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花药培养在马铃薯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杂交圃中77份亲本材料为试验材料,对花药高温前处理、培养基和基因型等因素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花药培养对基因型有很大依赖性,不同基因型马铃薯愈伤诱导率范围是0.16%~9.50%,胚状体发生率范围是0.31%~15.63%。克97G8-4、讷16和白俄3的植株再生率范围为12.00%~23.08%,其余全部没有分化出植株。倍性鉴定表明:双单倍体的发生率为93.75%。诱导培养基以MS+0.5 mg·L-1 NAA+1.0 mg·L-12,4-D+1.0 mg·L-1 KT+0.5%活性炭+100 mg·L-1 AgNO3,即③号效果最好,植株分化培养基以MS+4.0 mg·L-1 GA3+2.0 mg·L-1 ZT+30 mg·L-1蔗糖+0.7%琼脂,即②号效果较好。高温预处理对胚状体的发生有利。  相似文献   

2.
用三种不同温度前处理和三种培养基相配合对7个从双单倍体马铃薯中随机抽取的品系进行了花药培养,选择出了较好的培养基和前处理的适宜温度及方法,从双单倍体花药中忸产生胚状体及再生植株频率有所提高达27.5%和8.8%。倍性鉴定表明,从双单倍体诱导的胚状体分人的植株绝大多数为二倍体。而且多数为纯合体,说明这些胚状体来自己减数的配子,可能是由在胚状体发育过程中的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用三种不同温度前处理和三种培养基相配合对7个从双单倍体马铃薯(S.tuberasumL,2n=2x=24)中随机抽取的品系进行了花药培养,选择出了较好的培养基和前处理的适宜温度及方法.从双单倍体花药中诱导产生胚状体及再生植株频率有所提高达27.5%和8.8%.倍性鉴定表明,从双单倍体诱导的胚状体分化的植株绝大多数为二倍体,而且多数为纯合体,说明这些胚状体来自己减数的配子,可能是由在胚状体发育过程中的体细胞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诱导孤雌生殖是获得马铃薯双单倍体的有效方法,本文系统介绍了孤雌生殖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的研究技术,双单倍体的识别方法,二倍体授粉者在孤雌生殖诱导中的作用以及环境条件对孤雌生殖的影响等。并对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橡胶树花药培养单倍体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产量、品质、加工等方面都较其他作物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但由于四倍体马铃薯存在遗传基础狭窄且复杂、难以创新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利用马铃薯单倍体或双单倍体植株有望解决上述诸多难题。马铃薯单倍体具有加速育种过程、提高选择效率等优点。马铃薯单倍体的获得包括花药培养、花粉培养、孤雌生殖、子房培养。其中,花药培养因更易取材,并且得到胚性细胞团、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几率更大等优点而研究最为广泛。获得单倍体植株的成功率与试验材料的基因型、培养条件、培养基添加物等诸多因素相关。根据不同的诱导方法简要阐述了中国马铃薯单倍体研究的历史及进展。  相似文献   

7.
应用加倍单倍体技术可以简化和加速育种程度,缩短育种时间5年左右,已被广泛应用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中,91单2的育成填补了大麦利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大麦新品种的空白,91单2表现出高产抗病,耐肥抗倒,抗寒等优点,已在江苏省被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8.
高频率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4x-2x杂交测验,从Solanum phureja后代中筛选出9份诱导双单倍体频率和花粉育性高的的分者。它们的平均诱导率为33株双单倍体/100个果,并具有显性纯合的胚斑标记基因和紫色胚轴标记基因,可用来有效地识别双单体,不同的四倍母本产生双单倍体/100个果,母本基因型对双单倍体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花药培养中高温前处理的作用及不同基因型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蒂  冉毅东 《马铃薯杂志》1990,4(3):139-143,138
  相似文献   

10.
11.
孤雌生殖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的遗传操作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冀西北高寒干旱,自然环境因素和栽培条件较差的生态区域内,研究了利用孤雌生殖诱导马铃薯双单倍体的技术,两年试验表明,诱导频率高于世界诱导频率最高的捷克,较国际上广泛应用的高频率诱导者IVP35和IVP48高出30.9株/100个浆果,筛选出了配合力好,产生孤雌生殖能力强的四倍体品种中薯2号,79-6-19和CIP800935,诱导频率为11.1-33.3株/100个浆果。  相似文献   

