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2018,(2):70-73
针对马铃薯扦插苗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生长发育缓慢、结薯率低的问题,开展赤霉素不同浓度处理对扦插苗生长发育及原原种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赤霉素的喷施浓度为10 mg/L时,对扦插苗生长发育、生物量的积累、匍匐茎的发生与膨大、结薯数量与产量的增加均有促进作用,单株结薯数达6.3粒/株(CK 2.5粒/株),且结薯合格率(≥2 g)较对照提高60.9%。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温室条件下的适宜扦插密度问题,利用早熟品种荷兰15号、中熟品种尤金和中晚熟品种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原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154株、182株、222株、286株、400株和667株共6个处理,用方差分析探讨了扦插密度与结薯个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数、单位面积上的结薯总个数、单株结薯总个数)、产量参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产量、单株商品薯产量、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单株产量)和经济参数(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荷兰15号、尤金和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扦插密度每平方米在154~667株之间时,随着扦插密度的增大,其结薯总个数均逐渐增多,单株商品薯产量和单株产量均逐渐变低;这3个品种在每平方米上的商品薯产量、总产量、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趋势不同;通过结薯个数和经济参数的综合评价,得出荷兰15号和尤金的适宜扦插密度每平方米为400株,克新13号的适宜扦插密度为286株。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马铃薯原种在小垄栽培(垄距70 cm)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利用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脱毒原原种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种一代。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株距10 cm、15 cm、20 cm、25 cm和30 cm共5个处理,采用通径分析探讨了植株性状对产量的影响,运用方差分析探讨了密度与植株性状(株高、主茎数和茎粗)、产量性状(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产量、产种量、繁殖系数、公顷产量)和经济参数(产投比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株距在10~30 cm之间时,如果株高越高、主茎数越多,那么产量就越高;随着株距的增大,单株结薯数逐渐增多,单株产量逐渐增高,繁殖系数和产投比逐渐增大,主茎数和产种量无显著变化;垄株距为70×3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繁殖系数最大,产投比最高和经济效益最好,是小垄稀植栽培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因素对‘渝马铃薯3号’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高产栽培最佳模型,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渝马铃薯3号’正交试验各处理在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商品薯数比和商品薯重比4个性状间无明显差异,在株高和单株块茎重间差异明显;密度间、施氮量间株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磷量和施钾量间株高无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株高越低,氮肥用量越高,株高越高。单株块茎重除密度间差异显著外,氮磷钾因素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密度4 000株/667m~2和氮肥用量10 kg/667m~2时的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钾肥用量11 kg/667m~2时单株块茎重最高。‘渝马铃薯3号’高产栽培最佳组合为T5处理,即密度4 000株/667m~2、施氮量10 kg/667m~2、施磷量6 kg/667m~2、施钾量为11 kg/667m~2时,‘渝马铃薯3号’鲜薯产量可达2 508 kg/667m~2。  相似文献   

5.
栽培密度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密度处理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广薯87和福薯8号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水平对2个甘薯品种的蔓长、蔓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及商品薯率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有重要影响,2个品种表现不一;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福薯8号产量水平部分间达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以5.4万株/hm~2的栽培密度时,其产量最高达45 562.50 kg/hm~2,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广薯87无显著性差异。2个甘薯品种需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进行种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6.
