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饲料添加剂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种皮含量极少:80%~90%异黄酮(Isoflavones)存在于子叶中,浓度约为0.1%~0.3%;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约为1%~2%,但由于胚只占种子总质量的2%,因此尽管浓度很高,但所占比例却很少只有10%~20%。  相似文献   

2.
大豆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是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作物品种之一。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种皮含量极少;80%-90%异黄酮(Isoflavones)存在于子叶中,浓度约为0.1%-0.3%;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约为1%-2%,但由于胚只占种子总质量的2%,因此尽管浓度很高,但所占比例却很少,只有10%-20%。  相似文献   

3.
正大豆黄酮是一种大豆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样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天然大豆黄酮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尤其是成熟的大豆种子中的含量特别高[1]。大豆黄酮是天然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研究发现它具有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脂肪分解与合成、调节血脂血压等作用[2]。大豆黄酮这种非常有效的饲料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中。1大豆黄酮的来源及其理化性质天然大豆黄酮的主要来源是大豆及其他豆科植物。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合称为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主要存在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种皮中含量很少。大豆黄酮化学名称为4,7一二羟  相似文献   

4.
以红三叶真叶、子叶、上胚轴和下胚轴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根据愈伤组织形态分为A型、B型和C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外植体来源和类型的愈伤组织内异黄酮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初代培养中,来自真叶的愈伤组织异黄酮含量最高(1.562μg/mL),其次是子叶(0.904μg/mL)和下胚轴(0.885μg/mL),上胚轴的最低(0.774μg/mL);继代培养1次后,上胚轴的含量升高(0.941μg/mL),真叶,子叶和下胚轴的含量均下降;3种愈伤组织类型,均以B型的异黄酮含量为最高,其次为A型,C型的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营养与医学研究表明,大豆不仅是非常优良的营养源,而且因其富含许多微量生理活性物质,已被誉为“功能性食品”原料库。目前大豆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加以开发。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也把“大豆行动计划”列为重要任务。本文将大豆异黄酮的结构、生理活性功能、制造方法及其开发应用情况综述如下。一、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分布于大豆种皮、胚轴、子叶内,与糖结合成甙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物,一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见表1)。大豆异黄酮及其衍生物主要为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源,染料木黄酮。表1 大豆各部分异…  相似文献   

