi-k^p、Pi-k^h、Pi-z^t及Pi-b等5个抗病基因对多数菌株仍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