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索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在限采条件下的最佳播期播量和最佳的空间分布状态,以‘沧麦6005’为试验材料,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处理,设5个水平(A1~A5),以播量为副处理,设4个水平(B1~B4),研究了‘沧麦6005’的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群体数量均呈降低趋势;在较为适宜的播期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大产量、群体数量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播期较晚时增加播量可以提高产量;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量的积累;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不同行距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行距为20 cm时为最佳。分析认为环渤海低平原区沧麦6005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到10月13日,适宜密度为375万/hm2到45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2.
限灌条件下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最佳播期播量行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环渤海低平原区冬小麦在限采条件下的最佳播期播量和最佳的空间分布状态,以‘沧麦6005’为试验材料,通过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处理,设5个水平(A1~A5),以播量为副处理,设4个水平(B1~B4),研究了‘沧麦6005’的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群体数量均呈降低趋势;在较为适宜的播期条件下,随着播量的增大,产量、群体数量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播期较晚时增加播量可以提高产量;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量的积累;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不同行距对小麦产量影响显著,行距为20 cm时为最佳。分析认为环渤海低平原区‘沧麦6005’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到10月13日,适宜密度为375万/hm~2到450万/hm~2基本苗。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不同地区郑品麦24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分析了3个不同地区播期、播量对郑品麦24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地理纬度增加1°,郑品麦24号适宜播期提前3~5d。郑品麦24号在泌阳地区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适宜播量为11~13kg/667m~2;新郑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0-20日,适宜播量为9~13kg/667m~2;延津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0-15日,适宜播量为11kg/667m~2。在确定具体的适宜播期时,还应根据地块的整地质量、水肥水平、播期早晚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春小麦银春10号在甘肃中部灌区的适宜播期和最佳播量,通过设置4个播期和5个播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利用新复极差法对产量结果进行多重比较,分析了不同播期、播量对银春10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期间、播量间、播期播量互作间对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甘肃中部灌区银春10号的最佳播期为3月8日,适宜播期为3月8-13日;最佳播量基本苗为550.5万/hm~2,适宜播量基本苗为510万~570万/hm~2之间。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冬小麦新品种邢麦13号适宜的播期和播量,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邢麦13号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及播期×播量对邢麦13号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显著影响。邢麦13号的适宜播期为10月8-15日,适宜播量为160~210kg/hm~2。  相似文献   

6.
臧鑫 《中国种业》2016,(11):45-46
为探明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最佳播期和适宜播量,以半冬性小麦新品种淮麦33为研究材料,采取播期、播量两因素互作裂区试验设计,分析播期、播量互作条件下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合A2B2、A3B5产量最高,淮麦33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左右,适宜播量为222.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7.
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辉县市开展播期(10月12日、18日和19日)和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和39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对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播期之间的平均容重是以10月12日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播期,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相同播期不同播量处理对农艺性状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不孕小穗数则无明显变化规律。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与播量相比较而言,播期对新麦29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新麦29的产量不断下降且10月12日的产量显著高于10月24日的。播量210万/ha与播量390万/ha 之间的平均产量显著差异,但都与播量300万/ha相比差异都不显著。依据不同播期和播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a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的产量潜力在播期10月12日至18日是较为适宜范围,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a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旨在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北部辉县市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播期(10月12日、18日和24日),副区为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390万/hm~2),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9’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10月12日播期的籽粒容重显著低于其他2个播期的籽粒容重,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m~2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产量潜力的播期是10月12日—18日,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m~2。  相似文献   

9.
豫北地区‘郑麦7698’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宜的播期、播量,使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丰产性,研究了‘郑麦7698’在不同播期播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小麦成穗数逐渐减少,穗粒数逐渐增加,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播量越大,小麦的成穗数越高,穗粒数越少,播量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播量最大的处理(225 kg/hm2)产量最高。‘郑麦7698’产量最高的组合为播种期10月10日,播量225 kg/hm2,而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87.5 kg/hm2的组合次之。总之,‘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适宜播种期范围为10月5日至10日,相应的播量为2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0.
播期播量对胶东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冬小麦适宜播期播量,以烟农515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株高降低、主茎叶龄减少,随播量增加株高增加、主茎叶龄变化不大。不同的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随播期(9月27日除外)推迟,产量、成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随播量的增加,产量、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播期播量最佳组合为10月3日播种、180万株/hm2播量,产量达7746.0kg/hm2。成穗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经过 30多年的大豆育种 ,培育了湘春号系列品种 ,其中 ,湘春豆 10号推广面积达 2 7万 hm2 ,对提高我省大豆单产和总产 ,推动从农家种到改良品种的更新换代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我省春大豆育种实践 ,结合大豆育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浅述了我省春大豆育种策略 ,以便指导今后的育种工作。1 育成品种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湖南省春大豆育种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 ,根据不同生产时期的需要 ,采用杂交育种等方法 ,培育了 16个不同的品种 ,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种类型。一类是以替换夏大豆为目标 ,选育出的湘春豆 5、6号 ,平均每 667m2 12 0~ 13…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播期、播量及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与光谱指标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通过开展连续两年不同播期、播量及施氮量的冬小麦田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三因素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关键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eafarea index,LAI)和归一化红边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red edge,NDRE)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三因素对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立了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冠层NDRE适宜时序曲线,以便于实时监测不同产量水平下冬小麦长势动态。结果表明,冬小麦冠层NDRE与LAI随关键生育期的变化相似,且三因素对关键生育时期2个指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2018—2019年冬小麦产量、不同生育时期LAI和冠层NDRE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2019—2020年除灌浆期外,晚播冬小麦产量、LAI及冠层NDRE峰值最大。2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LAI、冠层NDRE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不同播量间无明显差异。三因素中播期、施氮量对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有显著影响。冬小麦冠层NDRE时序曲线随施氮量增加被纵向拉长;曲线下降部分随播期推迟向左平移,同时2018—201...  相似文献   