6.
红三叶愈伤组织培养与异黄酮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谷文英  陈莹  余飞 《草业科学》2006,23(8):45-49
对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下胚轴和子叶进行愈伤组织的培养,结果表明:添加2.0 mg/L 2,4-D和0.5 mg/L 6-BA的MS培养基最适合诱导愈伤组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愈伤组织总异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愈伤组织中异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实生苗,子叶愈伤组织中异黄酮的含量比下胚轴愈伤组织中的高,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以野生天蓝苜蓿种子发育5~7d无菌苗的子叶、下胚轴和种子苗叶片为外植体,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基本培齐与外源激素组合和浓度配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子叶、下胚轴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宜的基础培养基分别是MS、B5和SH;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对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因不同的外植体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子叶、下胚轴以MS+NAA(0.5~1.0mg/L)+6-BA(0.7mg/L)效果较好,叶片以SH+NAA(0.5—1.0mg/L)+2,4-D(1.5~5mg/L)十6胡A(0.7mg/L)较好,少量下胚轴在MS+NAA(0.5mg/L)+6-BA(0.7mg/L)和MS+NAA(0.5mg/L)+KT(0.5mg/L)的培养基中直接分化出胚状体,并成功发育成植株。在培养基Whb5上,子叶、下胚轴和叶片的分化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分化率分别为43%、57%、40%,15~30d后都能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8.
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奶牛日产奶量、乳脂率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选用 2 4头年产奶量在 6 0 0 0~ 70 0 0kg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 3组 (n =8) ,试验组在日粮中分别添加 6 0mg/kg (Da1)和 72mg/kg (Da2 )的大豆异黄酮 ,每天测定产奶量和乳脂率 ,并计算饲料的转化率 ,试验期为 2 0d。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较 ,试验组平均日奶产量分别提高了 11.8% (Da1,P <0 .0 1)和 3.4 % (Da2 ,P <0 .0 5 ) ,饲料转化率显著提高 ;而乳脂率 3组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以豆渣为原料,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豆渣中大豆异黄酮提取率的影响,以异黄酮提取率为指标,分别采用超声波辅助和微波辅助提取大豆异黄酮。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从豆渣中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是超声辅助提取法,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0,乙醇浓度80%,超声时间20 min,超声温度50℃,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大豆异黄酮的平均提取率为0.3942%。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大豆(黄豆)的原产地,年产大豆1 640万t,仅次于美国和巴西,居世界第3位.为配合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提出的"大豆行动计划",开展对大豆的综合利用和开发研究.大豆子叶(豆瓣)中皮下层内的薄壁细胞中,主要是粒径约为3~8μm的蛋白体,蛋白体的90%约为大豆蛋白[1].豆芽不仅较多地保存了大豆原有的营养成分,而且维生素含量比大豆高得多.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脾脏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不同浓度的大豆异黄酮[0.00(对照)、0.25、1.00、5.00、25.00和100.00μg/mL]与淋巴细胞于37℃、5%CO2下分别共育4、24和48h,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干扰素γ、白介素2和白介素4的浓度,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脾脏和肠系淋巴结的淋巴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1)0.25和1.00 μg/mL的大豆异黄酮与脾脏淋巴细胞共育一定时间后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和白介素2的浓度(P<0.05或P<0.01),48 h后,5.00和25.00 μg/mL大豆异黄酮能显著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干扰素γ和白介素2分泌(P<0.05).2)1.00和5.00 μg/mL大豆异黄酮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共育一定时间后干扰素γ和白介素2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0.25 μg/mL大豆异黄酮趋于增加二者浓度,但差异不显著(P<0.05);48 h后,25.00 μg/mL大豆异黄酮抑制了干扰素γ(P<0.05)和白介素2(P<0.05)的分泌.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脾脏淋巴细胞白介素4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而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白介素4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 <0.05或P<0.01).4)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脾脏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介素4,但趋于降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介素4.5)大豆异黄酮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奶牛脾脏和肠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雌激素受体βmRNA的表达量(P<0.05或P<0.01),且二者间存在正比的剂量关系.总之,大豆异黄酮能够促进奶牛脾脏和肠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和白介素2,提高干扰素γ/白介素4,促进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降低白介素4浓度;低剂量(0.25~5.00 μg/mL)的大豆异黄酮能够获得较好免疫促进效果,而高剂量(25.00~100.00μg/mL)更能促进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2.
KT对白花草木樨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改良H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白花草木樨不同外植体和KT(激动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无菌苗子叶、下胚轴和幼根为外植体,下胚轴出愈率为100.0%,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子叶和下胚轴出愈率随KT浓度增大呈抑制作用,在1.0mg/L2,4-D+0.1mg/LKT时出愈率分别为98.00%和100.00%,为最佳激素浓度配比;幼根出愈率随KT浓度增大先促进后抑制,1.0mg/L2,4-D+0.3mg/LKT时出愈率为99.33%,为最佳激素浓度配比。  相似文献   

13.
绿豆芽:绿豆芽是豆科、菜豆属,一年生草本作物绿豆的嫩芽,芽菜类蔬菜。以下胚轴和子叶供食用。可随时培育供鲜销。不耐贮运。可在0℃低温、相对湿度95%的高湿条件下进行周转性贮运,不宜加工。黄豆芽:黄豆芽是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作物大豆的嫩芽,芽菜类蔬菜。以下胚轴和产叶供食用。可随时培育供鲜销。不宜加工。贮运特性及方法参见绿豆芽。  相似文献   

