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金针菇生产发展迅速,许多单位引进我所选育的三明一号和日本信浓二号等菌株。三明一号菌株出菇快,栽培周期短,产量高,菇形圆整,菌柄较粗壮、抗病力强。经多年栽培,产质量稳定,但菌盖肉薄,较易开伞,菌柄基部也易褐变,制罐产品色泽较深。而日本信浓二号菌株菇体洁白,菌盖内卷,肉厚,开伞慢,较适合制罐,但出菇慢,栽培周期长,抗病力差,产量低,生物效率仅25~60%。为了选育出更优良的金针菇栽培菌株,笔者从1983年开始以这两个菌株为杂交亲本,进行杂交育种研究,获得了一批杂交菌株,其中19号菌株经四年的栽培结果表明,是  相似文献   

2.
笔者经两年实践证明,用棉子壳栽培金针菇后的废料再进行熟料袋栽平菇,发菌快,出菇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供试菌种高温831,引自山东省青州市食用菌研究所。该菌株耐高温,抗杂菌力强,是一株适宜夏季栽培的高产菌株。(二)培养料处理金针菇采收结束后,挑选无杂菌、无虫害的菌袋,拍碎后暴晒2~3天,收存备用。栽培时,取其废料73%、新鲜棉子壳20%、石灰5%、过磷酸钙2%,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pH12~14(因831菌种适宜的pH 为10~13,灭菌后正好降为10~13)。  相似文献   

3.
刘明河  岳全礼 《食用菌》1996,18(4):33-33
金针菇(Flammulina veletipes),是秋末春初发生的一种耐寒性、朵型较小的木腐伞菌。栽培技术由瓶栽发展到袋栽和生料床式栽培。但由于金针菇出菇阶段管理技术复杂,产量较低,也制约了金针菇栽培的普及。为此,我们于1993年10~12月对金针菇袋式栽培出菇阶段的管理技术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150%的生物效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袋栽金针菇一般都待菌丝长满料时再开袋出菇,这样不仅会延长栽培周期,而且由于先发菌的菌龄过长,袋口常出现菇蕾,对产质量均有一定影响。为此,笔者于1987年2—5月进行了菌丝长至袋料的2/3时开袋和按常规法菌丝长满料时开袋的比较试验。(一)材料:供试菌株为FL8603(引自厦门蘑菇菌种推广站)。原种培养基为蔗渣78%、麸皮20%、碳酸钙1%、糖1%,水为干料重的2倍。栽培种培养基为蔗渣73%、麸皮25%,其余同原种配方。  相似文献   

5.
徐志刚  蒋时察 《食用菌》1993,15(5):30-31
我们于1986年开始进行袋栽金针菇的研究,通过对品种、接种期、培养基配方、搔菌、装料量等试验,总结出配套的袋栽金针菇高产模式,生物转化率稳定在130%以上。几年来先后在全省推广580万袋,经济效益达978万余元,该项成果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现将其技术要点归纳如下:(一)选用高产优质菌株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16个菌株参加品比,通过对菌丝生长、栽培特性、经济  相似文献   

6.
晋江市栽培金针菇比较早,从70年代开始试生产,到现在单产不断提高,合格菇每袋产量从50g左右到近500g,生物效率从20%提高到140%~180%。产量的提高,除了合理的配方、优良的菌种外,其技术关键在于出菇管理。 笔者在晋江市供销社食用菌试验场栽培的金针菇,采用杂交19号金针菇菌株(原三明1号),收到了优质、高产、稳产的最好效果。现将两个技术关键介绍如下: (一)开袋要领 袋式栽培金针菇的开袋,国内外的许多菇场都是沿袭催蕾的开袋方法,即未见子实体有的甚至未现蕾就把袋开掉,让菌丝在空气的刺激下扭结。这样生长出的菇体数少,菌柄粗老,侧生枝多,外观不雅,产量不高,质量差,而且料面水分散失快,会延长出菇周期。 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改用再生的开袋方法,即待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适合人防地道栽培的稳产高产金针菇当家品种,我们在三年多的试验基础上,1988年又引进了金针菇杂交19号进行地道栽培试验,现将结果初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材料菌株有金针菇杂交19号,由三明真菌研究所提供;三明1号(对照株),由湖北大学生物系提供(原菌株来自三明所).培养基配方为:棉子壳78%,米糠20%,蔗糖1%,石膏粉1%,另加KH_2PO_40.15%,含水量70%,pH自然.(二)栽培方法采用熟料袋栽,栽培袋规格15×35×0.045cm的低压聚乙烯筒料制作,每袋装干料200g.拌料、装袋、灭菌按塑料袋制种常规法,采用单  相似文献   

