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离子束的生物效应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概述了离子束的产生,作用于生物组织的原初过程以及在诱变育种和一物工程上的应用等,并对离子束生物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4.
氮离子束等诱变机理研究(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小麦品种(系)、远缘杂种和四倍体黑麦等供试样品,经N+束、C。60γ-ray、2660A紫外激光等七种不同诱变源各高低两种剂量处理后,分析不同诱变源与小麦试样间的互作效应,据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特征和发芽率的差异,首先发现N+与γ-ray一样对发芽率有明显的影响,而N+处理的所有样品,其EPR谱信号都较强,超过中子、紫外激光甚至γ-ray处理的结果。这可能表明低能N+束引起物体内自由基信号强度增大,是诱导植物内部损伤、分子集团重组以致构成遗传变异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氮离子束等诱变机理研究(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诱变源(N+束、γ-ray等)与不同小麦样品互作,经光声效应分析和染色体结构和变异的鉴定,初步证实N+束正如γ-ray一样可作为染色体畸变和基因重组的有效诱变源。 相似文献
6.
7.
以两个玉米自交系联87和丹黄25为材料,采用能量为8.0×1015焦耳的N+,在5.0×1020个/cm2的相同剂量下,分别进行离子束注入处理。设置种胚面(正面)、非种胚面(侧面)胚面注入加激活、非种胚面加激活等处理。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对经离子束处理的M1代的生物学效应和M2的变异频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下两个自交系的出苗率均较CK均下降,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联87在不同处理下的平均变异频率为9.3%,其中侧面注入加激活变异频率最大,为23.1%;丹黄25在不同处理下的平均变异频率为3.5%,其中正面注入加激活变异频率最大,为5.6%。从变异谱看,两个自交系均出现在熟期、育性、抗性、品质、双穗率、株高和穗长等变异,特别是出现3个以上性状同时变异而且是正向的期待性状,运用模拟法测定变异株系配合力,联87正向变异不明显,丹黄25获得一个株高变矮、叶片变宽、品质变好、双穗率达83%优良穗行。 相似文献
8.
9.
H^+离子束对大麦M1胚芽细胞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30keVH+离子注入束辐照大麦种子,结果初步在明:H+离子束辐照大麦显著地提高了M1胚芽细胞的分裂指数,促进了细胞分裂。H+离子注入不仅引起胚芽细胞的明显核畸变(双核、小核、微核等),还诱发染色体多种类型畸变(桥、落后、游离、断片等),表现出较高的有丝分裂畸变率与较宽的畸变谱。且在2×1016H+/cm2~6×1016H+/cm2范围内,注入剂量与畸变率呈正相关,但6×1016H+/cm2剂量后又呈下降趋势。为此,提出了H+离子注入在大麦诱变育种中可被采用的适宜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本文研究了N~+离子束对体内(JM109)和体外质粒PBR322DNA的辐照效应,经琼脂糖电泳检测发现:在体外直接辐照,引起超螺旋环状DNA的单链断裂而转变成开环状DNA:而体内质粒PBR322DNA由于质膜和细胞壁的保护,或命中概率降低,尚存在微弱的超螺旋DNA带,此说明,N~+离子束作用环状DNA能引起DNA链的断裂,这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氮离子束注入固体甘氨酸和酪氨酸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氨离子束注入固体甘氨酸和酪氨酸的产物,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仪检测,产物被气相色谱分离,已被识别的有甘氨酸的产物,α-氨基丁二酸,α,β-二氨基丁二酸。提出了产物形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丰富水稻Oryza sativa L.突变体库,快速创造稳定遗传的新种质,为重离子辐照诱变机理研究和水稻遗传育种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方法】利用碳离子束辐照水稻品种‘IR-55’、‘IR-60’、‘三粒寸’和‘云南陆稻’原种进行诱变,并对诱变后代的多个农艺性状进行多代跟踪调查。【结果】4个水稻品种突变株系株高、剑叶长、穗长和粒长宽比等性状呈现出较大变异幅度,且具有明显的正向或负向性,结实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最低为2%。利用随机选取的SSR分子标记引物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发现,突变株系与原种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明重离子辐照诱变引起DNA序列较大片段的改变,而不是微小的点突变。【结论】碳离子束辐照对水稻株高、剑叶长和粒型等多个农艺性状产生正向或负向的诱变效应,在诱变后代中可以筛选出一批农艺性状变异的水稻新种质。 相似文献
19.
20.
为促进优质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建设,提升小麦品质,应用低能氮离子束注入技术,对小麦种子注入剂量为3×1017N+/cm2的氮离子,研究注入氮离子束对小麦种子活力、幼苗POD和CAT活性以及植株农艺形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注入氮离子束处理相比,注入氮离子束的小麦种子发芽势和出苗率显著降低(P<0.05),发芽率、幼苗鲜重和苗长降低,幼苗POD、CAT活性增大;注入氮离子束的小麦植株形态变化明显,顶一叶长度突变,株高变矮,麦穗从有芒变为部分缺芒和无芒,千粒重增加。低能氮离子束注入小麦种子对小麦幼苗、植株及穗粒形态有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对小麦种质材料的改良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