14.
以野生天蓝苜蓿种子发育5~7d无菌苗的子叶、下胚轴和种子苗叶片为外植体,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基本培养与外源激素组合和浓度配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子叶、下胚轴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宜的基础培养基分别是MS、B5和SH;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对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因不同的外植体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子叶、下胚轴以MS+NAA(0.5~1.0 mg/L)+6-BA(0.7mg/L)效果较好,叶片以SH+NAA(0.5~1.0mg/L)+2,4-D(1.5~5 mg/L)+6-BA(0.7mg/L)较好,少量下胚轴在MS+NAA(0.5mg/L)+6-BA(0.7mg/L)和MS+NAA(0.5mg/L)+KT(0.5 mg/L)的培养基中直接分化出胚状体,并成功发育成植株。在培养基Whb5上,子叶、下胚轴和叶片的分化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分化率分别为43%、57%、40%,15~30d后都能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偏关苜蓿(Medicago sativa ‘Pianguan’)种子为材料,从不同消毒剂、培养基成分对种子萌发以及不同激素及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0.1% HgCl2消毒6 min后置于1/4MS培养基上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较高,霉烂率低;不同外植体的最优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2 mg·L-1 2,4-D+0.4 mg·L-1KT,下胚轴与子叶最高诱导率分别为100%和98%;最优愈伤分化培养基为UM+1.6 mg·L-1KT,下胚轴与子叶最高分化率分别为59%和44%;不定芽转至1/2MS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达64%。本研究系统构建了优化的偏关苜蓿植株再生体系,可为后续遗传转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桑子叶与胚轴不同区段离体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桑的子叶、下胚轴作为外植体,并将子叶等分为子叶尖部、子叶中部、子叶基部(靠近胚芽的一段),将下胚轴等分为下胚轴上段(靠近胚芽的一段)、中段、下段,置于培养基中培养。结果表明:子叶基部与下胚轴的上段离体再生效果好,子叶基部的离体再生成苗率可以达到63.5%,下胚轴上段的离体再生成苗率为47.1%。同时还发现分区子叶和分段下胚轴都是越接近胚芽生长点的部位用作外植体,其诱导出芽的时间短,并且能很好地分化再生成苗。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原生质体游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选育的XN-1型紫花苜蓿种子发育5~7d的子叶、下胚轴及其诱导的愈伤组织和分化的无菌苗的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的酶种类及组合、酶液浓度、酶解时间以及离心转速和时间等因子对其原生质体游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叶及第2次继代的愈伤组织为最好的游离材料;最佳酶液组合和酶解时间分别为纤维素酶2% 果胶酶0.5%和8h;最佳离心转速和离心时间分别为500r/min和6min.  相似文献   

18.
高强  王娜 《山东饲料》2014,(24):267-268
本文研究采用微波辅助技术提取大豆异黄酮工艺。在单因素试验中,通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样液吸光度,以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大豆异黄酮的提取率,确定在每个因素上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优点为:微波时间180s,微波功率500W,料液比1:20,乙醇浓度70%。  相似文献   

19.
苜蓿子叶体细胞胚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重要的豆科牧 草,全世界种植面积约3300万hm2,我国约133万 hm2.苜蓿营养丰富,含粗蛋白质17%~20%,是多种畜禽喜食的优质蛋白饲料.苜蓿组织培养始于20世纪 70年代,30年来,国内外采用的外植体种类繁多,如茎 尖、叶片、茎段、幼芽、子叶、下胚轴、上胚轴、花药、花 粉、种子、胚珠、根、叶柄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大豆异黄酮对高温下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方法,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为4组,分别在细胞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10、100μg/m L和1000μg/mL的大豆异黄酮,各组细胞正常(37℃、5%CO2)培养48 h后,在42℃下处理1.5 h,再正常培养12 h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发现:(1)与0μg/mL组相比,100μg/mL和1000μg/mL大豆异黄酮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活性显著升高(P 0.05)。(2)与0μg/m L组相比,10~1000μg/mL大豆异黄酮组细胞活性氧(ROS)的浓度显著降低(P 0.05)。(3)与0μg/mL组相比,100μg/m L和1000μg/mL大豆异黄酮组细胞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 0.05),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P 0.05)。(4)与0μg/m L组相比,100μg/mL和1000μg/mL大豆异黄酮组细胞内Caspase3和Bax基因的相对表达显著降低(P 0.05),而Bcl-2基因的相对表达显著升高((P 0.05)。综上所述,大豆异黄酮能够通过增强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抑制细胞凋亡,进而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