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利用5年辽宁省区试晚熟、中晚熟、中熟对照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数据,分析辽宁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产量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省不同熟期代表性玉米品种产量表现为:中熟中晚熟晚熟品种;农艺性状中,中熟品种在株高、百粒重方面较其他熟期品种表现突出。玉米变异度较大的性状为:秃尖长、产量、出籽率性状最稳定。中熟品种在产量、株高、穗粗、百粒重等方面变异度最小。中熟品种的稳定性,特别是在产量性状上优于中晚熟、晚熟品种。对于中晚熟品种,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为株高、穗长、穗位,影响力大小依次降低,对于中熟品种,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为株高、出籽率、秃尖长,影响力大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2.
不同收剥期对两种生育类型红麻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种熟型红麻品种在4个收剥时期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晚熟型品种在各个不同收剥期的产量均高于同期的中熟型品种,中熟型品种在9月中旬收剥,纤维产量达到顶峰,可以高于同时收剥的晚熟型品种。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生产条件、种植制度和栽培措施选择相应熟期的红麻品种来增加麻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对黑龙江省不同熟期的21个水稻品种进行低温胁迫研究,以水稻死苗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得出不同熟期水稻的死苗率中熟品种晚熟品种早熟品种,各低温胁迫条件下以3℃/13 d处理21个水稻品种死苗率在0~100%分布最为均衡。  相似文献   

4.
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籽粒成熟度与吐丝至成熟阶段热量条件显著相关,明确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灌浆阶段温度的关系,可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极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3种熟期类型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和2015年在哈尔滨实施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熟期类型品种相比,中早熟品种的最大灌浆速率(G_(max))、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W_(max))和平均灌浆速率(G_(mean))最大,极早熟品种次之,中晚熟品种最小;灌浆活跃期(P)和有效灌浆时间(t3)随品种熟期延长而增加,增加部分主要在灌浆缓增期。活跃灌浆期、有效灌浆期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显著正相关,与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与渐增期≥10℃有效积温、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与快增期≥10℃有效积温和渐增期日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在热量资源有限的生态区,中晚熟品种进入灌浆缓增期后日平均气温较低,不利于籽粒灌浆,导致中晚熟品种粒重低于中早熟和极早熟品种;因此,在热量资源有限生态区,一味地延长熟期并不利于粒重增加,中早熟品种具有明显的灌浆优势,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播期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适宜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与播期,于2015 年在山西省早熟玉米区以特早熟、早熟、中熟3 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为测试材料,测定不同播期下玉米的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置的4 个播期中,特早熟和早熟品种都能安全成熟,而中熟品种4 月21 日以后播种不能正常成熟。随着播期的提前,所有不同熟期的玉米品种产量均呈上升趋势。早熟和中熟品种的产量显著大于特早熟,但早熟与中熟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百粒重之间的不同引起的。在产量与相关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中,生育期积温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产量随积温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本地区适宜种植早熟品种,最佳播期一般在4月20号左右,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对目前我国谷子主产区86个不同熟期类型的代表品种出苗至抽穗,抽穗至成熟和全生育期,及三者与单株生产力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类型品种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比例约为3:2,但同一类型的不同品种间仍存在着较大差异。早熟品种出苗至抽穗天数和全生育期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熟、晚熟品种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说明产量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加是有一定生育范围的。不同熟期类型的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发育天数与产量的关系不同,在不延长全生育天数的前提下,早熟类型选择抽穗期迟的品种,可提高产量。中、晚熟类型则不宜以继续增加全生育天数而提高产量,应选择抽穗期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品种。所以认为,在谷子高产育种中,抽穗期应作为选择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易裂果和抗裂果在裂果关键期枣果皮和果肉中主要矿质元素特点,探讨裂果机制,以易裂果品种和抗裂果品种的4年生嫁接枣植株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裂果性枣在着色期和脆熟期果肉、果皮中主要矿质元素的含量变化和差异。结果表明,抗裂果品种在着色期果皮、果肉中Ca、Fe元素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易裂果品种,在脆熟期果皮及果肉中Ca元素含量、果皮中Fe元素含量低于或显著低于易裂果品种,果肉中K元素含量则高于或显著高于易裂果品种;在着色期,大多数品种果肉中K、Ca元素含量均高于或显著高于果皮,而对于Mn、Cu元素则是果皮中含量较高;在脆熟期,4个品种果皮中Ca、Mn元素含量均高于或显著高于果肉。从着色期到脆熟期,4个枣果品种果皮、果肉中K元素,果皮中Ca元素含量均有所增加或显著增加,除团枣外,其他3个品种果肉中Ca元素含量均显著减少。在关键时期关键部位关键元素缺乏或过量导致矿质元素失衡是造成枣裂果的主要原因之一;K、Mn、Cu元素含量在枣果皮、果肉中表现一致,Ca、Fe元素则表现不一致;从着色期到脆熟期,果皮中K、Ca元素积累速度比果肉快。  相似文献   

