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中华鳖是传统的滋补佳品,集营养、药用于一身,自古以来就被公认为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医药保健上的珍品。目前全国各地已广泛开展中华鳖人工养殖,但受养殖成本增加与市场行情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养殖效益较低。笔者根据多年的养殖推广经验,总结出一套提高池塘养鳖效益的技术措施,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2.
《科学种养》2011,(5):60-60
我国目前主要养殖鳖种类有中华鳖和台湾鳖,而中华鳖又细分为湖南鳖、江西鳖、黄河鳖、黄沙鳖、日本品系中华鳖等。主要养殖区域为江浙一带,以及广东珠三角地区。养殖品种方面,据介绍,浙江温棚养殖多以台湾鳖为主,外塘则以日本品系中华鳖为主;广东中山、顺德等地以台湾鳖养殖为主,惠东、三水等地则以中华鳖养殖为主;此外,黄沙鳖作为价格较高的品种,主要养殖区域在广西,近年广东也有少量养殖。市场方面,据了解,  相似文献   

3.
鳖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为探索品质优、营养价值高的仿野生鳖养殖技术,笔者2008年利用4口池塘进行了以鳖为主,搭配适量草鱼、鲢鱼、鳙鱼和鲫鱼的鱼鳖混养池塘健康养殖试验,所产出的鳖体色、品质、口感均十分接近野生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模式也不断创新。近年来,江苏省金湖县通过渔业科技入户惠民工程,积极引导养殖户将"春放冬捕"的传统模式改为"冬放冬捕"的新模式,即于当年冬季放养的鱼种养殖至翌年冬季将成鱼捕出,然后紧接着进行下一个周期的成鱼养殖。冬放鱼种具有早适应、早摄食、早生长和早受益等优点。笔者根据当地的养殖实践,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一、放苗前准备1.池塘清整成鱼捕捞结束后,排干池水,抓紧做好池塘清整工  相似文献   

5.
日本鳖是我国目前最受欢迎的甲鱼养殖新品种,也是出口的主要甲鱼品种,国内的商品售价比一般甲鱼高20%,经济效益显著,其苗种已呈供不应求的势态。有些地方因没有掌握好日本鳖繁殖的关键性技术,导致亲鳖繁殖力不高。提高日本鳖繁殖力的关键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6.
蔡秦  张力 《科学种养》2011,(7):40-40
中华鳖仿野生生态养殖即在养殖池内模拟中华鳖的最佳自然生长环境,科学合理地投放鳖种和其他鱼虾,以天然新鲜饵料为主,辅以全价配合饲料,使商品鳖的品质基本接近野生鳖。采用本模式一般每亩放养规格为350克,只左右的幼鳖200~300只,养成规格为750—1000克,只,每亩产值2万元以上、纯利润1万元左右。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人工养殖大刺鳅与野生大刺鳅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对养殖和野生大刺鳅幼鱼、鱼种、成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和野生大刺鳅肌肉中共检出24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均最高,平均含量分别达到(65.63±1.88)%和(59.03±2.11)%,特别是含有丰富的C18:2、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 ,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ΣUFA/ΣSFA比值从幼鱼到成鱼阶段显上升趋势,且养殖大刺鳅(2.45±0.21)高于野生大刺鳅(1.98±0.15);养殖大刺鳅成鱼阶段的P/S比值达到1.0,超过一般的淡水鱼类。综合分析表明,养殖大刺鳅肌肉品质在脂肪酸组成及均衡性略优于野生大刺鳅,但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工厂化加温养鳖是目前我国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养鳖模式,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60%以上。冬季温室养鳖不受室外气候的影响,养殖效果完全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为此,重点介绍一下冬季温室控温养鳖的管理要点,供养鳖户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各种有效水体养殖特种名贵水产品,已成为我国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其中利用库湾网箱养鳖有以下优点:一是节省土地和水资源;二是生长快,一般养殖100天,能够增重500克以上;三是疾病少,除了放养初期较易感染真菌性疾病外,其他疾病基本不发生,鳖成活率可达97%以上;四是鳖的品质优,体色自然,售价可达到200元/千克以上,经济效益明显。现把库湾网箱养殖商品鳖的新技术介绍如下,供有条件的地区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0.
庭院养鳖是养殖户利用房前屋后或天井、庭院内的空地,挖土池或建水泥池,进行小范围、高密度的一种养鳖方式,占地面积不大,养殖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1.
陈祥 《科学种养》2012,(8):43-43
近来,随着河蟹养殖规模扩大、产量的增加,河蟹价格呈下降趋势,养殖效益普遍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殖户的养蟹积极性。若在河蟹养殖塘口套养青虾、翘嘴红鲔、鳜鱼、黄颡鱼等特种水产品,可以在不影响河蟹规格、产量的情况下,每亩水面增收400元左右。蟹池套养特种水产品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河蟹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在养殖面积扩大、养殖产量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河蟹发病率高、养殖成本上升、商品规格偏小等现象,对养殖效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金湖县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以来,养蟹观念从追求产量的"大养蟹"转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养大蟹、优质蟹和品牌蟹",促进了河蟹养殖产业稳定发展。笔者根据当地的实践经验,将提高河蟹养殖效益的主要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野生、仿生、温室中华鳖形态特征与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简易鉴别中华鳖的种类,选择合理的养殖方式,改善和提高中华鳖的营养价值,以野生、仿生、温室中华鳖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不同养殖模式下3种中华鳖的形态特征与营养成分。结果显示:野生鳖与仿生鳖裙边重显著高于温室鳖(P<0.05);野生鳖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分别高于其他2种鳖0.78%、6.37%,但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鳖肝脏中粗蛋白、粗灰分与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鳖(P<0.05),粗脂肪含量最低;不同养殖模式对中华鳖肌肉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野生鳖肌肉中测出32种脂肪酸,仿生鳖测出25种脂肪酸,温室鳖测出27种脂肪酸。野生鳖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仿生鳖与温室鳖(P<0.05)。3种中华鳖EPA+DHA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温室鳖>仿生鳖>野生鳖(P<0.05)。  相似文献   