12.
温度预处理对二倍体马铃薯花药培养诱导愈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原始二倍体栽培种Solanumphureja-S.stenotomum(PHU-STN)杂种无性系BD10-7和BD29-1的花药为试验材料,研究温度预处理对二倍体马铃薯花药培养过程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的影响。预处理采用4℃低温、35℃热激分别进行暗培养24h、48h、72h,预处理后在22℃条件下进行花药培养,以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指标探求最佳的预处理方法和水平。结果表明:4℃低温预处理48h后接种花药可明显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两个材料接种后进行热激处理愈伤组织诱导率表现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双单倍体的产生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4.
应用加倍单倍体技术可以简化和加速育种程序,缩短育种时间5年左右,已被广泛应用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中,91单2的育成填补了大麦利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大麦新品种的空白,91单2表现出高产抗病.耐肥抗倒.抗寒等优点,已在江苏省被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15.
越恋  何凤发 《中国马铃薯》2008,22(2):103-106
马铃薯单倍体培养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纯系,提高育种效率,创造新的种质。单倍体培养主要有孤雌生殖、小孢子培养和花药培养等方法,但存在诱导率、成苗率低等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大麦花药培养及其在啤酒大麦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结果表明大麦花药培养辅助啤酒大麦育种工作是可行的,筛选出了比较理想的诱导愈伤组织和诱导再分化的培养基,对F1和F3-4代杂种材料的花培效果做了比较研究。共接种花药数为24856枚,得到绿苗2050株,从(Nasu Nijo/Kinuyutaka)F1材料的254株绿苗中,鉴定出一个啤酒大麦新品种,1997年在江苏被命名为单二大麦,是我国第一个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出的大麦品种,在1995-2000年已推广种植470000hm^2。同时还选育出一批啤酒大麦新品系,单95168将作为单二大麦的接班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对9个爪×籼F1杂种进行大规模花药培养,形成愈伤组织的花药的频率平均为18.7%。小孢子衍生的愈伤组织产生绿苗的平均频率为8.7%。白化株占成苗愈伤组织的61%。愈伤组织的绿株和白化株再生能力出现于花药培养的第4~8周之间;在第6周以后,白化株与绿株的比率没有增加.转移的愈伤组织成亩能力缓慢下降。自发的双单倍体占4个杂种再生绿苗的46%。但在一杂种产生的132株双单倍体中发现了高频率的部分不育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8.
大花药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兴国  王连铮 《大豆科学》1995,14(4):349-354
如何提高拉种效率和愈伤组织质量,通过外源激素来调节内源激素,使愈伤组织处适合分人的状态。研制专用培养基,筛选敏感性基因型等,是大豆花药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本文从取材、细胞学研究、培养基改进、基因型筛选和植株分化等几个方面,回顾了20多年来大豆花药培养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促进大豆花药培养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以栽培种花生为材料,开展花生单倍体培养的前沿性探索,包括离体花药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分化形成幼芽、再生苗培养、再生植株倍性鉴定和嫁接移植等研究。通过比较外植体灭菌时间、诱导培养基、分化培养基、再生培养基和再生植株创制培养条件等试验,筛选出适合花生花药培养的方法:1%NaClO消毒灭菌9 min,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采用B5N1、B3N1培养基,再分化培养采用B5N1-2培养基,再生苗培养采用SG培养基。本研究获得1株花药培养的再生植株,编号为15B8-8。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鉴定结果表明,该植株具有20条染色体,其中9条为A染色体、11条为B染色体,是第一例来自栽培种花生花药培养的单倍体植株;研究还表明,汕油52花生品种具有较强的花药培养力,有潜力作为花生花药培养的“桥梁品种”。  相似文献   

20.
实验结果表明大麦花药培养辅助啤酒大麦育种工作是可行的 ,筛选出了比较理想的诱导愈伤组织和诱导再分化的培养基 ,对F1和F3~ 4 代杂种材料的花培效果做了比较研究。共接种花药数为 2 4 85 6枚 ,得到绿苗 2 0 5 0株 ,从 (NasuNijo/Kinuyutaka)F1材料的 2 5 4株绿苗中 ,鉴定出一个啤酒大麦新品种 ,1997年在江苏被命名为单二大麦 ,是我国第一个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出的大麦品种 ,在 1995~ 2 0 0 0年已推广种植 4 70 0 0 0hm2 。同时还选育出一批啤酒大麦新品系 ,单 95 168将作为单二大麦的接班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