8.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1992-1993年度北方稻区水稻良种区域试验的两种熟期类型参试品种(系)的产量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不大;结果还表明,在两种熟期类型的品种间,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存在着差异,中粳中熟型品种中穗数与产量的关联程度最密切,而在中早粳晚熟型品种中,每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出苗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依据生育期对不同品种的熟期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和百粒重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解析不同熟期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积累起始势、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籽粒灌浆参数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结果】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东北地区目前主推的玉米高产品种按生育期长短可分为中熟(I)、中晚熟(II)、晚熟(III)和超晚熟(IV)4类,其中晚熟品种最多(50%),生育期121-130 d,其次为超晚熟品种(25%),生育期131-140 d,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最少(均为12.5%),生育期分别为101-110 d和111-120 d。60 000株/hm2试验密度下,4个类型品种以晚熟品种产量最高,超晚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产量最低;中熟品种产量比晚熟、超晚熟和中晚熟品种分别低45%、44%和35%。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中熟品种(P<0.05)。灌浆初期,中熟品种百粒重最低,超晚熟品种百粒重最高,灌浆30 d后,中晚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快,中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慢。4类熟期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中熟品种的灌浆峰值最高,超晚熟品种最低。各品种达到灌浆峰值后,超晚熟品种灌浆速率下降最慢,中熟品种下降最快。运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籽粒灌浆过程(R>0.99),将各熟期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熟品种籽粒灌浆参数中积累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v2, v3)明显高于其他熟期类型品种,其灌浆活跃期(P)、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T2, T3)及渐增期灌浆速率(v1)则明显低于其它熟期类型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熟期品种产量与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t3)、渐增期灌浆速率、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极显著正相关;与积累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渐增期持续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中熟品种灌浆启动快,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短,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灌浆启动慢,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长;在保证籽粒安全成熟前提下,延长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有利于提高不同熟期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黑龙江省高淀粉玉米品种缺乏及分类混乱的问题,对该地区88个主要玉米杂交种的高淀粉特性进行筛选与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平均淀粉含量73.32%。筛选出淀粉含量≥72%的高淀粉玉米70个,平均淀粉含量73.82%。其中高淀粉一级为1个、二级品种29个、三级品种40个。工业专用型高淀粉玉米品种(粗淀粉含量在75%以上)仅有13个,分布在各个熟期组。通过对参选的高淀粉品种筛选结合其实际产量,评价各熟期组高产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1.
玉米增产栽培中,关键技术有以下几项 一、选用早熟、高产、质佳品种。早熟高产品种是指生产选用的品种,积温保证率要达到80~90%以上。即比当地积温少150~200℃,或熟期要比当地正常霜期提早10天左右,基本上遇到小灾不减产。注意严禁品种越区种植。 玉米的熟期与土壤肥力有很大关系。同一品种,种在肥力不同的地块上,熟期可相差10天以上,为了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不同熟期类型的品种最好搭配种植。适时晚收获得增产。  相似文献   