8.
目前金针菇多数采用罐头瓶、塑料袋一端或两端接种套袋法生产,不但工序多,发菌期长,而且产量不稳定,生物学效率低.为了适应金针菇商品生产的需要,我们在总结银耳袋栽的基础上,根据金针菇丛生的特点,以快发菌、快出菇为指导思想,于1986年秋试验成功了长袋定穴平面集控式栽培法.1989年开始在全地区范围内大面积推广,1989年投料5万kg,1990年投料25万kg,1991年近50万kg.经三年生产实践试验证明,在适宜条件下,20天左右出菇,采收2~3次,生产周期60天左右,生物学效率达120%以上.现将栽培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实践经验为依据介绍金针菇大棚栽培高产稳产技术中菌种质量、菌种生产技术,场地选择、大棚设计,优质菌袋制作,出菇管理技术,并提出3个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毛小伟  陈小平 《食用菌》2012,(2):22+41-22,41
对2010年底分离金针菇F21—2的各试管菌株,以上一年度保存的菌株为对照,进行出菇试验。以菌丝长势、生长量、菌袋污染率、出菇整齐度、子实体性状、产量等为指标,筛选出优质菌株,供下一年度的菌种生产及栽培使用,并提出了出菇试验一些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秀珍菇液化菌种生产自动接种技术,其工艺流程为专用固体菌种(菌丝块)→菌种液化(原始液制备)→二级液化工艺→流水线自动接种→菌袋菌丝培养→开袋出菇→采收。总结液化菌种袋与固体菌种袋出菇的比较试验结果:液化种菌袋比固体种菌袋的菌丝粗壮,结实;栽培袋成品率液化种为98.8%,固体种为93.5%;液化种的秀珍菇总产量比固体种提高4.7%。比较指出两种接种方式的接种效率、菌种成本和产量质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我市1989年袋栽金针菇464万袋,生物效率104.2%,投入产出比为1∶2.61,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1990年扩大到800万袋,菇农一致认为袋栽金针菇成本低,效益高,是一种短、平、快生产项目,适合农村栽培.现将几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金针菇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介绍给同行.(一)选料和配比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一个合理配方:棉子壳72%,啤酒渣10%,玉米粉  相似文献   

13.
在金针菇生产中普遍存在着菇体色泽深、产量偏低等问题.为解决这问题,笔者于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进行了袋栽金针菇用大塑料筒出菇试验.结果表明,用塑料筒出菇可改善金针菇的品质和提高产量.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一)供试材料 菌株为金针菇19号,引自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室.栽培料配方为棉子壳90%,麸皮10%,另加石膏粉1%,含水量70%,pH值自然.(二)试验方法 采用常规熟料袋栽,袋规格有两种,15×45×0.06cm的袋装干料250g,17×45×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们利用蔬菜中棚进行了周年生产鲜香菇的技术研究,主要思路是利用不同温型、不同菌龄的香菇菌种和不同的栽培设施,采用多种栽培方式,达到周年生产鲜香菇的目的。 一、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香菇菌种 (1)短菌龄型菌种 ①cr—02(浙江引进) 特点是适宜于塑料中棚生产。菌龄80—90天,菇深褐色,出菇密,较小,中温偏低温型,出菇温度为8—22℃。②松香11号 适宜于塑料中棚袋栽。菌龄要求90—100天,菇色浅,出菇密,肉质松,产量较高,出菇温度为8—22℃。③农香一号 适宜于袋栽。菌龄要求90—100天,菇浅褐色,出菇密,菇质好,出菇温度在8—22℃。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平菇生产发展很快,但不少平菇生产单位和专业大户,在袋栽平菇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菌种质量问题。菌种已做常规出菇试验,二、三级菌种袋出菇正常,可是三级菌种接到栽培袋料中,在正常的栽培条件下却不发菌,或开始发菌正常,10天后菌丝逐渐消失,而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  相似文献   

16.
金针菇液体与固体菌种制作及栽培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金针菇液体菌种与固体种菌种制作及瓶栽对比试验,是为液体菌种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应用液体菌种,菌丝萌发时间明显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金针菇出菇整齐且产量高。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金针菇菌种为"众兴1号",菌盖纯白,稍内卷,不易开伞。菌柄细长,粗细均匀。菌丝生长快,出菇早且产量高,栽培周期短,抗病力强,此品种是适合液体和固体  相似文献   

17.
金针菇大多数在室内栽培,占用房屋多.为适应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的需要,我们从1990年春到1991年春,在室外用黑地膜覆盖栽金针菇,生物效率达100%以上,商品性良好,效益显著.现将做法介绍如下:(一)选好季节,制好菌种金针菇属低温性菌类,气温高于20℃不易出菇.金堂地区从10月中旬到翌年3月底,室外温度稳定在20℃以下是出菇适期.为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栽培历来是采用竖袋(瓶)出菇管理,笔者根据金针菇在适宜的CO_2浓度环境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向光性这个特点,于1985年开始进行了墙式袋栽出菇试验,获得了成功,现将具体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前,金针菇的栽培有瓶栽、袋裁、床栽、箱栽等方式,但以袋栽为主,一般都采用17×38cm的聚丙烯塑料袋,装袋后培养基表面留17~20cm作为套筒之用,这种方法栽培的金针菇常出现菇体色泽深,尤其是基部近1/3呈枯黄色,大大降低了商品价值,同时塑料袋的利用率不高,增加了生产成本.我们近年来在实验中摸索出了一套袋栽套袋技术,生产的金针菇产量高,质量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高淑敏 《北方园艺》2011,(12):154-156
为适应高海拔气候条件下金针菇规模化栽培生产,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野生植物研究所选育的金针1号菌株为试材,研究了5种培养基配方对金针菇菌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号培养基配方(玉米粉5%、麸皮1%、酵母粉0.5%、葡萄糖2%、KH2PO40.1%、MgSO40.05%、CaCO30.2%、维生素B11 mg),在25℃1、80 r/min的培养条件下,恒温培养6~7 d,培养出的金针菇液体菌种菌液清亮、颜色浅黄、菇香味浓、菌球直径小、密度大,接种栽培袋后,多点上下同时发菌,发菌速度快,菌龄一致,与对照固体菌种接种后发菌时间对比缩短18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