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薯疮痂病是由致病链霉菌引起的土传性和种传性病害,在世界各地的马铃薯种植区广泛发生.该病主要破坏马铃薯薯块表皮,降低马铃薯的经济价值.目前在中国马铃薯疮痂病抗病品种缺乏的情况下,药剂处理还是田间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试验采用五氯硝基苯和噻唑锌2种药剂分别处理带疮痂病病原的蛭石,以未处理的蛭石为对照.结果表明,对感病的'...  相似文献   

2.
大理州大春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宜大理州大春马铃薯生产所需的新品种,改变主栽品种单一局面,以‘合作88’为对照,对新选育的9个马铃薯新品种(系)进行了2年的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0.3’高产且稳产,商品性好,晚疫病、早疫病抗性较强,适宜推广种植,可作为大理州大春马铃薯替代品种;‘12H14-5’商品性好,产量较高且稳产,晚疫病抗性较强,适宜于大理州大春种植,可进行进一步的评价、示范;‘207.3’商品性较好,产量较高,晚疫病、早疫病抗性较强,适宜大理州大春种植,但稳产性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生物源农药对马铃薯产量及病害防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源农药具有低毒、无残留、高选择性、不破坏环境、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农药零增长"目标实现的首选,近年来在马铃薯病害防治领域受到普遍重视。试验引进香芹酚、寡糖·链蛋白、芸苔素内酯3种生物源农药,与常规使用的化学农药(霜脲·锰锌)进行对比,以当地马铃薯主发的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疮痂病4种病害为调查对象研究其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拌种和田间喷施生物源农药及化学农药,能延长马铃薯的生育期,对马铃薯的出苗影响不显著;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以寡糖·链蛋白处理为最好,平均是49.8%;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效以霜脲·锰锌处理为最好,平均是66.0%;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以香芹酚处理为最好,平均是49.1%;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以霜脲·锰锌处理为最好,平均是59.8%。产量以寡糖·链蛋白处理的产量最高,是28 808 kg/hm~2,与清水对照相比,增产率53.5%;其次是香芹酚处理,是27 692 kg/hm~2,与清水对照相比,增产率47.6%。因此,在旱作区,建议继续加大对生物源农药的应用试验,并与其他化学农药在马铃薯病害防治中交替配合使用,观察其防治效果和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2年在马铃薯收获期间,对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铃薯试验田5个定西市主栽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早大白’、‘新大坪’、‘陇薯3号’和‘克新1号’块茎晚疫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个品种中晚疫病发病率均较高,且不同品种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费乌瑞它’(52.54%)、‘早大白’(47.49%)、‘新大坪’(46.21%)、‘克新1号’(23.42%)、‘陇薯3号’(16.03%)。说明‘陇薯3号’对晚疫病的抗性最好,其次为‘克新1号’,‘费乌瑞它’的抗性最差,‘新大坪’和‘早大白’对晚疫病的抗性较低。除晚疫病之外,在不同品种中还发现了粉痂病、黑痣病和疮痂病,具体为:‘费乌瑞它’中疮痂病的发生频率为10.59%;‘新大坪’中粉痂病的发生频率为4.12%;‘早大白’中黑痣病的发生频率为8.94%;‘克新1号’中粉痂病、黑痣病和疮痂病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27%、3.80%和3.80%;‘陇薯3号’中粉痂病和疮痂病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91%和2.67%。  相似文献   

5.
彩色马铃薯新品种的引进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山区马铃薯主栽品种皮肉均为黄色,经济效益一般,彩色马铃薯尚未发展。为筛选出适合萧山区种植的优质彩色马铃薯新品种,以‘兴佳2号’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D613’产量虽然低于对照品种‘兴佳2号’,但与‘夏坡蒂’和‘荷兰15号’没有极显著差异,且田间抗晚疫病和疮痂病,块茎性状表现也较好。因此,该品种可作为高档特色蔬菜和保健产品进行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6.
10种杀菌剂不同施药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和疮痂病防效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疮痂病已经成为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并有逐年加重趋势.为筛选防治疮痂病有效药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马铃薯品种'尤金'为试验材料,比较6种生物源药剂和4种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对疮痂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0%噻唑锌悬浮剂拌种防效最好,病情指数最低为18.74%,防效最高为50.28%,其次是100亿cfu/g枯草...  相似文献   

7.
陇中干旱半干旱区不同马铃薯品种重茬抗病性和产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5,(3):146-149
针对陇中干旱半干旱区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导致的重茬病害严重问题,试验研究了不同马铃薯品种在重茬地中的抗病性和产量表现。通过对各参试马铃薯品种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及薯块腐烂病害抗性研究与产量、单株结薯数及商品率的综合分析,筛选出抗病性强、易贮藏、产量高、商品率好的‘陇薯7号’和‘陇薯6号’2个品种,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重茬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是我国粮食生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马铃薯病害的发生流行逐年加重,已成为限制我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是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2种病害,该文总结了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田间主要识别特征、病原菌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为2种马铃薯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宜攀枝花市高寒冷凉地区适宜发展的较优马铃薯品种(系),引进6个马铃薯新品种(系),试验测定马铃薯新品种(系)的丰产性、抗逆性和块茎品质等性状.结果表明,新品系'S04-921'对早、晚疫病抗性强;总淀粉、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高,产量34536 kg/hm2,较对照'米拉'增产10074 kg/hm2,增幅41....  相似文献   