采用马铃薯脱毒小薯不同粒级,不同密度,不同品种熟性三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原原种对一级原种的产量、单株平均结薯数及<25g小薯所占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熟、结薯少、薯块均匀的品种原原种播种密度在1.2万株/亩以上,晚熟和中晚熟、结薯较多薯块不均匀品种在1.0~1.2万株/亩之间,且播种粒级大于0.5g/粒时,一级原种繁殖方可收到既高产又具较高的繁殖系数和较低用种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马铃薯脱毒小薯不同粒级、不同密度、不同品种熟性三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原原种对一级原种的产量、单株平均结薯数及<25g小薯所占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熟、结薯少、薯块均匀的品种原原种播种密度在1.2万株/亩以上,晚熟和中晚熟、结薯较多薯块不均匀的品种在1.0~1.2万株/亩之间,且播种粒级大于0.5g/粒时,一级原种繁殖方可收到既高产又具较高的繁殖系数和较低用种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晋西南山区川水地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晋西南山区川水地覆膜种植的马铃薯主栽品种费乌瑞它进行不同栽培密度试验。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表明:每公顷密度在53 892~89 820株范围内,其单株商品薯数、单株薯重、单株商品薯重、小区产量、小区商品薯产量存在显著与极显著差异;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差异;小区产量以每公顷76 989株最高,小区商品薯产量以每公顷67 365株最高,而在生产实际中,追求更多的是商品薯产量,所以,该区域的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覆膜种植以每公顷67 365株的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脱毒试管薯工厂化生产技术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研究明确了2倍MS培养基培育健壮母株是提高试管薯的结薯率和单薯重的基础。不同激素与配比对试管薯诱导的效果有很大差异,明确了BA是诱导试管薯的重要激素之一。利用试管薯繁殖原原种较试管苗直接移栽,显著提高了单株块茎数和产量。试验结果证明,直接利用试管薯有利于工厂化生产和原原种的繁殖。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与大薯留种对‘宣薯2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宣薯2号’为试验材料,探索了以大薯留种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结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宣薯2号大薯留种以密度2.70万株/hm2为最佳,平均单产达34 654 kg/hm2,比常规种薯6万株/hm2和大薯留种2.25、3.15和3.75万株/hm2都增产增收,结薯率从适宜的种植密度2.7万株/hm2开始,随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变少和单株块茎重变轻,大中薯率有变化,但不成规律。‘宣薯2号’在宣威市大薯留种以密度2.7万株/hm2种植既能获得高产,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彩色马铃薯新品种‘红美’品质优良,市场潜力巨大,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利用L_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对于彩色马铃薯品种‘红美’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最佳高产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的密度和氮磷钾肥对‘红美’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率的影响极显著,对单株块茎数的影响不显著。密度、磷钾肥均以中间水平时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商品薯率随着磷肥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和施钾量均处于中间水平时商品薯率最高。‘红美’最佳高产组合为T9组合,即密度5 000株/667m~2,施氮量15 kg/667m~2,施钾量10 kg/667m~2,施磷量5 kg/667m~2时,‘红美’鲜薯产量可达2 149 kg/667m~2。  相似文献   

12.
为加快高产、高抗晚疫病的国审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5号"的推广应用,进一步降低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成本,本试验在高海拔地区(1 880 m)对标准原种(≥5g)的高效生产进行了初步试验。试验对脱毒原原种以不同的密度进行栽培,统计标准原种的产量及效益。试验结果为:原原种的种植密度每667 m2为32 000株时,标准原种产量及效益最高,分别达14.22万粒和10 220元。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低重量标准种薯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5~15 g的种薯比例增加较大,标准种薯的平均单薯重逐渐降低,以利减少种薯的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13.