13.
引进匈牙利玉米品种夏播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牙利 (以下简称 MV)农业研究所是欧洲第 1个玉米杂交种诞生地 ,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育种科研基地之一 ,二战以来培育出大量的玉米杂交种。一些品种具有较好的丰产、抗逆和适应性 ,已在亚、非、欧等 3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如今在玉米的丰产性、抗逆性、籽粒品质和育种方法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了探索 MV品种在我国北方夏玉米种植区的适应性并为品种引进提供依据 ,1998年廊坊市农林科学院从 MV研究所引进玉米品种 2 9个 ,1999年对其中 17个品种进行了夏播栽培试验。1 材料与方法MV2 10、 MV2 52、 MVTC2 72、 MV355、MV388wx、 M…  相似文献   

14.
冯明友 《种子》2006,25(2):66-67
通过对金优554进行不同播量、播期、密度试验,对其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穗长和有效穗。金优554在适时早播、稀播、密度为1.2窝/667m^2条件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根据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的需求,积极引进推广特种鲜食玉米良种,农民踊跃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山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大田种植效益提供了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1 材料与方法参试品种有东穗彩糯、东穗黑珍糯、东穗早糯071、超甜97-3、白糯2号、浙糯玉1号、苏玉糯1号、苏玉1号(CK),由浙江省东阳市种子公司提供。西玉糯1号由山东省莱州市西由种子公司提供。试验田设在西屏镇竹客口村金樟火户山垄田。大区面积1.8×10.0m2。不设重复。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分3期播种,分别2月14日、3月2日和4月11日播种。其中1、2期采取薄膜覆盖育苗…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通过不同播期处理,初探播期与个体发育间的关系. 试验结果表明:神麦1号不同播期对个体发育有很大影响,初步明确了分蘖发生规律、叶片生长规律和各生育期所需积温,为生产上正确利用该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Duration from sowing to flower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ait influencing adaptation in pigeon pea (Cajanus cajan), but the inheritance of this trait has not been elucidated clearly. Crosses were made between two early (60 to 70d) and one late (160 to 170d) flowering pigeonpea genotype and F1, F2 and BC1 populations produced. These populations, comprising 60 to 100 parents, 30 F1, 400F2 and 40 to 50 BC1 plants, were grown under natural (mean13.4 hd-1) and artificially extended (to 15 hd-1) daylength and duration from sowing to first flowering recorded.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segregation ratios, supported by Chi-square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duration from sowing to flowering in each of the crosses was controlled by two genes assorting independently and with predominantly additive quantitative effects. The segregation patterns were most clearly defined in the 15 hd-1 daylength.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种及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闻艳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4):135-135
针对黑龙江省目前的几播种方法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垄三栽培的基础上,设定了三种处理:常规垄作、45cm平播密植后起垄、常规垄作行间覆膜三种栽培方式,试验设计采用大区对比法。试验结果是45cm平播密植后起垄效果最好、其次是常规垄作行间覆膜。  相似文献   

19.
柳林属半干旱地区 ,历年平均降雨量 4 97.3mm,且多集中在 7、8、9三个月。春天制种玉米下种的 4、5两个月正值旱季 ,两个月历年平均降雨量仅 4 0 mm左右。干旱一直是困扰我县制种玉米下种的主要因素。近年来 ,我们应用五种抗旱新技术 ,年年一次下种捉全苗。1 秸秆、地膜二元覆盖具体办法是 :玉米收获后 ,一边割秆一边硬茬顺垅覆盖 ,盖 67cm,空 67cm。盖的时候玉米秆排放的顺序是 :下一排根压住上一排梢 ,秸秆上还要适量压土 ,防止被风刮乱。第二年春天 ,在空档处翻耕、整地施肥、覆盖地膜 ,然后在膜上打孔种 2行玉米。采用这种方式 ,玉米秆…  相似文献   

20.
大豆栽培技术在生产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高产、优质是大豆科研工作者育种奋斗的目标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同时,选择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是保证大豆能够高产优质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播期与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并对我国今后大豆产业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