10.
2009-2010年通过田间5点取样对华北一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害进行普查。结果查得病害有花叶病毒病C表现为花叶症的所有病毒病)、卷叶病毒病、紫顶萎蔫病、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炭疽病、叶枯病、枯萎病、环腐病、黑胫病、疮痂病共计12种。查得害虫10种:金针虫、蛴螬、地老虎、蚜虫、二十八星瓢虫、芫菁、双斑萤叶甲、草地螟、牧草盲蝽、马铃薯跳甲。明确了上述病虫的分布和为害程度,许多病虫是该地区目前严重威胁生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个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抗性比较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常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对不同马铃薯品种晚疫病防治效果,对产量影响及筛选出对马铃薯晚疫病有抗性的品种。结果表明,田间晚疫病发病初期,银法利单用或与其他药剂混用均可以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并且增加田间产量;‘荷兰7’,‘黄麻子’、‘荷兰15’和‘尤金’为马铃薯晚疫病易感品种,因此田间管理要提前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克新18号’、‘麦肯’、‘延薯4号’和‘克新13号’对晚疫病有较高的抗性;‘中兴202’、‘Lt-5’、‘夏波蒂’和‘克新1号’对晚疫病表现中抗,病害发生初期施药可以有效的控制病害扩展。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疆马铃薯主产区真菌病害的种类及其发生特点,2014~2017年对马铃薯主产区真菌病害发生及流行情况进行调查,为开展关键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理论参考。调查表明,北疆有9种马铃薯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干腐病。病害的发生时间与严重程度取决于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和播期;主要病害因不同地区、年份、品种、栽培模式发生情况有差异;马铃薯黑痣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日益严重,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区马铃薯品种抗病性和产量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抗病性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通过对引进的5个马铃薯品种及当地对照品种‘新大坪’进行生物学特性、适应性、抗病性和丰产性等综合农艺性状的比较试验,筛选适宜安定区种植的马铃薯抗病新品种。结果表明,‘青薯9号’对马铃薯早疫病及晚疫病的抗病性均表现最好,田间长势表现好,且产量最高(31 432 kg/hm2),适宜在半干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以播种前2、3、4、6 d分别用甲基硫菌灵和硫酸链霉素对马铃薯种薯切薯后干拌、湿拌,以不拌种做对照,探讨干拌、湿拌以及拌种后间隔期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田间病薯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药剂的不同拌种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干拌的拌种方式增产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平均增产38.05%,播种前2 d切薯并采用药剂干拌对减少田间病薯率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一季作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和二十八星瓢虫,此外,病毒引起的品种退化比较普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本文根据河北省一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特点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包括将马铃薯与玉米、大白菜等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减轻黑痣病危害;采用脱毒薯克服病毒引起的品种退化问题;种薯和(或)土壤消毒控制黑痣病和晚疫病;待马铃薯生长至封垄后,遇到适宜晚疫病发生的天气,喷施1~3次保护性杀菌剂预防晚疫病和早疫病;一旦监测到晚疫病中心病株后即拔除并装入塑料袋带出田外,并交替喷施有治疗效果、能兼治早疫病且作用机制不同的内吸性杀菌剂及混剂;田间出现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在杀菌剂中混入高效氯氰菊酯或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高效杀虫剂防虫;马铃薯成熟前1~2周将地上部分割掉并运出田外后收获块茎。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宣威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定点观察的方法,连续3年对云南省宣威市马铃薯种植田块中田间气候、种植习惯、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查记录,同时观察记录该区域马铃薯晚疫病田间发生、发展情况。结果表明:马铃薯疫病在云南宣威市的发生与流行受主栽品种的抗性、种薯带菌率以及田间气候条件等多因素综合影响。新品种滇薯6号在当地表现出较好的抗性;种薯带菌率越高,田间晚疫病发生越重,流行越快;田间相对湿度高,对晚疫病发生与流行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专用型稀土旱地宝在宁夏南部干旱区对马铃薯刀切种薯浸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设计的3种不同浓度稀释液浸种20~30 min可使马铃薯比对照提早出苗3~5 d,提前成熟3~10 d,株高增加3.5~12.0 cm,产量增加3.4%~19.9%,并能有效预防早疫病、晚疫病、环腐病等细菌性病害。在3种不同浓度稀释液中,以25倍和50倍稀释液浸种防病抗旱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内蒙古自治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黑胫病的抗性,试验采用离体块茎接种和温室盆栽注射接种2种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各地方9个主栽马铃薯品种('V7'英尼维特'费乌瑞它'大西洋'冀张薯12号'夏坡蒂'布尔斑克'中加7号'和'中加2号')的黑胫病抗性进行了评价.离体块茎接种法结果表明'英尼维特'与'V7'为抗性品种,'大西洋'...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河北省二季作区优势产区秦皇岛市昌黎县马铃薯两膜种植高效发展,于2020和2021年在昌黎县进行了两膜种植下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以当地主栽品种‘中薯5号’为对照,对9个马铃薯品种的物候期、块茎性状、主要生物学性状以及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希森6号’为适宜昌黎县两膜覆盖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其生育期符合当地栽培周期,薯块性状、生长情况及产量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较抗早疫病和疮痂病,产量优于对照品种‘中薯5号’,两年产量分别为57 456和56 952 kg/hm~2,增产率分别为30.66%和15.47%。该品种可作为适宜两膜种植品种在昌黎县进行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20.
Shtie.  D  廖晓兰 《杂粮作物》1992,(3):39-42
由马铃薯早疫交链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的马铃薯早疫病和由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美国东北地区马铃薯的两种最重要的真菌病害。晚疫病是偶尔发生的,但极具危害性,而早疫病危害较轻,但经常发生。马铃薯种植者施用大量的杀菌剂来控制这两种病害,在美国东北部通常是当植株高15~20厘米时进行首次喷药,以后每周喷1次直至植株枯死,共喷药7~10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