延庆县马铃薯加工型品种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对延庆县种植的2个马铃薯加工型品种“大西洋”和“夏波蒂”的种植密度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表明:每667m2种植密度在4000 ̄5500株范围内,大西洋的单株结薯数、单株商品薯数、单株薯重都存在显著与极显著差异;而小区产量、总薯数及商品薯数无显著差异。夏波蒂各产量指标的分析结果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5~5g脱毒微型马铃薯4个种植密度水平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135000株/hm^2时种薯产量和每平方米种薯总数最大,分别为16404.0kg/hm^2和147.2粒;密度为120000株/hm^2时单株产量和单株结薯数最大,分别为235.2g和12.1粒;密度为135000株/hm^2和120000株/hm^2时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因此,2.5~5g微型马铃薯繁种时以120000~135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延边地区早熟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两年试验,采用分期收获法调查了试验品种的薯块性状、单株结薯数、单株块重、商品率。结果表明:早-50的熟期最早,商品率高,单株结薯数少,产量低;东农303的熟期次之,单株结薯数多,商品率稍低,单株块重和单株商品重均最高;中薯5号、早大白、费乌瑞它熟期相近,都比早-50和东农303晚,单株结薯数适中,商品率高,单株块重和单株商品重高;中薯3号和本053熟期较中薯5号、早大白、费乌瑞它稍晚,中薯3号单株结薯数少,本053单株块重较低;双丰-5号在参试品种中熟期最晚,生育前期单株块重和商品率低,生育后期单株块重和商品率较高。早期商品率高,说明块茎形成早。产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构成产量的因素不同,如块茎膨大速度(或单薯增长率),单株结薯数,以及单株块重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栽培密度对商薯 8 号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4(60 000 株 /hm2 )处理的薯块干物质分配率最高,与 T1(37 500 株/hm2 )相比,150 d 时 T4 处理薯块干物质分配率显著增加 16.14%。 T4 处理的鲜薯干物率明显高于其他 3 个处理。T1 处理的单株薯重、单株最大薯重、单株蔓重显著高于 T2(45 000 株 /hm2 )、T3(52 500 株/hm2 )和 T4 处理,T2 处理的 T/R 值显著高于 T3、T4 处理。T3 处理的商品薯产量及商品薯率最 高。生产上选择 52 500 株/hm2 的栽培密度较为适宜。研究结果为商薯 8 号合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密度及密度调控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和2015年分别以‘尤金’和‘克新13号’原种为供试材料,‘尤金’设置6,9和12穴/m~2播种密度及1或3个主茎/穴,‘克新13号’设置6,8和10穴/m~2播种密度及1或2个主茎/穴处理,研究密度及密度调控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每穴主茎数相同时,播种密度由6穴/m~2增加到10穴/m~2(‘克新13号’)或12穴/m~2(‘尤金’)时: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显著增加,比叶重(Specific leaf area,SLA)显著降低(P 0.05);单位面积播种穴数的增加仅显著增加了‘克新13号’单主茎处理的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P 0.05)。播种穴数相同时,‘克新13号’随着每穴主茎数由1个增加到2个,6和8穴/m~2处理的株高显著增加,8穴/m~2的SLA显著降低(P 0.05);不同播种密度下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均随每穴主茎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0.05);‘尤金’随着每穴主茎数由1个增加到3个时,各处理株高均显著增加,茎粗显著降低(P 0.05);且6穴/m~2处理和12穴/m~2处理LAI显著增加,SLA显著降低(P 0.05),9和12穴/m~2的总产量及12穴/m~2的商品薯产量随每穴主茎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0.05)。在试验条件下,6~8穴/m~2,2主茎/穴适于‘克新13号’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产量,6穴/m~2,3主茎/穴适于‘尤金’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产量。  相似文献   

18.
以马铃薯晚熟品种“下寨6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离体诱导微型薯直播田间繁殖块茎繁殖脱毒田间1~5代种薯的质量和效率。结果表明,生育阶段比同品种网室繁殖脱毒小薯同代脱毒种薯略迟;生长势、株高、茎粗、主茎分枝数、单株叶面积、根系数、匍匐茎数和匍匐茎长度等生长发育指标,PVX、PVY、PLRV和PVA等重要病毒害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干腐病和软腐病发病率,晚疫病发病率和叶面枯死率相同;未发现环腐病和黑经病。单薯重量平均45.1g,随田间种植代数增加而增大;单株结薯数、单位面积结薯数逐代减小,脱毒田间1~4代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逐代增加,繁殖效率与脱毒小薯相同,故离体诱导微型薯田间繁殖块茎繁殖脱毒种薯是经济有效且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4种种植密度、4种施肥量,比较不同栽培密度、施肥量对马铃薯单株性状、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以667m2施基肥尿素20.67kg、二铵17.36kg、硫酸钾30.62kg、追尿素9.95kg时,植株长势最好,单株结薯数和单株产量均以该处理效应最佳;在该施肥量水平下,每667m2种植密度为5000株时产量最高,达3526.1kg,而每667m2种植密度为4000株时形成的商品薯率最高,为84.3%。  相似文献   

20.
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母本的6个杂交组合的无性一代为试验材料,对组合的各个产量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表现较好的组合为大西洋×D2和大西洋×早大白,这两个组合产量高,单株商品薯重也较高,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621.6 g和511.0 g,平均单株商品薯重分别为426.9 g和409.2 g;尤其是大西洋×早大白组合,后代的单株结薯数量较少(4.9个),且单薯重高(107.9 g),是大薯块类型的高产组合。大西洋×克新16号组合和大西洋×T1800组合的产量中等,可结合其它性状评价其利用方向。大西洋×克新2号组合的产量较低;且单株商品薯重也较低(187.7 g),是利用价值较小的组合。大西洋×中薯4号组合的平均单株产量低(380.7 g),但单株结薯数量少(4.5个),因而单薯重较高(93.5 g),可以选择高产的单株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