12.
以国际通用的美国Ⅱ-Ⅴ熟期组的13份标准品种为对照,对河北省11份主栽品种进行熟期组划分,明确河北地区大豆主栽品种生育期类型主要为Ⅲ、Ⅳ熟期组,以便不同地区的相互引种和交流合作,旨在为大豆栽培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糖积累型的9个枣(Ziziphus jujuba Mill.)品种为材料,测定并分析不同枣品种4个发育时期果实中糖酸组分含量及差异。结果表明,9个品种枣中的主要糖组分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主要酸组分为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3种不同糖积累型果实中酸含量从膨大期至完熟期持续上升,糖含量在膨大期至白熟期均以积累还原糖为主,在脆熟期至完熟期,蔗糖型品种以蔗糖积累为主,还原糖型品种以还原糖积累为主。因此白熟期至脆熟期是糖组分积累发生差异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4.
淮北的气候特点与夏玉米栽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分析了淮北地区6~9月份光、热、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夏玉米生产发育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以中熟品种取代目前的中早熟品种,根据品种生育期适期播种,重施基肥(苗肥),合理灌溉,推迟到完熟期收获等一套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保证夏玉米高产稳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沙培方法对种植于范家屯的150份不同生育期的东北主栽大豆品种进行了发芽率鉴定,结果显示,中晚熟组品种的发芽率最高,其次为中熟组品种和中早熟组品种,极早熟组品种发芽率最低,表明熟期愈早发芽率有降低的趋势。中晚熟组品种与早熟组品种及极早熟组品种间在发芽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晚熟组品种、中熟组品种和中早熟组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对不同熟期组大豆品种的品质性状和百粒重与发芽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熟期组品种发芽率与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和百粒重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玉溪市柑橘品种规划布局情况,通过对2021年该市列入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的5个县品种类型、品种数量、种植面积、品种分布、品种熟期、品种资源情况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玉溪市柑橘品种规划布局上具有品种数量多、主栽品种集中,分布广泛、种植梯次明显,熟期全面、品种特色突出,资源丰富、种质稀奇珍贵的特点,但也存在优良新品种引进更新速度不够,优势老品种选育复壮力度不够,优质特色品种挖掘准度不够,品种和农艺优势融合密度不够,因品种施策科学管理精度不够,熟期合理搭配梯度不够,种质资源利用程度不够等问题。据此,提出了玉溪市柑橘品种规划布局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熟期制种玉米品种母本的植株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对早、中、晚3种熟期的制种玉米种子繁育过程中,在母本抽穗吐丝初期、灌浆后20 d、灌浆后40 d,分别采取干旱处理。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对3种熟期的制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均产生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对母本的百粒重、果穗重、出籽率、秃顶和果穗长短等产量性状影响很大。早熟品种英德77在母本抽穗吐丝初期、灌浆后20 d的产量均较对照正常灌水处理显著性降低,减产率分别达到19.28%、6.43%;中熟品种武科19的3个干旱处理玉米产量均较对照正常灌水处理显著降低,减产率分别为40.00%、37.83%、6.96%;晚熟品种裕单185在母本抽穗吐丝初期、灌浆后20 d的玉米产量均较对照正常灌水处理显著降低,减产率分别达到15.49%、5.39%。3种熟期的玉米品种在3个干旱处理下早熟品种英德77耐旱指数最大、耐旱性最强,晚熟品种裕单185次之,中熟品种武科19耐旱指数最小、耐旱性最差。  相似文献   

18.
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品质形成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品质形成差异,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熟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在南疆塔里木盆地进行不同熟性棉花品种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品质形成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的棉铃脱落率表现为早熟中熟中早熟;"三桃"比例中伏前桃表现为早熟中熟中早熟,伏桃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秋桃表现为中熟早熟中早熟;单株铃数和单铃质量表现为中熟中早熟早熟;产量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表现为中早熟中熟早熟;马克隆值表现为中熟中早熟早熟。中早熟品种不论在成铃率和"三桃"比例,还是在产量、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不太适应塔里木棉区种植。在目前种植条件下,中早熟品种更适合在南疆塔里木棉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结果表明:品种对铃重影响作用表现为中早熟品种大于中熟品种,品种间差异随育苗期延后而增大。中早熟品种棉纤维发育早于中熟品种。品种对棉籽(仁)脂肪累积作用表现为中早熟品种优于中熟品种,而蛋白质累积则相反。棉仁棕榈酸、油酸、硬脂酸含量变化品种间差异较小,豆蔻酸和亚油酸变化趋势相反,品种间存在差异;品种对棉仁氨基酸累积的作用表现为中熟品种优于中早熟品种。3∶1式移栽棉品种选择受育苗期影响很大,早育苗时可选用中熟品种。  相似文献   

20.
玉米不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丹玉405、丹玉39、丹玉86、丹玉605四个不同熟期的优良玉米品种为材料,分别于4月22日、5月8日和5月26日进行三次播种,比较不同熟期品种在不同播期的产量差异。结果表明:极晚熟和晚熟品种适宜提早播种,以满足生育期内对光、热的充分利用,促进品种高产;中晚熟和中熟品种在生长期充足的情况下,适当晚播能够促进后期充分灌浆、避免早衰,有利于品种增产。在辽宁不同玉米产区,选择适宜熟期的品种和播期,有利于提高玉米的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