14.
刘梅 《科学种养》2008,(8):50-50
近几年昆虫养殖业比较热,其中蝗虫(蚂蚱)以可食品种较多、药用价值很高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殖。蝗虫在我国北方1年可养殖3茬(自然环境下),如果能降低其死亡率,则蝗虫养殖不失为一项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的养殖项目。本人通过近几年的养殖,总结出要防止蝗虫死亡,应做好以下5方面管理:  相似文献   

15.
祁和春是江苏省射阳县临海农场养殖户,他在大水面池塘养殖中敢闯新路,合理混养鱼、鳖、蟹等多种水产品,收入丰厚。  相似文献   

16.
鳜鱼是以野杂鱼等动物性饵料为主要摄食对象的名优鱼类,在传统的水产养殖方式中,适当套养鳜鱼,不仅能清除水域中的野杂鱼类,减少水域溶氧及饵料的消耗,提高主养品种的产量、规格及效益,还可以提高优质鱼比例,使养殖效益明显上升。在成鱼塘、河蟹塘中套养鳜鱼,生产成本增加不多,亩均增收四五百元,有的塘口甚至亩均增收上千元。  相似文献   

17.
翘嘴红鲐俗称翘嘴鲐、太湖白鱼等,营养丰富且可入药,市场需求量日趋增大。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一名贵品种,近几年我们进行了翘嘴红鲐的苗种繁育和商品鱼养殖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翘嘴红鲐的成鱼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恒温孵化人工统一提前破壳与自然出壳的中华鳖稚鳖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实验比较,试验在记录积温28800-30000℃?h?d时人工提前统一破壳,结果表明:人工提前统一剥壳对中华鳖存活率和稚鳖的体质无不良影响,经30d养殖的稚鳖苗达到一级标准,其生长比速、生长指标指标与自然出壳的中华鳖稚鳖差异不显著(P<0.05);而生长常数、特定生长率、生长系数指标则显著优于同期受精和孵化的自然出壳稚鳖(P>0.01)。实验证明,人工破壳的稚鳖比同时受精、同批孵化及延迟十天产出的受精卵自然出壳较迟的对照稚鳖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2003年和2004年两年的试验比较表明,人工提前破壳稚鳖的生长系数(W末重/W始重)分别为2.932±0.094、2.808±0.074,与同批自然出壳较迟的对照差异达到21.47%--45.9%,达极显著水平(F=124.6 >F0.01);人工提前破壳稚鳖养殖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5365±0.1532、1.4777±0.1325,与自然出壳较迟的对照的特定生长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68.5 >F0.01);人工提前破壳稚鳖养殖的生长常数分别为0.112±0.001、0.107±0.002,与与自然出壳较迟的对照差异达146.5%--302.7%,达极显著水平(F=1684.5>F0.01)。人工提前破壳孵化的稚鳖具备摄食强度大、抗逆性强、不易感染病虫害等优势,可为周年养殖稚鳖的生长赢取时间,是培育大规格稚鳖、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中华鳖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杨龙 《科学种养》2010,(9):41-41
<正>饲料成本占水产养殖成本的比例很高,正确选择和评定水产饲料是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养殖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生产中,往往由于养殖户对配合饲料了解欠缺,导致养殖效益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青虾是市场畅销、价位偏高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多年来由于种质、养殖模式等因素的制约,池塘青虾生产中普遍存在产量偏低、规格偏小、效益不高等问题。2012年我们在江苏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对池塘双季养殖"太湖1号"青虾技术进行探讨,实现了产量、品质、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